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衔接作为幼儿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形成家园共育模式,帮助幼儿树立独立自主意识,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使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实现无缝衔接,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节奏。基于此,本文首先以我园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的现状。其次以该现状分析为基础,探究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小衔接 家园共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4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曾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习惯,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进而为幼儿发展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对家园共育模式展开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现状
本文以我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从观念、实施、评价三个角度出发,了解我园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的开展现状。在现状调查过程中,向我园的家长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回收率为95.2%。同时向我园的教师发放问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为97%。
1.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观念现状
首先,在“您认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间需要家园共育吗”这一题项中,有337名家长选择了非常需要和需要选项,占比为70.8%。而在教师群体中,有60名教师选择了非常需要和需要选项,占比为88.2%。由此可见,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于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必要性方面都是持认可态度。
其次,针对家长群体提出的“我认为做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责任”“我认为做好幼小衔接是家长的责任”两个题项选择时,有180名家长选择了幼儿园责任,占比为37.8%。有296名家长选择了家长责任,占比为62.2%。由此可见,超过六成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是家长的主要责任。而在针对教师群体提出的“我认为家园共育中教师应占主体地位”“我认为家园共育中家长应占主体地位”两个题项选择时,有45名教师选择了教师应占主体地位,占比为66.2%。有23名教师选择了家长应占主体地位,占比为33.8%。由此可见,超过六成的教师认为应该在家园共育中占据主体地位。总结上述家长和教师的答项可知,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幼小衔接的主要责任,但是教师普遍认为自身应该在家园共育中占据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导致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职能关系出现冲突。
最后,基于不同年龄段的家长提出“您认为在幼小衔接家园共育中,应该教师占主体地位还是家长占主体地位”的题项中,年龄段在20至40岁之间的家长认为,家长应该占主体地位。年龄段在40至60岁以上的家长则认为,教师应该占主体地位。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40至60岁以上年龄段的家长普遍接受过应试教育,教师在其心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对于20至40岁年龄段的家长,则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愿意给予幼儿更多自由,陪伴幼儿共同成长。
2.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实施现状
首先,在“您愿意参与全部的幼小衔接家园共育活动吗”这一题项中,有45名家长选择非常愿意,占比为9.5%。有158名家长选择了愿意,占比为33.2%。有180名家长选择了不确定,占比为37.8%。有89名家长选择了不愿意,占比为18.7%。有4名家长选择了非常不愿意,占比为0.8%。选择愿意及以上选项的家长为203人,总占比42.6%。选择不确定及以下选项的家长为273人,总占比57.4%。由此可见,家长在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共育活动中,参与度普遍较低。
其次,在幼小衔接家园共育下,关于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知识储备、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生活自理等能力。其中在家长关于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幼儿能力培养的投票中,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知识储备分别以42.3%、18.9%、10.2%的投票率,占据幼儿幼小衔接能力培养前三名。由此可见,许多家长在幼小衔接家园共育中,更关注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等,对于幼儿心理素质、生活自理、人际关系等能力养成并不重视。
3.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園共育评价现状
首先,在“您是否对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合作感到满意”这一题项,在家长群体中,有369名家长选择了满意及以上选项,占比为77.5%。有107名家长选择了一般及以下选项,占比为22.5%。而在教师群体中,有60名教师选择了满意及以上选项,占比为89.2%。有8名教师选择了一般及以下选项,占比为10.8%。由此可见,家长和教师都会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合作的成果感到满意。
其次,在“您会为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提供评价吗”这一选项中,有30名教师选择了会评价,占比为44.1%。有18名教师选择了不清楚,占比为26.5%。有20名教师选择了不会评价,占比为29.4%。由上述统计可知,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会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共育提供评价。而如果家园共育长时间缺乏评价,不仅会打击教师和家长的合作热情,还会影响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模式的有效实施。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家园共育中家长欠缺主体意识
由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教师作为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的绝对主体,通常都由教师包揽家园共育的活动制定、活动规范等主要部分,家长在其中只能被动接受,甚至一味满足教师单方面提出的要求。例如在许多幼儿园中,家园共育都以教师作为主讲者,家长只负责接收讯息。当讲解结束后,也完全由教师主导家园共育活动。活动后,教师会要求家长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但许多家长都会直接带孩子离开,使得整个过程逐渐片面且流于形式。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共育模式出现了差错。对于大多数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的最主要方式其实是家长会,教师也习惯在家长会上增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并帮助幼儿培养综合能力。但由于家长普遍存在自由度较低、时间精力匮乏等缺陷,导致对家长会始终存在抵触心理。
