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2022-03-23 12:26陈冬仿
理论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创新性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摘 要: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在科学继承民惟邦本、政在养民、顺应民心等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突出强调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等,从重民、富民、尊民等方面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本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由此呈现迥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民本思想;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3-0012-06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进路径及实践”(2019SJGLX558);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研究”(〔2019〕-JKGHZD-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冬仿(1978-),女,河南西平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史和思想政治理论。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和特色的内容,是中华文明积淀的珍贵政治智慧。作为重要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伦理,其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科学传承和文化赓续,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从“民惟邦本”到人民当家作主——对重民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民本,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最为精辟的表述是《尚书·五子之歌》中的一句经典名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自先秦时期就已产生,并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尚书·盘庚》就提到“重民”理念,强调“重我民,无尽刘”。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著名的“民贵君轻”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328。荀子则用舟和水来比喻君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79,标志着民本思想的基本形成。经过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不断演绎和长期的历史沉淀,民本思想逐渐成为一个相当系统、蔚为大观的思想体系,也是绝大多数思想流派殊途同归的一致主张和永恒的政治话题。

民本思想使统治者对民众在国家中的根本地位和在社稷安危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促使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敬畏民力,取信于民,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协调运行。但是,民本思想作为产生于古代社会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思想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人民当家作主”有着本质的区别。陈独秀指出:“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3]就“民惟邦本”而言,其前提是君为邦主,是在尊君即维护君主尊崇地位和绝对权威的基础上,希望统治者能够善待黎民,实行仁政,以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而绝无人民民主的任何意涵。且在君主专制的历史背景下,君为主,民为客,人民的重要性无论被鼓吹得多高,其永远都是被统治、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和参与国家管理的可能。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4]29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既承继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同时又摒弃了其将人民仅视为统治对象而非国家主人的错误认知,从认识论的高度实现了对其的历史性超越。

首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习近平指出:“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4]52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同时,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才得以充分实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由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4]5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被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关键词在报告中多次出现,成为彰显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最为生动的写照和注解。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至上的法治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2020年2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又强调:“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5]

最后,人民當家作主得到制度的充分保证。习近平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4]72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新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6]36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这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搭建起牢固、完善的制度架构,使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4]73。

二、从“政在养民”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对富民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尚书·大禹谟》中提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基于民本的理念,其要求统治者必须重视民瘼,体恤百姓,关心黎民的疾苦和冷暖安危,保障人民拥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为此,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提出一系列的富民、利民、养民、恤民、惠民等主张,把民本思想具体落实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上。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7]210。孟子认为,作为圣主明君,必须保证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让人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为此提出“制民之产”的主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1]17。《荀子·王制》提出“王者富民”。《管子·治国》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文子·上义》引老子之言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查阅中国古代文献,有关这方面的主张可以说是充盈典籍。

这些富民、养民主张虽然客观上对人民有利,但作为为统治者开具的所谓治国良方,仍存在明显的阶级性。首先,富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治人民,其出發点和归宿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孔子曰:“惠则足以使人。”[7]183这就道出惠民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地役使百姓。孟子在提出“制民之产”之后说:“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17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论是因为只有“庶人安政”,然后君子才能“安位”[2]79。《管子·治国》之所以强调“富民”,也是因为“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魏晋时期的思想家傅玄更从理论上论述了人民贫富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8]。其次,“富民”主要局限于民生领域,更多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孟子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荀子认为:“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喂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2]97墨家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9]的社会。也就是说,能够做到让人民“暖衣饱食”“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就算是进入“王道”、天下大治了。最后,富民的措施相对较为单一。从古代先贤们的主张来看,其所谓的富民措施和途径主要是劝课农桑、勿夺民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宽政爱民等几个方面。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7]4孟子认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311荀子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2]94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认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10]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一以贯之于党的全部奋斗之中,在对传统富民思想吸收、改造、升华的基础上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

首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集中体现了党的宗旨和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决定着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党的性质决定着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11]352。

其次,习近平所强调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早已告别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阶段,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内涵不断扩大,“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6]11。这就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总体幸福感,同时还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1]169。

最后,充分发挥制度、政策等优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12]295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强大动力和保障。

三、从“顺民之意”到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对尊民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战国策·齐策五》曰:“善为国者,顺民之意。”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治乱和政权的兴衰,民本思想极力倡导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听政于民。治国之要首先在于顺应民心民意,从民所欲,去民所恶。《管子·牧民》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礼记·大学》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171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司马光也认为:“夫为政在顺民心。民之所欲者行之;所恶者去之。”[13]施政和制定政策要以民心民意为依归。

