新时代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探论

2022-03-23 01:15刘先春佟玲
理论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党的领导

刘先春 佟玲

摘 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党的治理水平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形态,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党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课题。新时代,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从整体上推进发展、改革创新发展思路、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统筹发展和安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由点状积累向系统质化提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能力保障。

关键词:党的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3-0004-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研究”(21&ZD041);甘肃省教育厅优秀研究生“创新之星”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总体布局的演进及启示研究”(2021CXZX-066)。

作者简介:刘先春(1963-),男,山东定陶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佟玲(1992-),女,满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关键。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素质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所呈现出的本领与才能的总和,是集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从整体上推进发展、改革创新发展思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诸方面能力为一体的能力体系。习近平指出:“现在,经济形势变化很快,我们不熟悉、不知道的事情很多,要做好工作,就要深入调研、加强分析、加强学习、提高本领。”[1]333新时代,全面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性回应,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整体跃升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提高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能力是基本前提

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发挥和提升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决定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能。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470-471无论是战略谋划还是政策选择,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时空和情景场域之中,提升党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能力是加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本前提。

(一)立足历史: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任务

能否科学把握阶段性任务,是衡量党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能力高低的重要维度。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家建设总体布局的关键地位,依据不同时期我国发展的现实条件明確了不同的阶段性任务,在此基础上形塑了党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能力的水平和形态。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3]1427,“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3]1428。这就明确提出了发展的阶段性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立足发展实际,开始探索采用制定中长期计划的方式确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195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5年7月30日审议通过。此后,“五年计划”成为党明确阶段性任务的“代名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转变,“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权重日益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阶段性任务的制定,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不断明确我国发展的具体阶段性任务。从阶段性任务的历史变迁来看,党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能力与阶段性任务变迁始终保持着较为紧密的互动,我国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党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能力提升的任务与面向。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4]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阶段性任务也面临着亟待调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并制定了“十四五”规划,正式对阶段性任务调整问题作出顶层设计意义上的规划与回应。新时代,提高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能力,必须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明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体主线、奋斗目标、指导原则、重大举措等内容,科学把握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任务。

(二)把握现实:辩证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抓经济发展,首先要明大势、掌大势,顺势而为。”[1]110能否辩证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衡量党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能力的尺子。一方面,我国的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矛盾叠加的内部环境,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疫情正在打破原有的国际政治格局、加剧世界经济动荡,我国传统的“两头在外”的市场资源参与国际循环的方式有可能变成“两面夹击”,加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国际思潮碰撞日益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尚不稳固等问题依然具有长期性,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与周期性问题依然复杂。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依然严峻,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5]63。面向未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5]62。“乘势而上”精准标定党利用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向。首先,可乘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优势”。百年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艰难险阻,为赢得革命战争胜利创造物质条件,为新中国成立奠定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走向复兴的奋斗凯歌。历史证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所秉持的坚强政治定力、宏阔战略视野、科学思维方法、统一思想行动和强大行动合力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遵循与实践向导。其次,可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重要经济制度,同步完善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制度,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最后,可乘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经济发展韧性十足。可以说,各方面优势的积聚为党领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阔步前行的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5]63。

二、提高从整体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基本要求

从整体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党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而形成的综合施治能力和精准施策能力。它作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治理逻辑,明确了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职能和历史责任。在综合施治与精准施策相统一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综合施治: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施治能力是党的系统领导力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表达机制。党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系统领导力是指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思考前瞻性、谋划全局性、布局战略性和行动整体性。其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前瞻性思考。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跃升离不开科学精准的目标设定,离不开对远、中、近期目标的统筹推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期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期目标;“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六个新”①的具体目标,这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远、中、近期目标在发展方向上具有同向性,在政策取向上具有耦合性,在实现过程中具有接续性,在目标成效上具有互益性。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统筹远、中、近期目标如期渐进实现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二,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取向进行全局性谋划。在理论取向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保证经济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原则取向上,学好弄懂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工作“怎么干”问题,坚持发展的“五大原则”②;在价值取向上,明确现阶段我国发展“为谁干”问题,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战略谋划服务和服从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其三,以战略性布局明确经济发展的整体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要素构建具有交叉联动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在内的内部子系统在同一目标的规约下贯通融合、协同发展,实现单个子系统功能最大化和要素系统组合最优化,形成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联动力,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嵌套耦合,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其四,整体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经济发展过程是无数相对稳定的运动环节的连接和贯通”[6],保持各个运动环节的稳定性和协同性是党领导经济社会累进式发展和系统性提升的现实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部署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质量与效益、结构与规模、速度与安全的协同提升。

