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树华
读书分享是阶段阅读后的常态做法。围绕主题情节、精妙语句、经典画面……开展班级读书会,场面热烈,感情真挚。更多时候,分享者虽“为之动容”,但似乎都是一个个局外看客,他们的分享“与他无关”,离我们的生活也甚远。分享,是把阅读走向广处,增进阅读兴趣,丰富阅读感受,是阅读后最基本、最方便的方法。但停留于平面的阅读分享,显然是不够的。阅读后,应有“自我反应”,让阅读走向自我,走向周遭,走向深处,由浅思维走向深思维,做一回阅读的“体操”。
阅读《渔夫的故事》,读出的是一场人与魔鬼的战斗,人的智慧胜过了魔鬼,魔鬼得到应有的罪罚,这是浅思维的收获。我们不妨引领学生进一步深思维:这是一位怎样的渔夫?除了读出智慧的渔夫之外,还能读出这是一位讲规则的渔夫,因为他每次只撒“四网”;这还是一位善良的渔夫,这一点除了在劝说魔鬼的情节中得以体现外,在原文中可以读得更明白,原文中魔鬼被关进瓶子后再被放出,并得到了有效转化……再如,当我们读到《天鹅的故事》的结尾:斯杰潘老人“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浅思维而来的是老人爱护鸟、老人很善良、老人有爱心;深思维而来的应是老人被“破冰勇士”的壮烈举动以及天鹅群体的壮观举动所震撼,这番英雄壮举彰显出天鹅的崇高之美与灵性之美。挂起枪,其实是老人内心洗礼与震撼后的决然举动。
有些书,看起来离现实太远,以至于认为这些书对自己帮助不大。其实,这些书离理想很近,离我们的生活之理很近,可能影响我们的终生。因而,阅读可以走得更高,那就是进入思辨层面:抑或重构故事情节,抑或重构表达方式,抑或保留个性阅读感受。曾获纽伯瑞文学金奖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是童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全书以“不懂得爱的公主被巫婆变成疣猪”一句神谕开篇,瓷娃娃爱德华经历丑陋与自信、残忍与冷漠、无私与纯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当她对生命已经无限失望时,在她上层货架中的一个布娃娃告诉她:“你必须充满希望,你必须知道谁会爱你。有人会来的,不过首先你必须打开你的心扉。”从此,爱德华改变了自己,幸福又重回自己。书的结尾是一对母女走进布娃娃店,女孩抱走了爱德华。走出小说,来到现实,我们会遇见太多人缺失“发现爱的眼睛”,不知被爱,更不知爱别人……或许,当他读了《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就成长了,从此就懂得接受爱、表达爱、传播爱。
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以清浅语言说深奥繁复的人生,而这样阅读获得的经历,往往需要大人们曾经的必不可少的有意陪伴与关键点醒。试想,若是连大人们都不阅读,怎么可能要求孩子们好好读书?从本质上讲,儿童阅读的问题根源就是大人们的问题。读起来,交流起来,有了大人们引伴着儿童走向林丰草茂的阅读湿地,儿童阅读便不至于迷路,且会走得欢快、轻松、自由些。因为,阅读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