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根植文化基因,弘扬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笔者经过梳理对照后发现,“文化”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 里共出现122次,相比较2011 年版课标的23 次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2022 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文化自信导致的文化自觉,必将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语言运用又以汉字教学为根基。所以,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基础内容的汉字教学,必须要把“以文化人”作为汉字教学应当遵循的根基属性予以落实。
“以文化人”的意思是用文字、文章等教化人,以文化来感化人、教育人。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文化”作为资源来“化”人。2022 年版课标对于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有如下表述:“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应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由此,可以梳理出汉字教学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育人特质:
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汉字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一直沿用至今,历久弥新,这本身就是奇迹般的存在。汉字从一撇一捺的字形结构到蕴含的深刻意蕴,再到吟诵咏唱的美妙音韵,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卓越不凡。因此,汉字教学的识字、发音、理解、书写、朗诵、运用等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认为,识别和运用汉字的能力将决定他今后一切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思维的起点是概念,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概念,汉字以形表意,学习汉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概念的过程,是“字”里求“真”的过程。如学习“木”字时,教师一般会出示树木图,对比“木”这个字,告诉学生古人就是根据树木的形状创造了“木”字。“木”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逐渐形成,当学到“林”“森”“桃”“柳”等木字旁的字时,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归纳判断等,就会很容易想到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这个联想想象、归纳判断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汉字教学从看见到认识再到理解,从会写到写好,从理解到运用,都是思维生长的过程。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汉字有“三美”:即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汉字本身就有音、形、义这三美。古人根据事物的形状,通过线条符号来表现汉字,这本身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尤其是单音节语,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概念,表意文字音、形、义的统一,单音节语和表意文字特有的形象性、音乐性,以及相结合所带来的一字多义、一音多字,使得汉字本身极具表现张力和创造潜力,极富美感。
汉字书写的过程也是审美创造的过程。自古以来,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书法家,将汉字的线条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教学中,如何把字写得端正、如何写得舒展、如何写得匀称都属于审美范畴。
综上,汉字教学与2022 年版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和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度相融,体现了其独特、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2022 年版课标在“识字写字”目标的表述中产生了一些小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识字教学的本质要求,引导学生欣赏汉字之美,发现汉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和领悟汉字文化……一言以蔽之,要把汉字教活,教广阔,教出文化自信。
激活汉字思维。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识字教学必须遵循这一特点,不脱离语境机械孤立地识字,不割裂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如教学形近字“棉”“绵”,就有必要用“棉花”“绵羊”等词的意思来帮助学生区别形旁,再进行汉字思维发散,“木mián 花”“mián 软”又应该是哪个字。这样充分利用形声字的形旁,把汉字构字的灵动特点体现出来,课堂就有了汉字文化的味道。
激发言语智慧。汉字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系统言语实践。薛法根老师把这种卓越的语言运用能力称为“言语智慧”,强调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唯有在语境中加以综合运用,在解决实际的言语交际问题时才能化为言语智慧。教师可以将汉字编成词串来进行听写、复述、写话等。如笔者这样教学《母鸡》一课中“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这两个成语。
师:颤颤巍巍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你们知道形容什么样的人会用颤颤巍巍吗?
生:老年人。
生:行动不便的人。
师:走路什么样子会颤颤巍巍呢?
生:走路会颤抖,还需要拐杖。
师:是的,看着这样的老人,你有什么感受?
生:会摔倒。
生:担心。
生:仿佛我的心一直被老人牵着。
师:那什么样的声音是颤颤巍巍的声音呢?
生:忽高忽低。
生:忽长忽短。
生:一会儿连续,一会儿间断。
师:看着这样的老人走路我们的心会被拎着,听着这样的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生:心里很烦。
生:不想听。
生:听着讨厌。
师:是的,这样的声音好像还在诉苦。
生:如怨如诉。
生:不舒服,感觉母鸡一直在抱怨。
生:感觉母鸡一直在诉苦,全是负能量,讨厌这样的叫声。
生:心里就像长了小疙瘩,透不过气来,很难受。
师:这就是作者的讨厌。他讨厌母鸡没完没了、细声细气的叫声,更讨厌这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的叫声。
激发汉字的形趣。可以用故事、图示、描述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汉字的构字。如教学“囚”字时,可以编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个叫王五的人,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今天偷了张三家的羊,明天卖了李四家的牛,最后被关进了一间围得严严实实的牢里,“人”被关在了“口”里,这就是“囚禁”的“囚”字。这个有趣的故事,既帮助学生记住了字形,也教会了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感受汉字的意趣。教师要把汉字作为鲜活的资源开发给学生,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趣,探寻汉字的世界。如“女”字可以这样教学。
师:(出示“女”字)“女”字就是一位小女孩。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小女孩在做什么。(出示小女孩跳芭蕾舞的图片,和“女”字作比较。)
生:这位小女孩在跳芭蕾舞。
师:再来细细观察跳芭蕾舞的“女”字,哪些动作让她变得那么美丽呢?
生:两只手是张开伸直的。(“女”字中的长“横”)
生:两只脚要像这样放。(将两只脚慢慢做交叉的样子)
生:和跳芭蕾舞的样子真的很像呢!感觉她的头还有点长。
师:这位跳芭蕾舞的女孩头不是很长,她的脖子应该很长、很直(第一笔撇点要写长)。而这里(手指腰部)会有点宽,然后慢慢变小,最后两只脚要交叉着,微微地往下蹲(下部要写得舒展)。
祝禧老师曾担忧:“我们教了许多年的母语,恐怕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母语表达所蕴含的民族特性。”汉字承担着中华民族灵魂、精神与情怀的人文价值。如果忽视了汉字的文化滋养,那就失去了汉字的根。笔者在教学《题临安邸》时扣住“熏”字展开教学,让学生学明白、读深刻,触碰诗的精神内核。
师: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之问为谁而问?林升之怒为谁而怒?然而眼前的歌舞升平早已成为日常。“暖风熏得游人醉”,游人已醉、官僚已醉、统治者已醉!看这个“熏”字,(出示“”)像什么?下面是火焰,上面像火烟冒出,烟熏火燎。瞧!熏黑的灯罩,熏黑的墙壁。这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知不觉的日积月累的影响。假若再想让灯罩、墙壁恢复往昔的透亮洁白,还容易吗?
师:林升没有用“吹”字,而用“熏”字,是何用意呢?是啊!“熏”字,足可以感受到这种享乐之风,对人精神世界的锈蚀时间之久、程度之深、伤害之大。“熏”字,足见诗人对这暖风的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