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阈下党管干部的实践历程、基本经验与发展路径

2022-03-23 18:23张学娟
理论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干部管理制度化

摘 要:建党百年来,党管干部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四种模式,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度集中的干部管理模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分部分级为核心的干部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分级分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强化顶层设计为重点的干部管理模式。干部始终坚守理想信念、永葆革命激情,始终坚持党对干部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始终坚持干部制度建设,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是百年来党管干部的重要历史经验。新时代历史命题下,党管干部要把政治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制度设计,全面提升干部治理能力,不断推进党管干部向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干部管理;党管干部;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3-0034-07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课题“新思想与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2020WXB003)。

作者简介:张学娟(1981-),女,安徽安庆人,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建设。

党管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一项重要的干部管理原则,是中国特色干部管理制度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建实践中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1]50。在党成立100年的历史视阈下,系统考察党管干部的实践历程,总结分析党管干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继续丰富和完善党管干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來党管干部的实践历程

百年来,党管干部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新时代“强化顶层设计”,其发展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使命下,对干部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党管干部具有明显的军事化管理特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有效开展新政权建设,实行了分部分级管理模式,开启了干部制度化建设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分类分级的干部管理模式适应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党管干部更侧重于制度建设,强化党管干部的顶层设计。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管干部的初步发展

党自成立起,干部就是支撑中国共产党行动与壮大的关键力量。早期党的干部主要由一大批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构成,建党之初,尽管“干部”这一概念尚未正式提出,干部工作其实已经渗透在建党工作之中。一大党纲提出党员五人以上就要成立委员会;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严格了入党手续,还专设了“纪律”一章规范党员的政治组织行为;四大修改党章,强调“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2],且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以互推的方式产生总书记管理全国党务。可见,建党早期,党员即是干部,党管干部主要是对党员、党组织进行管理,一方面要确保党员的政治先进性和组织纯洁性,对党员入党手续和党员纪律作出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党组织内领导干部选拔上,多体现为通过互推、委派等方式产生领导干部。

经历大革命的失败,党的干部队伍受到重大挫折,从遵义会议到瓦窑堡会议,逐渐结束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具体到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党结合根据地建设和敌后抗日总任务,积极探索党管干部路线、方针、政策。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系统论述了抗战时期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完善了党管干部的基本内涵;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3]526;要遵循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标准,坚守“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提出了一系列干部工作方法,如,要善于识别干部,要善于使用干部,要善于爱护干部等。党管干部在这一历史时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有关干部选拔、任用、管理与培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党在加强解放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同时,还要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和开展政权建设做好准备,这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管干部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首先,为夺取全国胜利,干部工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大规模培养、训练和调配干部队伍,如把军队变成工作队,在产业工人、知识分子中选拔干部,为接管城市做准备;其次,侧重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与管理水平,如对党的政策与策略的准确把握、坚持理论学习、注重团结党内外人士、增强生产技术与管理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最后,强调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制度和纪律要求,如坚持集体领导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严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标准逐渐明确,党管干部原则在革命进程中得以确立,其内涵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革命任务的不同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这是党管干部原则探索成型与初步发展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管干部的探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也由农村转向城市,党在这一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有效开展新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管干部在新的环境与执政命题下继续发展,形成了以分部分级管理为标志的党管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德才兼备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又红又专”的干部选拔标准。与德才兼备相比,又红又专的标准更强调了干部的专业性,是对“才”的新拓展。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政权建设对干部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推进专业性干部的培养日益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确立,1957年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专又红。”[4]又红又专逐渐成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标准,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专业人才的选用和推动国家各方面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分部分级为核心的干部管理制度。随着国家建设任务的变化,干部数量剧增,干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传统干部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干部队伍发展的需要,党开始改革原有的干部管理模式,实行分部分级管理体制。分部管理即按工作需要将全体干部划分为九类;分级管理即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之间,建立分工管理各级干部的制度。这一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有利于系统地考察、了解干部的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更好地挑选和提拔干部,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服务。

