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几年,儿童安全事故屡屡出现,使得社会各界议论纷纷。虽然家长监管的欠缺不容忽视,但究其根本,儿童对于安全的认知不足才是关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最核心的宗旨便是构建学生的道德品质、重塑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身心健康,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构建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本文就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做出探讨,以期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落实到人,最大限度降低学生的安全风险。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安全教育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31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现状
道德与法治除了需要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之外,还要落实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实现安全意识落实到人的根本教学目标。就当前小学阶段的道德与发展课堂教学而言,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时候,教师通常会运用情景模拟和互动指引的方式,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了解不同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对其产生的致命危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安全教育虽然能够起到较好的成效,但是同样无法脱离家长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如果缺少家中对安全隐患的关注,那么学校的课堂教育极可能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儿童的安全意识无法形成。因此,教师需要同学生家长进行互补,对教师未能提及的危险事物进行警示与提醒。
二、重筑教师安全教育认知,牢筑安全思想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自身只有具有过硬的文化素養与安全意识,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因此,学校最先要对教师的道德规范以及法治理论课安全教育的培训加以注重,明确时间组织教师参与有关的学习,牢筑安全理念,这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学校在注重教师的道德规范以及法治理论课安全教育的培训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实践。安全教育实际操作起来不轻松,学生应确切认清与辨认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学会避免危险的救护技能,在安全面临威胁的时候,能够随机应变,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自我救助或救助他人。再者,学校方面应该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研讨会,依靠道德和法治材料里没有提到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屡屡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主要目的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教育的急迫感与责任感。最后,教师需要不断增加道德和法治安全教育理念,对于教学的过程进行反复思考,对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并且依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与措施,精炼其中的艺术造诣,完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学的实际运用。
三、依托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安全教育
身为道德和法治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融入课程,强调安全教育,让小学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和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玩的真开心》这一课,课文中强调学生在家庭里生活和游戏时需要有基础的防范意识,这样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发现游戏里潜在的安全威胁,避免伤害他人。一年级下第二单元主题为《可爱的动物》,这一主题让学生必须学会保护身边的动物,珍惜在地球上的生活,学会和动物友好相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除此之外,二年级上第二单元中有许多和生活规则、交通规则挂钩的课文,这些课文都认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公共场所的交通法规,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效训练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在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和学生的实际发展相符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小学生积极探究生活里的规则,在开展道德和法治教学时并不是单一输出知识,而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并感悟知识,了解生命的珍贵。在课堂内和课堂外,教师带领学生掌握知识,熟知安全防护的必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教育效率达到最大。
四、优化课程,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自主能力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在学生群体中的教学反馈也有区别。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将传统与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进行融合,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进行个性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对学生安全实践能力的引导。
1.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时,教师可以依托安全教育的主要环境进行深层次的探寻与论证,不断优化安全教育的真实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更为真实的模拟情景,让学生拥有更为真切的安全知识。笔者认为,在创设、优化安全情境时,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教学原则:
第一,情境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的初衷,通过对学生现有的认知与生活学习环境进行分析并做出调整,且与法律与道德双方面相互呼应。第二,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氛围出发,为学生营造与学生生活、学习情境相类似的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更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安全沉着地应对危机险境。第三,情境创设的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学生的自主防范意识,达到激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
2.运用体验式教学法
在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时,教师细致入微的课前准备是第一步,明确主题并设立情境,能有效促进学习的效率,通过加入模拟演练互动等方法,来丰富教学中的互动、表演,进而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与课后总结,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实时跟进,解决问题并进行学习心得方面的分享。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控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使传递出的信息更有效、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始终与学生保持互动状态。当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有明显提升,只有在“做”中进行学习,才能学会在遇到突发事件与危险情况时及时应对。