(二)靶向施策: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局,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党从整体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向和发展方向。”[7]新时代,提升党从整体上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靶向施策”,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善于将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方面,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规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愿景与目标,揭示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起点与工作方向。另一方面,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是当前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着眼点。其中,解决“不平衡”的发展问题指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要求横向拓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广度;解决“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指向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水平,要求从纵向上延伸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度。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开展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内在统一性,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妥善与否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衡量尺度。

新时代,提升从整体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以辩证的系统思维从复杂交错的矛盾中抓住主线,将各种矛盾综合归纳为层次分明的矛盾序列,采取对应策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宏观上,应整体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对应采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系统战略,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观上,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要把握“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8],應采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中层策略,以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5]49等问题。微观上,在“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5]69,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发展质量问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质量第一与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提高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能力是基本动力

创新发展思路能力是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内在动力,决定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的速度和可持续性。就中国发展而言,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养成与提升是在各种守旧与创新的相互激荡中实现的;就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而言,其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质之高低、量之多少,有赖于其能否在发展思路上进行改革创新。新时代,是否具备求变之勇、识变之法和应变之方,是党创新发展思路能力能否提升的关键变量。

(一)求变之勇:打造一支敢闯善闯的干部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1]137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举措,归根结底靠的是胆识、能力和作风,靠的是打造一支富有创新胆识、敢闯善闯的创新型干部队伍。其一,提升领导干部“敢于闯”的创新胆识。敢不敢闯,考验的是领导干部的胆识和勇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是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闯出来的,创新胆识是干部敢闯敢干的“能量补充剂”。面对经济发展中的艰难险阻,广大干部既要守正,坚定理想信念,时刻践行“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落实政治任务;也要勇于担当,面对改革攻坚的难点时具备“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敢于接烫手山芋”的胆量。其二,提升领导干部“能够闯”的创新能力。能不能闯,考验的是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本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能闯、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善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智闯,创新本领高强是能闯、善闯、智闯的前提。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1]316,常用老套路老思路应对新问题新形势,导致辛苦付出却事与愿违。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将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提升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领,也要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钻研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在经济实践中增长创新才干。其三,增强领导干部“放手闯”的工作作风。可不可以放手闯,考验的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作风正,闯出来的路就方向正、目的准;领导干部作风歪,闯出来的路子就方向歪、目的偏。因此,领导干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必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持之以恒自检自省,杜绝工作中的“四风问题”,秉一身浩然正气,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之举。

(二)识变之法: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党创新发展思路能力的关键支撑点。研究、谋划、确定、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按图索骥不行,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动态调整发展策略。其一,唯真求实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9]党员及领导干部要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进行调研,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以摸实底、探实情为关键点,以联系群众为着力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其二,正确导向指引调查研究。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9]要求广大干部在调研过程中既要紧扣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突出问题,也要发现藏匿于日常工作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苗头性问题,强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牵引,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围绕发展中心任务查明事实真相和全貌,做好调研成果转化。其三,密切联系群众助力调查研究。调研为了人民、调研依靠人民、调研成果由人民检验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宝贵经验和一贯作风,既要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调研的根本立场和根本途径,又要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实况的重要方法,明确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调研的价值旨归。

(三)应变之方: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给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现实压力,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的逻辑起点。当前,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重大革新性技术不断涌现,创新驱动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断攀升。反观国内发展现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性不足、贡献率不高等问题依然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已成为党提升创新发展思路能力的迫切要求。其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瞄准经济竞争力核心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区域性创新高地,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进路。其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大中小微型企业成为创新发源地,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重点步骤。其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核心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的核心要素。突出“高精尖缺”的人才培养导向,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等,是下一步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四、提高运用各种有效手段的能力是基本方式