2.缺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首先,缺乏对幼儿学习时间管理方面的控制。一方面,幼儿园和小学在对待时间方面,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幼儿园,如果幼儿上学迟到,教师通常不会过多计较,但小学却有明确的纪律和要求。幼儿如果在幼儿园养成了懒散的上学习惯,就很难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节奏。另一方面,在幼儿园,教师通常不会在布置的作业上给予太多时间要求,且作业的內容大多以创造性为主。但在小学,不仅需要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也不能太差。而对于早已习惯作业完成没有时间和质量要求的幼儿来说,这种转变将难以接受。其次,欠缺是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兴趣是幼儿愿意主动学习的关键,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中,教师也更倾向于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受到幼儿园条件或是时间所限,通过游戏开展家园共育的次数并不多。在大多数时间内,教师主要还是凭借教材完成家园共育。长此以往,教师逐渐对教材形成依赖,甚至不愿花时间设计新颖的活动,幼儿也因此消磨掉学习兴趣,变得不再愿意学习新知识。最后,幼儿的创造力培养缺乏全面性。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当前阶段,幼儿园教师主要通过结构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但是仅依靠这两种游戏方式形式过于单一,创造力培养效果不佳。因此,教师需要开发多种游戏方式,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联系
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十分脆弱。究其原因在于两者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同时在教师要求和教学管理方面也各自独立。经调查研究,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的落实工作情绪较为高涨,关于幼儿的入学准备教育正在平稳推动,以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而反观小学,则缺乏对幼儿的入学适应教育,小学教师还没有形成牢固的衔接意识,落实工作较为被动,双方教师之间也并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如果幼儿园与小学长时间缺乏联系,会使幼小衔接下的家园共育最终流于形式。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模式的解决对策
1.开展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
对于多数幼儿家长而言,普遍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小衔接下的家园共育缺乏理论性、科学性的认知。同时,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也鼓励家长更多参与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此时,如果家长对幼小衔接下的家园共育产生认知偏差,很容易影响家园共育的实际成效。因此,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参与教师讲座和交流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园共育理念,使家长对家园共育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在家长会、游戏活动等家园共育活动外,开展更加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读书角、绘本角的方式,让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家长推荐优秀的育儿书籍,从而有效提高家长的育人能力,为幼小衔接打下基础。
2.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养成时间管理习惯。在作息时间管理方面,幼儿园应该从中班和大班阶段,就开始按照小学的作息时间要求幼儿。例如,减少幼儿的午休时间,按照规定时间上学、离园,使幼儿尽早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而在学习时间管理方面,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制定学习时间表,然后要求幼儿按照时间表去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同时,对于每天按时完成时间表的幼儿,教师也可以给予一些小奖品作为鼓励。其次,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无论在任何教育阶段,兴趣都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因此,在幼小衔接下的家园共育模式中,教师要通过言语激发幼儿上小学的热情,有条件的幼儿园甚至可以提前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从而让幼儿对全新的学习环境产生兴趣。而在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共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摆脱教材的限制,自主开发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使幼儿始终对学习充满兴趣。最后,坚持以创造力培养为家园共育核心。除了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外,教师还可以加入表演游戏,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而在教师设计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为表演游戏创设完善的表演氛围,即表演道具的完善、表演场景的布置、表演时间的充足等。二是要不断丰富表演游戏的内容主题,并尽可能多的开发具有多样性的表演游戏。三是要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同时做到兼顾每个幼儿的差异性。四是在表演游戏结束后,教师需对游戏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指导,以此帮助幼儿激发创造力。
3.制定家园共育评价制度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为了使家园共育成效得到彻底发挥,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评价制度。该制度包含家园共育开展时间、评价标准、评价流程等。依据该评价制度,幼儿园教师及时针对幼小衔接下的家园共育及时开展评价。对于家长来说,在每次家园共育活动结束后,都能得到有效的评价,因此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幼儿教育问题,并做到及时改正。
4.积极加强园校合作
根据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育人体系一体化,幼儿园和小学需同步行动,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推动实践落实,切切实实把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为了有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需要主动和小学寻求合作交流,并将培养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方式相结合,使二者之间形成互动性、交流性,从而制定出全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幼儿园和小学也可以签署相关协议,让更多小学教师加入幼小衔接下的家园共育活动中,向家长传授幼儿上小学所需的各种细则,使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对于幼儿成长、幼儿学习能力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离不开幼儿园、小学、教师、家长等多重因素的不懈努力。而通过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开展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积极加强园校合作、制定家园共育评价制度的方式,能够为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共育模式提供实践路径,最终使幼儿能够快速适应小学学习节奏,从而踏上一段全新的成长旅途。
参考文献:
[1] 王燕《浅谈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家长》2019年第18期。
[2] 张玲《浅论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共育的途径和方法》,《新课程》2021年第42期。
[3] 赖卓华《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校合作共育模式探索——以广州市海珠区儿童入学准备工作为例》,《教育观察》2020年第28期。
[4] 孙成结《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共育模式探究》,《新课程》2021年第42期。
[5] 李聪《幼小衔接工作中实施家园共育的思考》,《家长》2019年第23期。
[6] 刘小娟、刘晓珍《家园共育齐参与 幼小衔接零距离》,《山西教育(幼教)》2020年第8期。
(杜海宁,1980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362750058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