五、三维联动加深安全教育构建评价体系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加入相应的安全教育,检验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知识的整体水准与成效,从而专门教育学生提高对安全行为的重视和对危险预防能力的认识,提高道德和法治的教育水平,进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完善的安全教育评价体系。除构建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之外,除了笔试检测以外,作者还建议在师生的安全教育评估内容中纳入安全工作演习、预防和其他实际操作项目,并测试安全实践培训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师生更加注意安全实践的目的。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整体上可以区分为教师对学生群体的评价、教师对自我的评价。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的安全知识、安全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的整体综合点评上。其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现状是评价的关键,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综合表现出发,探寻学生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境况,从而对安全知识测验、日常安全行为拥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其次是教师的自我评价,结合学生、家长对于自己教学模式的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思维的评价,自我审视、反思,及时弥补问题。
2.家长评价
家长能够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进行引导与评价,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基础常识、法律意识、交通意识,以及心理安全、网络安全、交往安全等方面的正确掌握与潜性反馈进行整体评价,进而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能够以此为根据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的开展。
3.学生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教师评估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自我学习道德和法治的评价和认识,可以得出学生对安全知识学习的总体态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之間起到促进作用。
六、通过安全演习活动提高安全意识
1.增强安全意识的宣讲
由于小学年龄段的特殊性,这些孩子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很多学生对危险没有防范意识,对危险的情况没有预判性。因为小学生没有特殊的安全意识,所以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非常薄弱。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和相对较差的自控力,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诸多安全隐患的威胁。例如,同学之间追逐嬉戏、走动跑跳、过马路不规范等,都会给小学生带来人身危险,以至于发生危险事故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校内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关于安全事故的宣讲,通过场景还原,让小学生直观感受到轻视安全问题的严重后果,以起到警示作用,不断提高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还需要加强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面对危险时的应急处理能力,这门课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寓教于乐、情景模拟、自救练习等方式展开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觉认识,让学生感受危险的危害,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情景模拟有助于学生提高防范意识
通过实际情境模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情景再现的课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哪种类型的潜在危害,在危险发生时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自救。让学生了解一般情况下该如何应对和处理,超过自己能处理的范围,要如何正确地向别人求救,在出现危险时该如何自救,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又如何去帮助别人,这都是需要一些真实案例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枯燥的讲述对于小学生而言太遥远,难以提高他们的警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习演练,通过还原现场的方式,在演练过程中提高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在活动的最后,让学生总结自救的心得和过程,鼓励学生之间交流,鼓励学生集思广益,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过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更不能慌乱地挤作一团,这样不仅救不了自己,而且更危险的事情还会发生。要提醒学生时刻牢记基本要求,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和家长提高安全意识
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渠道的宣传活动,让学生能够识别危险情况。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危险事件。例如,曾经一位父亲与孩子在逛超市的时候,孩子在父亲身后拉着父亲的手,此时父亲的脚被绊了一下,然后整个人坐在了孩子身上,孩子颈部断裂,经抢救无效身亡。当视频播放时,教师让所有学生一起分析这场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如何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再如,新闻曾报道很多起孩子在使用电梯时发生的安全事故。一位小学生在独自乘坐电梯时竟在电梯按键上小便,导致电梯按键失灵,电梯失控的事故,还有在乘坐扶梯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因为不正确使用,发生了电梯夹住脚或手的事件。再如,很多儿童都喜欢玩饭店或商场的旋转门,也曾发生过很多旋转门夹手的事件。这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家长的看护不利或是孩子本身没有危机意识,对危险情况没有预判能力所致。一旦发生危险,不知如何自救。所以,在校内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发生类似的安全事故,要提高警惕,不仅自己要有较高的安全意识,而且要提醒家长提高安全意识,这样,学生识别危险的能力自然形成,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促进他们有更多的安全意识。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德法教育课程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这不仅是学校对学生的义务,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安全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小觑的内容,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紧密相连。站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位置上,要牢记安全教育对于学生的关键性以及重要性;日常备课时,更要结合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全新突破;革新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构造逼真的情境氛围,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补足的同时,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芦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探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一)》。
[2] 朱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渗透与实施策略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15期。
[3] 李海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40期。
[4] 晏广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27期。
[5] 龙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教学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15期。
[6] 周雪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小学生》2019年第9期。
[7] 侯爱英《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S2期。
[8] 俞土昌《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安全教育》,《名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孟加拉,1989年生,女,汉族,浙江绍兴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与实践)
31685019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