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发挥过程来看,由于能力的发挥总是要与相应的情境匹配,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总是要以运用一定手段或方法为先决条件,因此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新时代,能否从规律层面科学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一)提高运用经济手段的能力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灵活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社会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其一,用好“财政+货币”组合,练好运用经济手段的“基本功”。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提高运用经济手段能力的首要要求。一方面,以构建科学的现代财税体制促进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在具体实践中,应以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为切入点切实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为抓手贯彻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以完善现代税收制度为重点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以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为支撑有效发挥政府举债融资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以建立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发挥作用。以币值稳定为目标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为手段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其二,多向发力,打好运用经济手段的“组合拳”。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等领域是运用经济手段的关键场域,发挥经济手段助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抓手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同、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为目标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实施因地制宜、协调联动的区域政策,将环保纳入经济治理政策范畴,通过综合完善多领域政策推动运用经济手段能力的整体跃升。

(二)提高运用行政手段的能力

有效运用行政手段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本表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运用行政手段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必须始终遵循的要义。其一,明确运用行政手段的现实要求。关于如何运用行政手段,习近平强调:“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1]61,“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1]66。其二,明确提升运用行政手段能力的着力点。习近平指出:“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1]69-70这就为提升运用行政手段能力标注了工作重点。其三,发展现代技术手段,降低运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屏障。在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掌握精准度不高、时效性不足,必然限制行政手段的有效发挥。因此,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其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是提升运用行政手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路径上,应加快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发挥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辅助决策作用,为运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三)提高运用法治手段的能力

运用法治手段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托。法治手段“包含民主与法治、权利与义务等丰富的制度意蕴,融汇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依法执政等诸多的价值取向”[10],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秩序混乱多源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因此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1]322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运用法治手段能力是党的治理能力发展的时代要求,明确了运用法治手段能力质化提升的基本进路。其一,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将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作为开展发展实践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进行观念上的自我革命,破除“心中无法”的弊病,主动学习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信仰,树立法治意识,带头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协调各种经济矛盾、开展各项经济工作。其二,运用法治方式调控和治理经济。当前,少数地方和部门还习惯于仅依靠行政命令等方式管理经济,一些干部甚至用超越法律规范的手段抓企业和交任务,更有甚者“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些弊病亟须通过践行法治加以解决。践行法治表明广大干部将对法律的崇尚与敬畏转化为依法治理经济实践,在作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制定经济治理方案时,自觉坚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自觉在法律框架内想问题、定决策、做工作。

五、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是基本要求

习近平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5]73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定位与实践内容,深刻蕴含着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价值遵循与策略抉择。面对中国发展前进道路上的暗礁和险滩,提升驾驭风险本领成为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主攻方向,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经之路。

(一)提高驾驭风险本领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提升的主攻方向

习近平指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11]62,“不断增强驾驭风险、迎接挑战的本领”[11]241。其一,党的驾驭风险本领表现为党员和干部驾驭经济风险的本领形态和驾驭风险品质。统筹发展与安全,考察的是党员和干部的政治立场,即面对各种诱惑是否能够坚持政治站位、坚守政治原则、严守政治纪律;考验的是党员和干部的斗争精神,即面对重大经济斗争是否具备坚韧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斗争意识;检验的是党员和干部的担当,即面对形态各异的经济风险是否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挺身而出的锐气。以提升驾驭风险品质统筹安全与发展,就是将广大党员和干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为置于驾驭风险品质的支配和驱动之下,自觉防范化解风险。其二,党的驾驭风险本领是党员和干部防范化解经济风险的实践技能。“能力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必须持续升级,不断扩容。”[12]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自觉以经济发展安全为要,对各种风险能够提早预测、准确识别和科学评估,使党员和干部能够知风险于心,具备驾驭经济风险之谋;要求领导干部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JP+1]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风险和防控风险,使党员和干部能够担风险于肩,提升驾驭经济风险之智;通过严格的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对重要产业、基础设施、重大科技领域中出现的风险能够有效进行规避、控制和化解,增强驾驭经济风险之勇。其三,提升党驾驭经济风险本领要求完善重点领域的机制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思路,提出加强经济风险安全预警、防控机制建设,保证重要产业、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的安全可控的实践要求;提供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基本遵循,强调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制等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路径。

