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微课堂”,培养研究型教师

2022-03-22 22:02:21王晓英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修课题教研

王晓英

- 编者按 -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探索“三级联动深度研修”模式,建立学科教研基地,通过“双微驱动”打通教研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学科教研基地已经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抓手,成为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团队发展的有效机制。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持续关注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探索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有效机制和发展模式。

2018年2月,八里庄学区成立海淀区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基地。几年来,在导师团队、学员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不断提高研修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实践性,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撑,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引领。

目前,八里庄学区语文学科教研基地共有学员33名,分别来自学区内6所学校。学员是各校的校级骨干或者青年教师;首席导师1名,工作坊导师4名,分别是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学科教研基地每学期组织6次集中研修活动,还要承担一次学区全体语文教师学科培训。学科教研基地借助研修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会研究、形成策略,进而提升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能研究、自能发展。

我们针对学区各校特点和教师需求,以教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小课题·微课堂”研修模式,通过“研究—实践—反思—改进”的持续跟进,形成“依托教学实践—发现研究问题—聚焦微课实践—评价改进成果—反思提升能力”的研修模式,积极探索指向教学实践、参与性强的互动式教研,培养研究型教师。

什么是“小课题·微课堂”研修模式?“小课题”是一种行动研究,着眼于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小课题来源于教师自己的困惑,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能直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小课题”追求视野要宽,视角要巧,切口要小。“微课堂”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环境,解决了来自6个学校的学员集中在一起观课时间长、议课时间短的问题,更有助于单位时间里教师间相互学习、借鉴,使研讨更有针对性,易于实现教学观念、技能、方法的借鉴、迁移和改进。小课题,关注研修需求,带动真参与;微课堂,扩大展示面,促进深参与。“小课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微课堂”呈现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聚焦“小课题·微课堂”研修模式,我们设计培训课程内容。

第一步,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研究源于问题,教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因此,第一次培训内容就是“如何填写‘问题征集表’”。在问题征集卡的引导下,33位教师发现了40多个教学问题。然后,再用问题赋值表、鱼骨图等工具确定课题。确定课题的基本程序:寻找问题—描述问题—筛选问题—确定课题。

第二步,学习为本,形成综述。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课题研究前很少有教师会花时间对课题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已有的成果等内容进行系统了解。省略了这个过程,看似节约了时间,可带来的直接后果却是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无从下手、无法深入。为避免“小课题”研究出现同样的问题,我们将培训讲座的第二板块安排为“如何做好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较全面地反映当前有关此课题的先进的学术见解和建议,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使教师的研究视野得以拓宽和深化。

第三步,归因分析,找准症结。系列培训的第三板块为“如何进行归因分析”,采用坊间讨论的形式,所有学员都是培训的资源,在互动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培训。

第四步,积极实践,寻找方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引导教师“带题上课”,鼓励“同课异构”,促进坊间交流,通过一节节微课教学环节的一次次修改,不断梳理提炼,寻找具体方法。

第五步,固化成果,推介共享。开展形式多样的成果推介活动,使这些成果在更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每学期的第六次活动就是阶段成果分享活动,请外聘专家和首席专家双指导。大容量、高密度的交流,让教师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大的信息量。在此過程中,教师既是受训者,又是培训者,在受训与培训中实现深度互动。

为了提高研修的实效,保障跟进指导到位,我们采取“双导师”层级指导。研修基地导师主要负责整个研修方案的制定、研修过程的管理,以及根据教师的需要优化、细化研修方案;工作坊导师主要负责本坊集中研修中主题聚焦、课例确定、设计研讨、评课改进等相关进程的整体把控。“双导师”管理使研修活动能够聚散有度,灵活多变,适应多学校、多学段区域研修的特点,形成以管活理顺为基础,为教师发展提供助力和载体的研究管理体系。

借助“小课题·微课堂”研修模式,学科教研基地形成一种研究氛围,在研修中强化价值认同,提升实践智慧,成就专业成长。在一系列培训研究活动中,每位教师既有大量的研究材料,又用亲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研究猜想,还有其他教师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见解,这样的氛围不仅促使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的习惯,还在开放的环境和支持性群体中,让教师们融入其中,形成了理念认同,追求共同目标。同时,以课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为起点,以“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为研究点,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教学中共同关注的真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1108501186387

猜你喜欢
研修课题教研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