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教学模式探讨

2022-03-21 21:18李小荣杨昌益黄晓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后进生高中历史人生

李小荣 杨昌益 黄晓蓉

摘 要:甘南藏族自治州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以致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极为缓慢。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后进生比较多,他们对生涯规划缺乏正确、清晰的认知,严重影响了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各学科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渗透生涯规划,引导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找准人生定位,清晰认识自我,努力提升自我。

关键词:高中历史 对分课堂 核心素养 后进生 生涯规划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30

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积极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生涯规划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合理、有机融合。通过对高中历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讲授,既让后进生客观认知自我,又避免了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空洞的说教,激发了后进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形成正确的生涯规划意识,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落地生根。

一、阐释对分课堂模式、后进生和生涯规划的概念

“对分课堂模式”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对分,具体是指将课堂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半属于教师,一半属于学生。其关键是在时间上把讲授环节与讨论环节错开,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此模式特别有利于改观后进生学习茫然无章的状态,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双向互动,使后进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索未知,力求以理论促实践,增强后进生的价值感。

何谓“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学习上表现比较落后或缺点较多的学生。就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后进生而言,划分为逆反心理型、自卑感心理型、自由散漫型、孤僻冷漠型和意志薄弱型。在历史教学活动,借助课堂教学平台,巧妙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让其学会学习、合作和分享,感受存在感和价值感,明确方向,自觉着手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何谓“生涯规划”?“生涯”泛指人生命成长的过程,即人在生活实践中表现出来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形态——不同的生活角色与职业。而“生涯规划”则受个人内在与外在力量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人持续一生的过程。深层次理解就是在个人和组织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测定和分析个人生涯的主客观条件,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的优势和弱势,进而得出比较客观的综合性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愿,结合时代需求,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与此同时,制订与未来发展目标相符合的计划与安排。那么,在高中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高中阶段后进生全面深刻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正确规划未来的生涯,使他们有充分的准备适应未来的人生。

二、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对后进生生涯规划进行渗透的作用

1.深挖课本生涯教育元素,助力后进生树立人生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对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后进生涯规划教育有着突出的效果。进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高中历史课本中生涯规划教育资源愈加丰富。在历史对分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优势,深挖课本生涯教育元素,巧妙将历史课堂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及世界观,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增强生涯规划观念,实现后进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历史教师在讲授文化史时,可以用名言警句和名人生平为后进生励志。如利用荀子《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及其《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告诉后进生名人伟人都是在艰苦奋斗中取得辉煌成就的。通过名言、事迹,引导后进生获取人生智慧,思考人生得失,准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甘南地区百分之八十的中学生对生涯规划的了解十分浅显。因此,历史教学中应该有效利用对分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以历史人物为导向,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树立标杆。比如讲述中国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科学家袁隆平等人物时,介绍他们的伟大事迹,弘扬他们爱党爱国的精神,感悟伟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借此培育后进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后进生的责任担当,培养其生涯规划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同时,让他们克服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好逸恶劳的心理,知道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人生理想,时刻牢记“抓住机遇”“打好底子”, 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2.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加强后进生的自我认识

教学是介于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多向化“互动”活动,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讨论环节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氛围,实现生生互动、互促共长,为后进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平台。通过培育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及特长,以致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准方向。而后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教学中以高中历史课为载体,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涯规划素材,设置情境问题,进行情境教学,借助对分课堂模式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展开职业生涯的讨论探索,加强后进生的自我认识。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知识能力差异性,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后进生在合作中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比如:在講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三课时,先预设计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让后进生参与其中,分析三大思想诞生的主观条件。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的课堂讨论环节,为后进生创造畅所欲言的机会,引导后进生思考交流,从不同层面了解马克思、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理想,思考人生方向,设想人生未来,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了解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见解,开发自己的潜能,由此让后进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悟到人生的价值。

3.将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加后进生职业生涯规划体验

高中历史中潜藏着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捕捉生涯教育机会,有意识地渗透生涯规划知识,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这样将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后进生更易于改变以往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况,走近职业,了解不同工种的职业特点,感受各行业的职业场景,增加职业体验。这有助于后进生深化对高中学业及相关专业的认识,较早思考自身发展的方向,规划职业生涯。

