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2-03-21 15:27马佰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习作德育

马佰勤

摘 要: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挖掘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注重语文学科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32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要义,注重语文学科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可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研究,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在阅读交流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语文学科渗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文阅读素材的挖掘,通过阅读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德育内容,在文字阅读理解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逐步实现有效德育的发展目标。比如在《慈母情深》阅读教学中,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意,读出情,读出语文的韵味,实现整体把握,达到读中有所感悟。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对母亲爱子的思想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研读细品,能够抓住重点词句投入到自主品读中,学生或圈、或点、或读、或画、或写、或说,去体会母爱的慈祥、深沉和伟大。

进入交流汇报环节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畅所欲言,抓住“哪里使你感受颇深”“哪里能够表现出慈母的深情”组织学生深入交流。文中出现“鼻子一酸”相关句子,启发学生对内容进行思考:“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鼻子一酸的时候啊?”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拓展鼻子一酸的具体含义。我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状况,让学生去了解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状况,去认识那个时候一分钱都很有用处,知道一元钱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学生的心灵去走近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难。然后抓住“龟裂的手”“皱皱的毛票”“疲惫的眼神”“塞”“酸”等词语和几个表达很特别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让学生体会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惫不堪,慈母的辛苦劳累,母亲挣钱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当儿子要钱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一塞。“这塞的仅仅是钱吗”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中这位母亲的崇敬纷纷表达出来——这塞的是母亲的汗水,母亲的辛劳,母亲的宽容,母亲的疼爱,母亲的生命。

学生探究了“鼻子一酸”的原因,丰富了他们的情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他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力,感悟到母亲的情感世界,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阅读过程中学生触摸到文章文本的内容、文章的思想,通过文本思考的方式感受着作者思想情感的精妙。在拓展练习中,我适时进行思维导向:“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慈母情深的例子又有哪些?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一时小手如林,“织毛衣的情景”“做饭的情景”“洗衣服的情景”“无微不至照顾生病的我的情景”……学生在争先恐后中体会到了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情深。

二、在习作指导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习作是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对生活的观察少,积累少”是存在于学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常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情感。我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出发,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习作是一种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习作前会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体验中去切身感受,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的学生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讲究吃穿打扮,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公物。于是,我结合作文训练《我懂得了        》,启发学生认识勤劳节俭是美德,而不是寒碜。一个勤俭的人,只要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就能完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学生懂得了“俭以修身、俭以养廉”的道理。上交的作文中,有不少学生写到节俭问题。此外,还有的写到《我懂得了父母的苦心》《我懂得了自己的责任》《我懂得了生活的意义》等等。通过此类作文训练,轻轻唤醒了一颗颗沉睡的心灵,他们渐渐睁开了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去体验生活。

在习作中,教师要围绕习作主题,设定具体问题,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留心自己在活动中的独特感受、正确认知和真实想法,积累第一手的素材,为习作交流创设条件。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教学吸引力学生注意力,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愉快地参与习作环节,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学会合理表达思想情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在《推荐一个地方》习作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选择“好地方”时学生通常会选择公园、博物馆等地方,这些地方的选择虽然“好”,但并不是学生的选择而是学生根據课文范文、教师提供的范文而被迫的“选择”,对于地方的“好”的理解也是大同小异,写不出新意更不必说思想道德的融入。基于学生的这种习作实际,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他们寻找好地方,发现地方的“美”,具体的思路是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推荐的地方在哪里?推荐的理由是什么?如写博物馆绝大部分学生写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作为推荐理由,但有的学生别出新意找了博物馆中的某一个文物作为描写重点,写推荐的理由进而引申到“地方”,挖掘热爱家乡的思想就非常的有新意,而且也体现出了学生的特殊情感。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课堂上发言积极,回答精彩,但在书面写作时词不达意,按照书面情况给予评价显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为适当提高他们的作文成绩,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得真好,如果写得也很好,那就更棒了!努力吧!”个性化的评价与鼓励,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他们在写作的过程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外化”于形。在习作交流中引导学生互相点评,也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互补的优势,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彼此启发,在思考中评价,在评价中思考,不断提升思想认知水平。总之,习作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好学生的思想指导,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实现习作情感表达与渗透具体思想道德内容的高度统一。

三、在习惯培养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习惯培养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语文学习理念,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能力的同时渗透德育的内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受到教师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学习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行为引导,实现德育发展目标。

从学生语文习惯培养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做好学习方法、学习思想、习惯的指导,如课前预习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做好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预习时了解文本的内容,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充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组织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如写字要端正,每一颗汉字都是端端正正的,就像做人要品行端正,行得正走得端;阅读课文时时要带有感情,要读出自己对文本和作者的独特感受;说话、写话要渗透具体的情感,通过语文行为的培养逐步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价值和美丽,进而达到德育的目标。在挫折教育中,我会在教材中找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并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理想信念教育时,我会让学生接触一些名人传记的阅读,畅谈自己的理想以及自己将如何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文字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段,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树立“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坚持在教好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避免学生出现单纯追求专业知识的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导向,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尤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四、在学习体验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语文学习过程中基于文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内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语文学习体验并产生情感表达的冲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渗透,以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融入语文学习当中感受思想道德的内容并实现有效指导的目标。

展开讨论是深入理解课文、提到思想认识的有效方法,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辩论中分析,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比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中,学生绝大部分可以感受小学生在路上、来学校、上课和下课的欢乐情绪,这也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第一感受,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不同民族的服饰、不同民族学生成为“好朋友”,体会民族团结、友爱的思想,融入民族团结的思想德育。从语文体验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教师把握學生的学习规律,从浅入深地进行指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初步可以了解语文欢乐情绪或者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而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则需进一步的引导,从文本的基础情感入手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德育渗透,更深层次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思想。

课堂教学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设计时,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课堂就会焕发出无限生机,引起学生的兴趣,渗透德育。

五、在分类指导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从学生实际出发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中要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好差异性的指导实现有效德育的目标。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必备条件。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实现语文素养提升和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教师应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通过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启发学生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阅读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需求,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愿意“阅读悲剧”因此在阅读时可以只重点阅读了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的部分,对这部分的内容非常熟悉甚至有一些向往,至于饥饿的现实则不愿意承认;有的学生基于童话虚构性在阅读过程中对“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对文章的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于这类情况,我做到分类指导渗透思想道德内容,针对第一种不愿意“阅读悲剧”的情况教师要做好指导,让学生认清什么是小女孩的“现实”,什么是小女孩的“愿望” 从而渗透“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的内容,针对第二种情况则主要让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并开展具体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是故事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满的情绪,引导学生从文本到中心思想再到揣摩作者情感的思考,最终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做好教学设计,积极从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习作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同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体验的渗透,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真正将思想道德的内容融入学习当中,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意识,达到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目标。

3070500589230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习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习作展示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