在分部分级管理体制下,党还进一步强化了干部管理制度建设,使得干部人事管理更趋向制度化和系统化。在干部学习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干部轮训制度,健全了干部学习机构和训练教员制度;在干部选任制度上,建立了干部后备名单制度、干部调配制度等;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对干部工资制度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干部审查制度和干部档案管理制度,还制定了有关干部休假疗养的福利制度;在干部监督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反腐法律规范,设置了专门的干部纪律检查和监督部门,并将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置于重要地位。

可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管干部的重要探索发展期,党在新政权建立的背景下,在有效开展国家治理的同时,也实现着党组织建设的全面转型。党管干部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为党管干部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的日益强化,这不仅为新政权建设汇聚了大量人才,也为党组织积累了更多的执政资源。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管干部的完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掀起改革的浪潮,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党管干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有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党管干部主要围绕三条线索推进的。

一是确立正确的组织路线。“文化大革命”后,全国各行各业全面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为保证政治路线的顺利推进,党深感确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5]而组织路线最大的问题便是选好接班人。就干部队伍建设而言,无论是干部的选拔、培训还是考核,都必须紧紧围绕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一主要目标进行,彻底清除“左”倾错误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这一新的组织路线的确立,为党管干部的顺利推进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二是提出了干部“四化”建设方针。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忽视对干部选拔培养,干部队伍在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时,出现了适应性难题,培养大量优秀年轻干部成为一个紧迫的战略任务。针对这一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6],即干部“四化”方针,成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南。干部 “四化”方针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要求的有机统一,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是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党管干部提供制度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逐步推进,在党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构建了一系列现代干部管理制度。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以及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党的领导干部职务更迭轮替的制度化与有序化;建立干部分类管理制度,对国家干部进行科学分类,重新调整干部管理范围,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有效提高了干部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广泛实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的成功实践。

这一时期,党根据改革形势变化与发展,及时应对党管干部中的问题与挑战,开创了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党管干部的新局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管干部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成效显著,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目标任务也更为艰巨,干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更高的责任与担当。“选什么人”“如何选人”和“怎么用人”是贯穿党管干部历史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党管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续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的同时,更侧重于干部管理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创新,全面提升干部治理能力。

一是提出了新时代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标准。“选什么人”是党管干部的首要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到新时代的好干部“必须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7]。新时代好干部要信念过硬,做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要政治过硬,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对党忠诚;要责任过硬,对时代、对人民、对历史负责;还要作风过硬,保持共产党干部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更侧重提升干部治理能力。新时代如何使干部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要紧扣国家治理的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治理能力。新时代干部治理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有目的地培养和提升干部政治领导能力、依法执政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驾驭风险能力与制度执行能力。治理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根据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与专业训练来加以提升,使干部真正成为现代化治理的能手,具备真本领,讲政治、促发展、抓改革,善于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党管干部的顶层设计。新时代干部管理更强调完善顶层设计,解决如何将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的问题。坚持以制度规范来选人用人是党管干部坚持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制度选人用人方面有着诸多的创新实践。在干部选拔方面,坚持公开、平等、競争、择优原则,构建竞争性选人机制,这一机制有利于培养干部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实现“赛场选马”,好中选优。在干部任用方面,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全面立体的考评机制,形成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等严格体系,以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促进干部的激励、管理与退出。除此之外,党还推动和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与其他各项制度的配合与互动,促进党管干部更加科学化、效能化。

总之,百年来,党管干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其内涵与建设路径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干部思想进一步纯洁,干部管理与监督进一步规范,干部制度建设进一步创新,这是党管干部发展的核心线索。

二、建党百年来党管干部的历史经验

百年来,党在坚守和丰富党管干部原则下,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干部队伍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伟大奇迹。同时,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适时提升干部对时代的回应性和调适能力,积累了党管干部工作不断推进的宝贵经验。

