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智平
摘要: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国学内涵丰富,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包容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风貌。在教育中,笔者在通过引用、收集、融汇国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思想和情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关键词:班级管理 渗透 国学
一、专题教育中引用中华经典文化,为教育增添色彩
主题班会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针对初中学生活泼爱动,思维敏捷的特点,我把国学经典语句渗透到主题教育、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系列“经典之花,魅力课堂”的教育活动。
例如,在“孝敬父母”主题班会中,我选用《妈妈的吻》经典歌曲做背景音乐,营造典雅飘逸的听觉环境,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浸润。跟着,由班长领读《二十四孝顺故事》中虞舜孝感动天和周郯(tán)子鹿乳奉亲的故事,然后我逐字逐句讲解句意,边讲解边指导学生朗读时高低升降地变语调,以增添朗读音色彩更好表达思想感情。学生从诵读中品味到古人对他们的长辈关怀的行为方式虽然各有千秋,但核心都离不开“孝顺”,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逐渐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在随后的寻找“父母恩”和“自由表白”活动中积极参与、情感投入。当问到该怎样用行动报效亲恩,有学生也引用周秉清的名句: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最后,我也引导学生把感恩父母升华到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此外,在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爱国教育》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适当引经据典,用文明来教育,用歌谣来感化,用典故来指引,使学生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得到熏陶, 从中汲取文学智慧,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日常活动中收编国学,在熏陶和感化中分享了成长喜乐
优秀的文化能滋养学生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和品格得到纯化。为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对国学经典的传承,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记得在一次举行“国学经典伴我行”活动中,让学生收集百句文学(国学)经典,将学过、读过、听过,能给人力量、感悟的优秀国学经典句进行收集、整理。学生积极参与,并按自已的设计思路进行编辑。例如,收集《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编入“励志篇”;收集《论语》中“言必信 ,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编入“处事篇”;收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编入“学态篇”等。活动结束,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对国学的理解而汇编出成果,从中学生汲取到先人智慧,分享了成长的喜乐。
这样,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感受国学的力量,品味文化的魅力。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诵读、收集过程中,不断受到国学经典这股正能量的熏陶和感化。
三、行動中融汇国学精华,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文学名言字字珠玑,富有哲理和内涵,引导学生聆听古人故事,学习古人智慧,在滋润心灵之余,及时内化行动,把丰富的国学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让学生知书识礼,修心养性,完善人格。
例如,在礼仪、待人接物上,引导学生把《弟子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孝经》《论语》《三字经》等当中蕴含的待人接物、各种行为规范灵活融入日常生活中,这对学生来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在待人接物上改善可观,以前有部分初中生由于成长过程中出现自我意识过强,不听长辈教诲,叛逆等现象,通过诵读和感悟,这部分学生认识到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方法,满怀感恩的心,放学回家向家长鞠躬问好,做到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又如,在自我教育上,引导学生创作个人的“座右铭”张贴在醒目位置,将国学知识点点滴滴融入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中,引导他们不但用良好的礼仪、优秀的品质、美好的道德和感恩之心激励自己,还以此去感染更多的人,让身边的人都变得文明起来,现在,学生主动捡拾操场的垃圾保护校园环境,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再如,在文化创作中,让经典立足生活,让知识文明积累。引导学生把国学精粹的传统美德内容:仁、义、理、智、信、忠、孝、廉、耻、勇、思、学、勤、俭、淡巧妙活用在文学创作上,让记叙的意境更浓暖、让说理的理由更殷实、让论述的论据更充分。
总之,学习经典文化,让学生汲取智慧、精华,并内化行动,做传承祖国优秀文明的践行者,更好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旭华,《国学经典教学的点滴做法》,《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年 第11期;
2.张勤峰,《以国学经典促进师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年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