日常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将历史知识和目前各个行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就《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三节的讲解来说,我们在讲纺织业、冶铁业、电讯业、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些行业时,先以隔堂对分形式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互联网上相关行业的信息,再让后进生将整理的这些行业发展前景展示出来,引导后进生深刻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今后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再如讲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书法佳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和天下第二行书的《祭姪文稿》时,除欣赏辉煌艺术成就外,也可以引导后进生了解书法专业以及相关的职业知识,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自己的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精神。由此使高中历史课教学与后进生生涯规划教育无缝对接,让他们从中获得亲身体验,初步了解和体验职业,有效地落实高中历史学科生涯教育的效果。

4.借助课后作业进行隔堂对分,让后进生明确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方向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人文主义,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能离开“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将人文主义教育有效贯穿其中,要有“对象”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概念。而我们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尝试和实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后进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周密地考虑到他们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便于后进生生涯规划渗透,以明确人生发展方向。

教学很精彩,但这种精彩需要通过有效的作业布置来进行维护,学生的作业往往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再呈现和巩固的过程。在对分课堂模式的隔堂对分环节,恰当布置课后作业,设置生涯规划问题,借助课后作业来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并以角色扮演、个人演讲比赛或集体辩论赛形式展示自我,认识自我,让每一个后进生感受到存在感和价值感。

例如,在讲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这部分内容时,以课后作业为载体,设置生职业涯规划问题:第一个问题,孙中山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第二问题,畅想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或理想。让学生课后通过探究完成作业,在隔堂对分环节组织辩论赛,创造交流机会,引导后进生参与辩论,畅所欲言,思考人生方向,让后进生在高中阶段便具备人生规划意识,尽早确立自己高远的职业理想。这样既有助于高中后进生将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学习与职业生涯相融合,在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的同时,更加有助于后进生深化对相关专业和职业的深刻了解,从而更科学、更合理地规划学业,及早思考并规划职业生涯。也可以让后进生以“我的未来不是梦”“未来在向我招手”“理想·现实·准备” 等为主题,开展个人演讲比赛。如此一来,既能树立科学可行的职业理想,又立足于现实,反思自我,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应用对分课堂模式对后进生生涯规划的渗透,让后进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取真实的感受,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思维,感悟职业生涯,最终知道自己是“谁”、要成为“谁”。知道自己在哪里,未来要去哪里。在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中,把自己在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涯发展联系起来。从而使他们改变茫然的心理状态,积极提升自我学习的紧迫性。

5.加强教学环节设计,结合党史培养后进生的时代责任意识,帮助其树立远大目标

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的推行,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后进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并借助经济、实用、灵活的对分课堂模式,结合党史知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培养后进生的时代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目标,进而发掘学习潜力与效能,通过不断奋斗,达成学习目标。

学生是时代的主人,是受新时代文化影响最深的人,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要适应时代召唤、时代要求,创新教法,加强党史教育、理想目标教育,让后进生形成自我感悟、自我规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无处不在。高中阶段是培育后进生责任意识和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对照“以史为镜,知兴衰;以人为镜,正衣冠”的名言,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党史知识,借助对分课堂模式,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讲中国共产党100年发展史中标志性事件——召开过的19次党代会,让学生探讨每次党代会的成果,分析其历史意义。从而认识党在每次关键节点上,能够依据形势发展,研究当时紧迫问题,做出正确决策,肩负起了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真切史实感召后进生、教育后进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增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

历史是极好的教科书,也是责任感教育的最好清醒剂,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渗透党史知识,能够极大地升华后进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建立起主体意识,自主抉择未来的路。

总之,前行道路不迷茫,生涯规划来护航。面对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后进生,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站好讲台外,还需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应用对分课堂模式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实现了教育教学与生涯规划的相长,极大地帮助了后进生认识自我,定位人生,树立人生观念,规划生涯。最终达到了教育感化人、激励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之功效,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5期。

[2] 楊志成《用生涯规划课程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以北京市玉渊潭中学“优势教育”为例》,《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第9期。

[3] 杨秋妹《高中历史教学中贯穿生涯规划理念的设想》,《高考》2019年第14期。

[4] 吴世星《自觉发掘数学育人资源智慧践行立德树人任务》,《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9年第6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于核心素养下对分课堂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的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20]GHB1721)

3088501908230

猜你喜欢
后进生高中历史人生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如何对待后进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