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霞 赵芸
弥漫性脑胶质瘤(gliomatosis cerebri,GC)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不对称、肌力下降及辨距障碍等,其中外展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首发临床症状[1]。弥漫性GC虽不向远处转移,但其可顺白质纤维转移至小脑,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即使不影响生命也可导致患者预后较差[2]。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目前在神经系统疾病检查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其可通过记录脑神经组织细胞群性活动以对比特征表现,一般作为早期诊断依据[3]。但由于部分弥漫性GC患者行脑电图检查时常表现出异常特征,干扰医师诊断,还可能使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因此早期准确预测导致弥漫性GC患者产生脑电图特征表现异常的风险被认为是诊断及后续治疗方案制定的关键。相关研究证实,弥漫性GC临床分型较严重患者由于病情复杂且影像学活动活跃,因此在行脑电图检查时可能发生特征异常表现[4]。因此推测临床分型较高与弥漫性GC患者脑电图特征表现异常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弥漫性GC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脑电图异常特征的相关性,为未来预测弥漫性GC患者脑电图特征表现异常的风险提供指导,并通过早期干预来改善预后,具体如下。
选取2017年8月-2021年3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弥漫性GC患者,其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21~56岁,平均(37.26±1.58)岁;体质 量 指 数(body mass index,BMI)19~26.4 kg/m2,平均(21.39±1.37)kg/m2。(1)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5]中弥漫性GC诊断标准;②经临床特征及MRI表现诊断;③为首次发病。(2)排除标准:①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②伴免疫功能障碍;③伴血液系统异常;④伴治疗禁忌证。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
1.2.1 脑电图表现特征及分组 所有患者均行EEG完整检查,将EEG异常表现特征分为3级[6],其中(1)轻度异常:α节律不规则,不稳定,调节、调幅不佳,频率减慢至8 Hz,波幅超过100 μV;或β活动明显增多,波幅高于50 μV;或θ活动明显增多,主要出现在额区;或δ活动轻度增多。(2)中度异常:基本节律明显减慢,枕区为7~8 Hz的慢α节律,或α节律完全消失,被4~7 Hz的θ节律取代;或左右明显不对称;或出现较多散在3 Hz左右中等波幅的δ波或δ活动;或正常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双侧消失,或正常睡眠周期消失;或较多广泛散在或少量节律性癫痫样放电。(3)重度异常:背景以δ波为主,有少量θ活动;或背景以θ节律为主,有少量散在δ、α、β波;或α泛化;或波幅和频率无规则,完全失去节律性;或有阵发节律性的癫痫样发放;或有周期现象;或持续低电压或电静息状态。将轻度异常归为正常组,将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归为异常组。65例弥漫性GC患者EEG检查轻度异常24例,中度异常24例,重度异常17例,将患者纳入正常组(24例)与异常组(41例)。
1.2.2 弥漫性GC临床分型 所有患者均参照WHO病理分级,Ⅱ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Ⅲ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Ⅳ型:胶质母细胞瘤。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全部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弥漫性GC患者脑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性别、年龄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
正常组弥漫性GC临床分型明显优于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分型比较[例(%)]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型是导致弥漫性GC患者脑电图特征异常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 3。
表3 影响弥漫性GC患者脑电图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肿瘤的发生及发展通常会出现肿瘤及瘤周神经电生理异常,在胶质瘤术前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术后效果评估等过程中,神经电生理起到了重要作用。脑电图为胶质瘤患者,尤其是伴有癫痫者术前必须要进行的辅助检查方式。弥漫性GC作为GC的一种,其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部分患者在接受充分治疗的前提下中位生存时间小于12个月,且大于90%的患者在确诊2年后病死[7]。因此弥漫性GC的早期诊断对于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脑脑电图通过记录脑肿瘤对脑组织造成的压迫性损伤,并将此活动记录下来,对于颅内肿瘤的诊断应用具有一定临床价值[8-9]。但由于弥漫性GC病情复杂且危急,部分患者在行脑电图时可能出现特征异常表现,不利于临床医师精准判断病情。因此对于导致弥漫性GC患者产生脑电图特征表现异常的相关风险进行早期探讨并予以相应干预对于疾病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弥漫性GC依据WHO病理分级可分为Ⅱ型、Ⅲ型、Ⅳ型,其中Ⅱ型可称为肿块型,常表现为伴有弥漫性病变的基础上形成局灶性肿块;Ⅲ型、Ⅳ型临床发病率较低,一般临床称之为高级别肿瘤,其中恶性细胞恶化显著,一般预后极差[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异常组临床分型以Ⅲ型和Ⅳ型为主,二者共占80.49%(33/41);正常组弥漫性GC临床分型明显优于异常组,且Ⅳ型比例明显低于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正常患者临床分型明显优于脑电图异常的弥漫性GC患者。分析其原因在于:GC一般先从浸润大脑皮质结构开始,主要特征为肿瘤细胞以侵袭式增长,而后扩散至白质与脑部深处结构,累及范围较广,其中主要以脑白质为主,还可累及小脑、基底节甚至脑干、脊髓等[12-14]。Ⅲ型、Ⅳ型弥漫性GC由于肿瘤细胞恶化相对较明显,因此在行脑电图检查时易表现为特征异常。本研究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型是导致弥漫性GC患者脑电图特征异常的影响因素(OR>1,P<0.05),进一步证实弥漫性GC患者脑电图特征表现异常与其临床分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临床可考虑通过其临床分型以预测脑电图表现特征,对于临床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临床对于弥漫性GC患者应早期进行确认其临床分型,以避免脑电图检查时出现特征表现异常;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脑电图异常情况,评估患者临床分型情况。
综上所述,弥漫性GC患者脑电图特征表现异常可能与其临床分型有关,临床可考虑通过其临床分型以预测脑电图表现特征,对于临床工作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