要顺应民心民意,就要时刻加强对民情的观察,这是衡量执政良否和民之所望最直接的标准。《尚书·酒诰》中周公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史记·殷本纪》引商汤之言曰:“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要以百姓、民情为镜鉴,检查、反省自己施政的得失和国家治理的好坏。唐代政治家陆贽认为,“理乱之本,系于人心”,“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要把关注民情作为执政之急务,“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14]。但是,在人民没有言论自由和上书进谏权利甚至动辄因言获罪的古代社会,如何让统治者做到知民情、尊民意、顺民心呢?在皇权至上、法自君出且缺乏权力约束的情况下更多的只能是将民意上升到天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古《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孟子·万章上》亦引古《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遏利》中曰:“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希望通过这种神道设教的形式,假借上天的权威(到西汉董仲舒时更是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来迫使、督促统治者重视民心民意。

习近平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就天经地义。”[4]679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人民当家作主這些都充分表明他们的直接体现。

首先,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15]27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把权力赋予党,当然就有权力监督党,以确保党正确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保证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12]169。早在1990年,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我们在使用权力的时候就要让人民放心。”[16]29那么,怎样才能让人民放心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使用权力,使用得对不对,使用得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监督。”[17]只有让人民加强对权力使用者的监督,才能保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6]67。

其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5]28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既然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而且可以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监督。敢于公开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有力量的表现,也是我们实践自己宗旨的具体表现”[16]29。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无论是从严治党的成效,还是党执政的得失与政策的对错,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是最有发言权和评判权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评议权,既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内在特性

最后,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也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6]67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又指出:“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18]尊重民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对党和党的各级组织、干部来说都是一种自我保护。“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4]101让自己时刻处于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之下,才有助于更全面、更透彻、更深入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使党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跳出“历史周期率”——治国实践的突破与超越

民本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所追求的一种政治理想,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政治智慧无疑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永不褪色的恒常价值。但作为一种根植于君主专制时代的政治文化,其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由此呈现出不一样历史命运和结局。

就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实践来看,其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具有明显的恩赐性和功利性。即使一些圣君贤臣能够较好地贯彻实施民本主张,但由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属性,他们“依然视自己为‘圣人、救世主,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16]60。民本主张更多的只是一种装饰、幌子、统治手段,巩固统治才是根本目的,所谓的“爱民”其实不过是“爱江山”的托词。通过所谓的重民本、行王道、施仁政,向人民“恩赐”一些小恩小惠,满足人民的部分要求,换来人民安分守己,更加驯服,更易驾驭,使之成为心甘情愿接受统治的“顺民”。第二,始终没有成为统治者必须严格恪守的指导思想。尽管历代先贤不断为之呐喊、为民请命,也不乏汉文帝、唐太宗那样的明君深谙民间疾苦、勤政爱民、与民休养生息,民本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甚至于一些昏君如隋炀帝也清楚“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19]但多数情况下,封建统治者还只是将民本思想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层面,对君主、官吏的行为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第三,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梁启超指出,古代的民本主义,“夫徙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以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为效几何?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毋乃在是?”[20]古代的先贤只是提出了民本思想,但既缺乏系统的法理论证,亦未设计出相应的体制保障,即只有民本而无民治,且统治者对民众参与政治是极力抵触和多方防范的。因此,在皇权政治的制度架构下,其能否实施及实现的程度主要是依靠统治者的自我反省、个人智慧和道德修养。

鉴于此,在专制主义历史背景下,缺乏刚性约束、制度保障和人民监督的民本思想基本上不具备实现的条件,更多只能是古代先贤们的一种理想,甚至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这就注定其民本思想必然落空的命运。进而导致在中国古代一次又一次上演治乱循环、朝代更迭的历史悲剧,成为一个难以排解的历史之结和任何王朝都无法摆脱的宿命。

自1945年7月毛泽东与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 “窑洞对”时提出“历史周期率”这个历史性课题以来,“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1]是党的历代领导人一直在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4]57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紧紧依靠人民先后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由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迅速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人民昂首进入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为政之本,在于得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才能不出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就一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2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充分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健全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逐渐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15]27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和最大的底气。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6]35-36。人民既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利益主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捍卫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不仅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使我党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保证了党的事业万古长青。

总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继承、汲取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和优秀政治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实现了思想的再造和升华,其更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指导思想和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0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2020-02-0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赵光勇,王建域.傅子辑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 :177.

[9]孙诒让.墨子间诂[M]. 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200.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3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司马光.司马光奏议[M]. 王根林,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361-362.

[14]司马光.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07:283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6.

[18]習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

[19]魏徵,等.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61.

[20]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G].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9.

[22]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6.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创新性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传承·扬弃·创新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