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飞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为促进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旨在进一步推动和指导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改工作。而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课程诊改常态化也是保证教学诊改工作有序推进的关键环节。
所谓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诊改常态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不断地对状态数据平台等系统所提供的源头数据进行抽取、集成、分析与解释,形成课程诊改主题数据库,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分析,以此为课程诊改提供科学而客观的决策依据[1]。
课程诊改常态化关注的重点是过程,因而需要采集课程诊改所需要的过程性、实时化的数据。基于此,笔者在借鉴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以所在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基于“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质量保障体系,利用学院状态数据平台实时采集数据,并运用Python大数据分析方法,实时监控、反馈与改进,实现课程诊改常态化、过程化。
课程诊改常态化应主要从课程建设诊改与课程运行诊改两个方面进行动态数据分析与预警监测,从而形成常态化的数据反馈与纠偏机制[2]。其中,课程建设诊改是保障课程运行诊改的基石,而后者则是基于前者的实践,两者之间有机统一,并相互促进。
“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依据本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方案、课程团队、课程资源和课程改革等4个课程诊改维度对课程建设情况加以分析,由此构建出科学的课程诊改预警指标体系。具体课程建设诊改质控点如表1所示。
表1 “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建设诊改质控点
“客房服务与管理”的课程运行诊改质控点主要通过对课程的运行情况、运行过程、运行质量和运行效果等4个维度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梳理出12个课程诊改质控点,其中7个动态质控点、5个静态质控点,由此对课程的教学与运行设计予以修正。具体课程运行诊改质控点如表2所示。
表2 “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运行诊改质控点
鉴于课程诊改的多维度性,本文将以课程资源诊改维度中课程资源种类与数量为例,运用Python既可采集并整理大量数据,也可将数据予以可视化的特点[3],收集整理“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资源的相关数据,从而使课程资源建设得以过程化监控和有效推进。
在此基础之上,依托笔者所在学校的状态数据平台,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模式采集课程建设诊改数据,对课程建设与运行质量控制点予以监控,从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实施数据管控,进一步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过程监测常态化与预警反馈实时化。
为实现课程诊改工作常态化,在确立课程建设与课程运行诊改质控点的基础之上,需进一步建立监测周期性、过程性的预警值质量控制体系。首先,依据课程诊改年度建设计划,细化分解各建设任务的动态监测指标,以此作为课程监测预警的起点目标和标准。其次,将时间与建设指标设为横坐标与纵坐标,并利用Python-Matplotlib绘制课程资源建设计划进度横道图[4],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资源建设计划进度横道图
为监测预警课程资源的建设数量,本文分别以月为单位,运用Python对课程资源建设数量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并运用Matplotlib绘制监测预警图,由此实现课程诊改的常态化跟踪统计与监控,并及时了解课程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资源诊改监测预警图
高职院校的课程诊断与改进,应注重在诊断基础上的改进,并通过足够的改进措施作为基础来支撑诊断[5]。基于此,通过课程资源诊改监测预警图进行对比分析,对“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运行效果予以实时评价,同时对实际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予以分析,若两者存在差异,则发出诊改预警,并采取相应地实时改进措施;若不存在差异,则自动进入下一动循环,从而完成本门课程的资源建设月度建设进程管理。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的运作形态是常态化,需要课程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其中。然而在诊改过程中,信息数据采集工作流程繁冗复杂,无形之中给师生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只有在不额外增加师生工作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诊改工作的常态化,而一些可以通过数据平台自动获取的数据,为了课程诊改的监控预警,师生仍需要填入相关数据,这便给师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徒增一定额外的焦虑感和无形压力。
信息化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工作的重要特征,课程信息的提取、集成、分析与解释是课程诊改工作的重要基础。然而现阶段,教学诊改平台所采集的为上一学年度时段周期的终结性考核数据,从时效性而言,课程诊改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的监测、预警与实时改进,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大数据时代下的课程建设和运行诊改,对专业课程的团队教师其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专业教师缺乏一定的信息化教学创新意识与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深度融合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针对课程诊改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还较为缺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有效培训模式和机制的支持力度仍显欠缺。
关键数据的真实性,是课程诊改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常态化的另一个主要瓶颈是关键数据的获取,而关键数据的精准度一旦缺失,课程诊改工作的质量就无法保证。课程诊改常态化的实施需要采集过程性数据,且所形成的数据量大面广。在诊改数据采集过程中,虽然数据总体准确率可达90%以上,但并不是所采集的数据都可用,尤其是一些关键数据仍然存在错误值、缺失值、异常值等问题。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工作是一项周期性、长期性的工作,其机制建设是激发师生内在动力的保证。课程诊改所需要采集的信息与数据相当庞杂,因而注重实时数据的采集、简化课程诊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减轻师生工作和学习负担。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应实现有形到无形的跨越,在其有形数据上传功能的基础之上,转型为无形的诊改基础。与此同时,课程诊改的平台数据采集工作还应坚持化繁为简,师生不必专门安排时间采集课程诊改所需要的数据,采取伴随式课程诊改及时将数据存入平台[6]。
高职院校需以课程诊改为基础,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加速智慧校园系统的完善、加强课程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加快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由此为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的提质增效予以全方位的支持[7]。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树立课程诊改常态化的意识,并从技术上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直接实时采集相关数据。例如,可由每学年采集一次数据向每学期采集一次数据推进,并逐步向每季度、每个月采集加以推进,最终实现课程诊改数据采集常态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突出信息化为师生服务,定期为专业教师举办基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课程诊改讲座,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帮助教师更好掌握应用网络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学设计、实施与监控能力的提高,为课程诊改常态化拓宽思路。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与完整性也因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因此,基于全覆盖、多功能信息化数据服务平台的打造,高职院校实时采集和定期分析选取课程诊改工作的各项关键数据,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增强课程诊改的实效性。而除了重视课程诊改数据过程性采集与填写之外,还要加强相关关键数据的梳理与汇总,以此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数据采集的精准度,同时从数据分析中透视课程改革发展的状态,挖掘问题,找到差距和短板,并提出改进方案,从而在今后数据的动态发展中检测、评估课程诊改的完成情况。
大数据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诊改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也没有终点可言[9]。因此,高职院校要保证并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课程诊改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工作,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与此同时,课程诊改还是一项过程化的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在诊改过程中可及时发现课程建设与课程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问题的改进则可依托数据平台不断地完善与提升。
总之,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诊改常态化与过程化,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应充分利用好数据平台,全面实时分析数据,更为有效地推进诊改工作的进行,助力课程诊改问题的持续改进、切实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