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庆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融合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让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进而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挖掘生活化学习资源,让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学习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教材上的许多内容也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化的数学资源,将生活化资源与教材中的素材关联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上“位置”时,笔者没有按照教材中的例2进行教学,而是出示学生之前春游时曾经去过的连江贵安海洋世界的示意图,呈现“大门”“海洋馆”“森林馆”“昆虫馆”等在坐标中的位置,进而教授如何用数对来表示位置的知识。笔者根据学生真实的春游经历来改编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学生兴致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教学“估算”时,可以以学生的书本、学校操场和教学楼为例,引导学生试着估一估书本的厚度、操场的长度、教学楼的高度。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常见的几何图形,通过亲手摸一摸、量一量,直观感受图形的特点。这些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无不透露着数学知识,学生在摸索探究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
二、探索生活化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数学问题及活动置于真实且可感知的情境中,让学生习得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潜移默化地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数学学习插上思维的翅膀。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来展示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捕捉数学信息,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其他形状。笔者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装着正方形轮胎的汽车的行驶过程,画面展示坐在车里的小动物由于轮胎不停颠簸而难受的场景。在下一段视频中,笔者将正方形轮胎换成圆形轮胎,而车内的小动物却没有出现颠簸的现象。学生一下子联想到自己坐车时的场景,感悟车轴到轮胎边缘的距离都相等的现象,也明白了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道理,即圆的半径都相等的原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設各种生活化的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现象中感悟知识、学习知识。
2. 探究生活化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来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调查等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对现象进行提炼,在对活动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设计活动方案”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设计一个“秋游活动方案”。活动中,笔者让学生们讨论秋游要考虑哪些问题,进而尝试解决秋游中的租车问题和购票问题。讨论前,笔者先出示信息:①活动人数为老年人75人,小朋友150人,教师5人。②客车的座位及租金为大客车限坐42人,每辆620元;中巴车限坐24人,每辆400元。③门票为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位20元。接着出示学习要求:独立设计方案并填表;小组内交流并汇总;小组内讨论哪种方案较合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方案不同,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正因为这样,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策略多元、结论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主地展开探索。
(2)加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时,既要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又要关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用,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拓宽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以上“秋游活动方案”的实践活动中,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让他们根据活动的人数、车辆的座位数、每辆车的租金、门票等信息探究租车方案和购票方案。学生互相讨论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案(如表1、表2所示)。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明白了解题思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从省钱的角度看,哪种方案较合理。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比较得出:在表1中,“只要大客车尽可能多,空位尽可能少”就比较省钱;在表2中,“成人按团体票,学生按学生票”的购票方案相对比较便宜。
这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经历的事例,对他们来说更易于在回想中交流合作,在合作探讨中发现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倡导课后走进生活,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还要倡导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以致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了“三角形”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学校的篮球架、斜拉桥等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的形状,感悟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了“统计初步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进行数据分析,而后利用得到的统计信息对一些简单的交通问题提出看法。这样一来,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不再觉得数学是高深莫测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觉油然而生,也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创设真实而有效的生活情境,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愉悦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133450118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