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玲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更加艰巨,既要落实“双减”政策,又要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的教学,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通过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兴趣,渗透美育的熏陶,可达到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平时通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美,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开拓学生的见识与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智力。
一、识字美
识字教学是语文基础阅读的桥梁。词语积累得多,阅读量肯定会有所增加。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在课堂上笔者主要通过讲汉字故事,看图片以及播放汉字演变过程来进行教学。教学“休”字时,出示图片:一个人靠在大树旁休息,就是“休”字。 在教学“美”字时,讲道:羊大为美。教学“貌”字时,出示 “貌”字的演变过程。教学“明”字时讲述“明”字的故事等,学生从中体会我国文字的美妙之处,让学生易记、易懂、易学。
二、古诗词美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通话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眼中的美好事物,读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例如,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共有8句,每句7字,在范读时,笔者配上音乐和插图,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节奏和感情朗读。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时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的精神。又如,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让学生找一找词中的对偶句,诗词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中,“七八个”对“两三点”,“星天”对“雨山”,“外”对“前”。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古诗中对偶句的对称美。接着引导学生,寻找所学诗词的对偶句有:《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学生也发现,我们平时门口两边贴的对联有很多也是对偶的。这样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对称美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又如,在教学《书湖阴先生壁》时,笔者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事物:茅檐没有苔藓,花木成畦,绿色原野,青青的高山。笔者让学生试想象画面,动笔画一幅充满田园风光的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处处渗透着美育,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操,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三、阅读美
学生对课文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课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优美动听的歌曲,通过歌曲,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上册《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时,笔者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感受《月光曲》是一首卓越的歌曲。学生感受到《月光曲》时而舒缓、时而轻快、时而悠扬、时而激昂。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描写的三幅画面:1.月亮初升;2.月亮穿过微云海面;3.海面卷起巨浪,高昂激情的、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旋律。感受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卓越创作才华和对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通过音乐的陶冶,让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使他們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使语文教学形象直观。令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突破文字的限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开展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更多的个人见解。
四、作文美
在作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美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水平,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我们积极鼓励学生用美的眼光去选择作文题材,发现美的主题,用美妙的语言去表述,训练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要想写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丰富的想象,而想象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超越时间、空间、生活常规的限制而产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笔者先让学生用画笔把二十年后的家乡画出来,关键是画出二十年后自己的工作、生活是什么样子,可以在生活上大胆想象运用科学技术,如机器人,智能化的事物,但又不能神魔化。画中对未来充满寄望,对未来充满憧憬,真情实感,画好后我们应把这种对未来幸福憧憬的感受融于语言描述中,再运用生动、形象而优美的语句对其进行叙述、描写,让它充分展现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促进思考,使学生体味到写作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提高辨别真善美丑的审美能力,只要我们在课堂内外注重发现美和利用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净化灵魂,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使他们受益终生。 语文教学与美育是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扩展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激发他们追求美的高尚精神品质,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
责任编辑 吴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