(一)内在动力: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贯穿百年来党管干部历史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孕育于建党之际,也成为推动党百年历史发展中党管干部逐步丰富与发展的基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艰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坚定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在开展新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干部队伍规模扩充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激情。改革开放以来,党一直重视和加强对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努力营造和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1]518,为广大干部的成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一初心使命具体体现为责任之心,干部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将个人置于历史大潮,自觉承担起救国救民和国家兴旺发展的重要责任,不断探求着解放中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的道路;体现为信念之心,这一信念之心反映在干部对党的每一个纲领、决议坚决贯彻中,干部坚守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党管干部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体现为奋斗之心,党管干部发展到今天,无论是顺利还是曲折,都反映的是千千万万干部不懈奋斗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历程。

(二)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管干部就是坚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确保干部队伍经历各种风险挑战而持续发展壮大,确保干部队伍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有效开展各项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步前进。

建党初期,干部的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单一,党员即是干部,干部要遵守党章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无条件服从党组织的各项任务安排。建党初期,党高度重视加强中央组织部工作,其重要任务就是在全党内选拔和分配人才到合适的岗位上。可见,坚持党对干部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建党初期就体现明显。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领导的军队,随着革命任务的推进,党的干部内涵与外延均有了较大拓展,干部类别也更丰富,有军事干部、政治干部、文化干部等,1927年“三湾改编”决定将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干部的绝对领导。1938年中央决定在各级党委设立组织部,统一管理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干部跨省大规模的调动,进一步推进了党对干部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干部的选拔、分配、调转均在党的集中统一计划下进行管理。改革开放之后,干部专业化水平日益提升,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和干部管理,为改革開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党对干部集中领导突出体现在打造一支政治底色亮、干事动力足、素质本领强、规矩意识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重强调干部必须打牢政治底色,把对党忠诚和纪律规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可以看出,党的历史发展中,通过党管干部,充分彰显了党的组织力和行动力,党组织在党管干部中得以壮大,并实现着对党自身、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权;当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党又可以及时完善干部路线、政策,通过党管干部的具体措施,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其治理能力。因此,党管干部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管干部的应有之义。

(三)战略举措: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也是百年来党管干部的重要战略举措。

“关键少数”广义上是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狭义上的“关键少数”更侧重于指领导干部中的高级干部。只有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整个干部队伍管理才会更顺畅。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领导干部是先锋队中的“关键少数”,放在历史的坐标中来看,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视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与培养,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526邓小平认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8]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表率。”[9]党在干部管理的任何时候都重视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

在干部的理想信念和规矩意识培养方面,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建设年代,要求领导干部切实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守初心、担使命,积极带头开展理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对整个干部队伍的风清气正起到了重大的引领作用。在权力监督与运行上,处于关键位置的领导干部起着导向和核心作用,党历来重视对“关键少数”的权力监督,通过加强组织监督、公众监督,防止出现国家权力的异化。在领导干部的权力授予与权力问责方面,党历来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对违纪违规的领导干部,则是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无论是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还是新时代对腐败的“零容忍”,都凸显了党管干部中的核心战略,即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

(四)基本方式:思想淬炼与制度治理相互融合

思想淬炼是柔性的,制度治理是刚性的,两者相互融合,同向发力,是推进百年来党管干部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干部的思想淬炼,提升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治理水平。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紧紧围绕革命任务,将干部的理论学习、政治学习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培育了千百万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更需要干部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党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化的干部理论学习,塑造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知识、具备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新道德、具有社会主义劳动与专业技术的新技能的干部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相继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均是以思想教育打头,推动干部加强自身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堅强保证。

与思想教育相配合,党始终重视和加强干部的制度建设,推进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效能化发展。延安时期,党就在长期革命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关干部教育培训、干部选拔任用、干部考核审查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延续革命时期干部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干部制度,建立了以分部分级管理为核心的干部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化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适应干部“四化”标准,进一步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干部管理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强化了干部的政治纪律与政治担当,构建竞争性的干部选拔制度,强化了干部的任用监督制度,使干部能更好地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

