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淳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广东广州 510000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之一,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是广州有名的旅游胜地,素有“羊城第一秀”“天南第一峰”之称,属于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由30多座山峰组成,是我国南方大庾岭九连山的余脉,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区最高峰,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白云山自然风光秀美,与广州2200多年历史息息相关,景区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广州市委、市政府于2019年2月正式启动实施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此次整治行动包含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红线范围21.80平方公里,主要做法是:完成整治范围内的违法建设治理、复绿、环境提升、门岗改造、进山路径提升、主要出入口完善、广州花园核心区建设、慢行系统建设等工作。这对白云山景区来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也是白云山景区环境景观品质提升的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
白云山还绿于民规划建设中,以环境整治为首要任务,要求严守景区生态保护底线,严防违法建设蚕食绿地,坚持拆除一处复绿一处。同时,以整治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坚持标本兼治,统筹运用高度控制、严控新增、消化存量、分类处理等多重手段,开展自查自纠与违法建设治理,系统推进整治和生态复绿,确保景区环境景观品质得到持续改善。在此过程中,对景区内历史存量违法建筑物,予以拆除,真正实现显山露水,还绿于民、还景于民,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提高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如拆除了越秀区登峰街大钵盂18栋历史存量违法建筑物等。
白云山鸣春谷景区南门金贵饭店及停车场、蒲谷餐厅、山顶广场小卖部等,原是白云山景区一些配套服务设施,但由于建筑外观残旧,与景观不相协调,为满足白云山生态环境景观品质提升的需要,在不考虑经营项目收入的损失,服从景观整治要求的原则下,景区拆除并整治了此类影响景观的建(构)筑物,建成通透、舒适的疏林草地景观,配套建设一些坐凳、亭廊等基础设施,恢复了绿化,提升了环境景观品质。
结合白云山景区门岗及周边生态环境及景观提升要求,对现有门岗,委托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等设计团队主创设计,集聚岭南建筑界“最强大脑”,按照“一门一策、一门一景”思路,凸显岭南特色的标志性门岗,高规格高标准建设,实现白云山门岗品质提升。
同时,白云山11个次要门岗目前已完成改造建设工作,不仅提升了入口整体风貌、门岗及其周边片区环境品质,而且打造了白云山新名片,为花城添彩,焕发新活力,最终形成“云山融花城,花门簇云山”的景区入口形象。
为进一步打通从白云山门岗到城市道路和公交设施的交通“梗阻”,改善周边环境,提高进山路径通达性,提升景观品质,在还绿于民的契机下,景区联合相关部门对白云山16个门岗进山路径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和品质提升,完善出入口配套建设,对进山路径的路面、人行道、建筑饰面、管线和绿化景观等实施改造提升。其中有三条进山路径入口,建成了口袋公园,提升了环境景观效果,方便了附近市民游客锻炼休闲,市民无不点赞。
为进一步实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白云山建设广州花园还绿于民,打造成为富有岭南山水特色的综合性城市花园,弘扬白云山文化品牌,有望成为广州又一张城市名片。
近几十年来,景区抓住了白云山还绿于民的契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临山慢行系统工程项目,补齐白云山公共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短板。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有着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生态基础,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因地制宜、适度干预”的方针,根据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明确规划、建设、管理的优先序,凸显生态保护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品质提升工作中的首要位置。
植物是维持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系统健康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白云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尽可能降低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谨慎对待施工区域内植物的处理工作。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建设在充分保护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的考虑下,完善各项审批手续,在积极提升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谨慎进行植物处理。
1 优化完善设计方案
由于设计单位均为公开招标选择,大多数设计人员对白云山景区现状了解不充分不深入,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勘察不细,对现场树木种类、定位不精准,缺乏“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因树就位”的设计意识。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多次与设计人员交流,优化完善设计方案,杜绝因建设开发大量处理树木的现象发生。
2 严格完善行政审批程序
部分树木确因建设需要,需对其进行处理的,严格按照《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规定,完善行政审批程序。在提交申请之前,各参建单位(设计、施工、代建、监理、属地单位)到现场确认需处理的树木,而后,召开树木处理专家论证会,由植物专家给出意见,作为行政审批前置程序。最后,以行政许可决定书为依据,在实施树木处理时,各参建单位再一次到树木处理现场监督施工方,严格按照报批计划实施,不得对未经审批的绿化造成破坏。
3 对迁移树木进行统一安置养护
在树木处理过程中,大量树木鼓励就地或就近迁移,而非砍伐。就地迁移树木,是指在施工场地内选点将树木迁移栽种,绿化数量在项目中平衡消化,满足设计造景需要;就近迁移,是指在施工场地外选点,但迁移距离不超过3公里。设置迁移树木统一安置养护点,实行专人专岗养护复壮,定期接受监督及迁移存活率检查。
在工程建设时,为保护山体原貌不被破坏,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高差进行建设,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地貌,避免工程建设破坏原有生态和产生较大的土方量。
在山地上布置建筑时,因地制宜,顺应山势,采取逐级跌落、错落有致的方式进行布局。同时,也采用柱梁架空的建设方式,减少建筑施工、人类活动对山体坡地的影响,如景区水池、厕所建设(见封底图6、图7),为避免土方过多开挖,均采用此类方法进行建设。
图6 顺应山势布置建筑物
图7 优化道路拓宽施工方式
在风景名胜区中进行建设不同于市政施工,由于山体坡度大,树木密集,施工材料如何转运上山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绕开的难题,还有可能导致延误工期。白云山景区为减少建设开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破坏,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采用骡马转运、人工转运、塔吊转运、轨道转运等生态化施工工法进行材料转运。
1 骡马转运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白云山地势陡峭,机动车辆根本无法到达,工程物资材料机械设备的运输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一道门槛。骡马转运的优点是能够很快适应复杂地形,能够安全平稳顺利地把物资运送到指定的位置。
2 人工转运
人工转运是白云山景区建设时用得最多,也是较为常见的材料运输方式,即使价格昂贵,时间花费多,但在生态资源保护的要求下,人工转运可以减少便道的开设,无需对树木进行处理,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得较多。
3 塔吊转运
塔吊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通过控制吊臂的长度和高度运送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在景区山地工作中,塔吊不仅能够运送重量较大的施工材料,还可以解决地势较高处的树苗转运问题,减少便道的开挖以及重型机械的使用。
4 导轨转运
在场地地形较陡、距离较长的情况下,选用导轨运输可以避免开设长距离施工便道,减少树木处理,最大限度避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景观,不仅节省材料成本,而且空间占用较少,在运送物资方便快速的同时,还兼备了人员上下山的功能,相比于上述三种方式,导轨转运方式的性价比较高。
白云山还绿于民在景区实施建设的有多个工程项目,涉及多家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严控便道开设、机械使用,严禁施工人员在景区内住宿、生活用火用电用气、工人吸烟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施工单位及工人加强景区建设生态意识及知识的教育培训。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城市中心,游客多,影响力大,生态效益也高。随着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需求日益增加,白云山景区面临着环境提升和管理升级的双重挑战。在还绿于民的契机下,白云山景区在建设开发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岭南特色文化的传承作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将生态化建设管理经验、环境品质提升做法进一步总结,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对国内风景名胜区建设开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