(二)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从古到今,国家安全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尤其在现代社会,国家安全的发展变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呈现出边界扩大化、内容与形式丰富化、问题复杂化的发展趋势”[13],不断通过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已成为新时代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经之路。其一,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全领域覆盖。国家安全涉及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加强国家安全建设,必须是全领域的安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网络、科技、核安全、生命安全等领域,国家安全各领域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统一于国家安全体系大系统之中。其二,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多主体协同。国家安全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领导主体核心一元化与参与主体多元化相统一中实现的。一方面,坚持领导主体核心一元化,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是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其中,党中央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统领”,党的地方组织是“中介”,党的基层组织是“前端”。另一方面,坚持参与主体多元化,建立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国家安全联动的建设机制是必然要求。政府负责,意在通过加强国家安全执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公众参与,旨在增强群众国家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开门问策,以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社会协同,旨在通过企业参与、社会组织介入等方式调动维护国家安全的一切积极因素;法治保障,意在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科技支撑,目的在于建设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监测、信息化支撑、多元化评估的国家安全建设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各主体各司其事,使各领域机制“保一方水土”、促进多领域联合“保一国安全”,是新时代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落脚点。

六、提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能力是基本保障

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场域需求来看,主要呈现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能力。现阶段,营造良好發展环境能力主要通过营造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政务环境等能力形态予以展现。

(一)营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能力

营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能力的重要抓手。基础制度完善度、市场运行有序度、对外开放水平度、公正监管效能度是衡量营造市场环境能力的四个基本维度。其一,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完善是市场充满活力的前提。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涉及市场准入的畅通、公平竞争的实现和秩序规范的保障。如何健全权责清晰的产权保护制度,如何严格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清单制度,如何确保公平竞争制度得以有效执行,是党在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供给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二,要素市场运行开放有序是保证市场充满活力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土地、资本、人力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各种要素的市场化范围,推动要素配置根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自由有序流动,是保障市场流动有序和配置高效公平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其三,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市场充满活力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加强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高水平政策开放保障体系,是党领导对外开放的着重点。其四,公正监管效能落实是市场充满活力的重要保障。公正监管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发展环境层面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营造市场环境从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入手,构建健全的监管规则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助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能力

法规完善度、纠纷调解效度、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整合度、法治宣传力度是衡量营造法治环境能力的四个基本维度。其一,完善与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发展现实要求,形成以市场经营活动的相关法律为统领、以综合性法规和市场经营专项法规为主干、以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延伸、以各类市场经营标准为支持的保障制度,为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证,是当前营造法治环境的迫切要求。其二,构建多元且健全的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处理市场纠纷是公平竞争的必要手段。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的协调和衔接,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其三,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是基本建设。全面推进律师、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优化市场环境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法律服务。其四,法治宣传教育是重点。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引导其依法经营和维护自身权益;加大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其依法履职能力。

(三)营造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能力

营造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是提升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能力的重要内容。营造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要求政府“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62其一,政务服务标准化。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有三个基本要求,即在办事环节上,制定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流程,明确各项服务事项的办理条件和具体流程;在办事材料上,编制政务服务指南,明确材料要求,对需要补正材料的情形应一次性告知需补材料的明确内容;在办事时限上,实行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其二,政务服务规范化。行政许可方面,各级政府应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实行行政许可清单管理制度,精简已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方面,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明确证明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其三,政务服务便利化。便利化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和保障政务服务效能具有变革性作用。要以便利化赋能政务服务实践,以信息化提升政务工作效能,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政务服务大厅,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积极促进“线上”与“线下”服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务服务从线下系统化向线上智能化飞跃。

注释:

① “六个新”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② 坚持发展的“五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姜英华.新时代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0(7):53.

[7]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12-22.

[9]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01).

[10]王韶兴.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视阈下的政党能力论[J].学习与探索,2012(11):22.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2]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19(19):12.

[13]闪淳昌,周玲,沈华.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5(9):38.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建设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对策探讨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论银发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