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2-03-22 23:35文|陈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慈爱老舍母鸡

文|陈 苑

【设计初想】

《母鸡》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面小部分内容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面大部分内容则通过四件事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

【设计思路】

教学时先回顾课文前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最初对母鸡的态度。之后引导学生读课文结尾部分,体会作者对母鸡的敬佩之情。前后对比,形成反差。然后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间部分,结合具体事例,在字词的品味中感受作者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母鸡具有“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品质,从而产生对母鸡的赞美与敬佩。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在字词的品味中感受伟大的母爱。

3.体会老舍笔下的《猫》《母鸡》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在字词的品味中感受伟大的母爱。

2.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舍爷爷笔下的《母鸡》,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3 自然段,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通过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这三件事体会作者非常讨厌母鸡。)

2.那么在文章结尾,作者对母鸡又是怎样的态度?请大家画出相关句子。

(预设: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此刻,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作者一开始是“一向讨厌母鸡”,但到文章最后为什么又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过渡: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二、研读感悟,体会母爱

1.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预设:课文第9 自然段。)

2. 自读课文第5~8 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母鸡哪几件事情。

(预设:主要写了母鸡警戒、吃东西、教本领、值夜这四件事情。)

3. 默读课文第5~8 自然段,找出体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词句,在边上写下你的感受。

●第5 自然段,预设:

紧扣句子:“一只鸟儿飞过……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适时引导:

(1)警戒是什么意思,这只母鸡是怎么警戒的?

(紧扣“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这些词。)

再读读母鸡警戒的这些表现,边读边做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母鸡的负责、勇敢。)

(2)其实,在这句话中还隐藏着作者对母鸡怎样的感情?

(预设:作者把母鸡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感受到作者已经不再讨厌母鸡了,而有点敬佩她了。)

●第6 自然段,预设:

紧扣句子:“结果,每一只鸡雏……消瘦了许多”。

适时引导:

(1)老舍写了鸡雏的肚子,不仅是圆圆的,而且是“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能不能把“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这句话去掉?(预设:不能去掉,作者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让我们看到鸡雏的肚子非常大,这就能反映出母鸡的慈爱。而母鸡却消瘦了许多,这样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母鸡的慈爱。)

(2)母鸡为什么消瘦?

(预设:因为寻找食物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要不断地为一群鸡雏寻找食物;因为在有食物的情况下,它常常舍不得给自个儿吃;因为它还要时时处处提防或追赶前来抢食的大鸡……从“消瘦”这个词,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的“心疼”。)

●第7 自然段,预设:

紧扣句子:“它还半蹲着……得一点儿温暖。”

适时引导:

母鸡为什么“半蹲着”?(预设:母鸡要是站着,自己是舒服了,可孩子得到的温暖就少得多了;母鸡要是趴下了,自己是舒服了,可孩子会不舒服,甚至有可能被压伤,从而体会母鸡的辛苦。)

●第8 自然段,预设:

学生各自从口语化的语言中体会母鸡的辛苦。

4.同学们,刚刚我们默读了课文第5~8 自然段,并且通过圈画批注感受到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想想老舍是怎么让我们体会到的。

(预设:作者是通过一些细小的事情来描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品质的,细小的事情运用了拟人、对比、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描写。)

5.在课文第9 自然段,作者高度赞扬了这只母鸡。那么,作者为什么对一只母鸡有如此丰富且深刻的感情呢?

出示内容:“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这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中的片段。请大家默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因为作者感觉此刻这只母鸡并不仅仅是一只母鸡,母鸡身上的那些品质让作者想到了他的母亲,所以他感觉母鸡不仅仅是母鸡,而是像他的母亲一样。)

6.为什么作者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预设: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母鸡,不仅仅是写作者的母亲,而是写天下所有的母亲,赞美全天下所有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三、比较写法,有所体悟

1.学完了课文,走近了作者,我们的感受不一样了。现在,当作者再听到没完没了的叫声,再听到细声细气的叫声,他还讨厌吗?

(预设:作者不再讨厌母鸡了,而是对母鸡充满了崇拜、尊敬,还有点心疼。)

小结:原来,一句“不敢再讨厌”包含了作者这么丰富的情感。

2.再来看这篇课文,同样是老舍的文章,《猫》和《母鸡》在表达(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相同之处:通过细小的事例来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口语化、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动物的喜爱。

预设不同之处:《母鸡》一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方式来表达对母鸡的喜爱、崇敬;《猫》全篇运用明贬实褒的语言来表达对猫的喜爱。)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素?我试图在《母鸡》一课的教学中紧扣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教学,聚焦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品味,体会母鸡对小鸡雏的爱,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在对比中梳理教学思路

无论教学哪一篇课文,只有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篇章结构看,这篇课文的表达特色是对比(欲扬先抑),前面部分写“厌”,后面部分写“敬”,中间部分就是具体由“厌”转“敬”的过程。了解了课文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切入,共同探究:作者为什么对母鸡前后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探究作者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母鸡具有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品质,从而产生对母鸡的赞美与敬佩。

二、在品味中体会语言精妙

本文的细节描写较多,需要我们做到有选择地品味,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如在细读第5自然段时,引导理解“警戒”一词:什么叫警戒?母鸡是怎么警戒的?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受母鸡的负责和勇敢。第6 自然段,引导理解“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这一处:能不能把“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这句话去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发现不能去掉,去掉后就不能感受母鸡的慈爱,不能体现语言的形象。第7 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半蹲着”:母鸡要是站着会怎样?母鸡要是趴下又会怎样?从而感受到母鸡的辛苦。通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这些词句,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母鸡的品质,更能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猜你喜欢
慈爱老舍母鸡
北平的秋
母鸡
母鸡下蛋
慈爱的妈妈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灯 塔
母鸡
慈祥和慈爱
老舍的求婚
最慈爱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