(五)社会支撑: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路线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和期盼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与使命,将其作为党管干部的重要行动准则与方法,不断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壮大。

党的早期干部队伍创建中,毛泽东就一直强调中国革命中人民的力量,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国情,探索出“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方法,人民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支撑。抗日战争时期,党强调干部在工作中要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党的七大更是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是干部有效开展新政权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探索的重要社会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始终坚持教育和引导干部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182。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中紧扣民心这一最大政治,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战,保证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坚决反对“四风”,认真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增强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三、新时代党管干部创新发展的推进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也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与挑战。在“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下,干部肩负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使命。新时代党管干部集百年党建之大成,要立足党管干部的光荣历史,着眼于先进性、现代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管干部向纵深发展。

(一)把提高政治能力放在第一位

新时代,党管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干部的政治能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守初心,担使命。

首先,新时代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从党管干部的历史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保证干部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之钙”。新时代干部在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改革攻坚的压力下,更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将其付诸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其次,新时代干部要提高理论水平,把稳思想之舵。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党管干部百年历程突显了干部理论学习的固本培元作用,新时代干部更需要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系统学习、全面学习,融会贯通、知行结合,夯实理论基础。最后,新时代干部要严守纪律,加强政治历练。严明的党纪党规是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障,干部纪律规范建设是党管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干部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自觉约束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推进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历练。

(二)推进党管干部制度创新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是党在干部管理过程一贯强调的理念。党管干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干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历史,党管干部发展历程中,党始终根据历史任务的变化,不断推进干部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新时代,党管干部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建设发力,提高党管干部的科学化与效能化水平。

首先,要构建竞争性的干部选拔制度。竞争性的干部选拔制度能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竞争性必然带来流动性,能更好地促进干部队伍内部的新陈代谢,保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顺利进入干部队伍。因此,要破除干部选拔中过于依赖政绩的传统,注重将干部的政治品质、廉洁清正、能力素养与政绩相结合,探索多样化、竞争性的干部选拔制度。其次,要构建科学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思想淬炼与制度治理相融合是党管干部百年来的重要历史经验,科学化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根据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职位层级等差异,完善干部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形成科学化的教育管理机制;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干部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积极引入主题活动、红色案例研讨、体验式教学、线上教学等现代学习方法。最后,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监督制度。在党管干部过程中,科学的选拔任用和有效的民主监督应相互融合,干部民主监督已经形成了内部与外部联动的监督合力,在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今天,要继续整合监督资源,规范互联网监督,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探索党内民主监督、群众监督、互联网监督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全面提升干部治理能力

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主体日益多元化、治理内容日益复杂化、治理方式日益民主化,只有全面提升新时代干部的治理能力,才能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取得更大的突破。因而,全面提升干部治理能力成为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党管干部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战略路径。

国家治理的多元化、复杂性要求干部加强战略布局和统筹协调能力,既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将国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联系起来,抓住治理的切入点与关键点;也要处理好现实与长远的关系,让人民群众从眼前的发展中获得实惠,更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谋规划。另外,要提高干部科学治理和依法治理的能力,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和全体干部,提高干部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框架内有效治理的能力,还要顺应时代发展,通过具体实践,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开拓国家治理的新局面、新境界。

总之,党管干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党管干部既是一项重要原则方针,也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实践历程。回顾历史,党管干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从未停歇,党管干部的内涵不断与时俱进;放眼未来,党管干部的持续推进依然任重道远。新时代,应将党管干部置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视域下,着重加强党管干部的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推进干部学习能力、政治能力、执行能力与业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8.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3.

[6]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3.

[7]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5.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5.

[9]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1-07(0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干部管理制度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
浅谈如何做好人事档案中的“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审定工作
新常态下干部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坚持党管人才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干部管理工作
干部管理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干部挂职形式日益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