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英
摘 要: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与路径研究强调的是以“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为主要思想,开展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活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讲究“四度”策略,从学生主动参与、开发特色教材、家校协同合作、丰富生命资源等方面强化。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让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蓓蕾少年”特色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 “四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42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如何使学生获得幸福,我校基于积极心理学不断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前提是保障学生个体性和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涉及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重点通过蓓蕾少年评价手册的运用培养学生微笑、爱语和倾听的品质,开发校本教材,加强学生对优秀品质的理解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课程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研究强调的是以“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为主要思想,开展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活动。“基于学校”是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学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学校”是对于问题的解决学校采取有效的方法在可控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行为;“为了学校”在于课程化研究最终实现“三赢”即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是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校本化的课程研究,落地与学生个体,通过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实效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课程的概念分析
1.积极心理品质
何为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指每个人根据自身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反映出来的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特征。由于不同个体所经历的事情不同,其所具备的心理品质在数量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相对较高,有些人的就相对较低。虽然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根据部门的要求開设的一门专门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性课程,借助该课程可以有计划和有规律的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让学生正视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含情绪、认知以及人际交往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是当前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采用大班制授课模式。
三、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现状
1.具体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多倾向于选择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但是从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的教学目标设置上来看,往往只重视如何传授心理学知识,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在一定能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偏学科化、知识化
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材,具有理论性强以及系统性强以及知识化过于明显等问题,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类纯理论式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时间一长,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高等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授课教师多为思政教师,这类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心理知识培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非常单一。很多教师都会列举一些消极的心理案例来引出教学内容,然后通过讲解知识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该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但是总的来看,该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4.考核方法传统单一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考试多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重点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加以考核。采取的考核模式非常单一,不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鉴于此,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模式进行调整,考核中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借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四度”策略
1.学生主动参与,让爱充满校园
没有爱的校园是没有“温度”的。在落实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做到师者眼中有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让爱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爱是一份感动,师爱,为师者的最高境界,师者面对每一个学生要真诚和平等,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爱的校园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前行的明灯。
2.开发特色教材,提升心理品质
特色教材的开发,基于为了学生,用于学生,是要为学生的终生着想,不但要为学生当下形成良好的习惯,更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开发特色教材《幸福金钥匙》,通过名言警句、小故事大道理、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微笑、爱语和倾听的意义,因此在使用《幸福金钥匙》教学的方式、方法,及选择教育的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独立生命个体的差异,通过学习校本教材让学生感受爱、学会爱,提升学生自信心。同时通过分类整理优秀教案,探索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校本教材使用策略。构建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框架体系,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探索挖掘积极心理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包容性和整合性。
3.家校协同合作,营造爱的氛围
没有家长参与的学校教育是没有针对性、没有个性的教育;没有学校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更是盲目自发地教育,只有家校合作的教育才是完备健康的教育。学校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育的对象有教师、家长和学生,学生呈现出来的问题更多来源于家长,运用好《蓓蕾少年评价手册》让家长和孩子相互监督,互相评价,学校形成有效机制促进教师引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合力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学校和家长都是培养孩子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学校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育肩负着关爱生命共同体的重任,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品质的习惯,主动向他人表达爱,营造爱的氛围,让世界因爱而变得更加美好。
4.丰富生命资源,促进品德养成
当下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的价值,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教育者要盘活学校、家庭、社会的丰富资源,挖掘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培养学生正向力量。
从微笑的视频、体验和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微笑是拉近人与人之间最近的距离,是人类最好的语言,让学生因微笑变得更加美好;从用爱的语言的表达中让学生感受到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让学生学会用善良的语言给予别人爱和力量;从让倾听别人说话、关注别人眼神中让学生感受到倾听是一种关怀,是支持和力量,让学生在倾听中新朋友越来越多。教育无处不在,一个微笑、一句爱语、一次认真倾听就能化解一场危机。面对学生,为师者要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微笑、爱语、倾听,有效地建立起自己与教师、同学、家长和社会之间的链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爱、创造爱、传播爱。
五、探索积极心理品质路径的策略
1.在校园文化中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校园文化如同孵化器,良好的文化孕育出学生优秀的品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一是通过每日弟子规的诵读。让学生熟读熟记每日一句的弟子规;二是国旗下讲话主题引领。每周升旗仪式上进行班级节目展示,通过情景剧表演、舞蹈、诗歌朗诵等体现学生团结、自信、阳光的一面;三是主题班队活动洗涤心灵。在班会中进行《幸福金钥匙》学习,加强学生对微笑、爱语、倾听的理解和运用;四是在校园内形成相互微笑问候的良好氛围,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能拥有美好的心情;五是利用校园七彩广播站播放微笑、爱语、倾听的小故事;六是在校园走廊文化墙等展示学生表达爱语、认真倾听、微笑的照片。
2.在“双减”政策下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教育孩子,教师离不开家长,家長也离不开教师。“双减”之后,家庭教育要及时“补位”。家长与教师配合得越好,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通过成立一个家长联盟、建立一支教师队伍、研究一个家庭教育课题、创新一个家长学习新模式、树立一批优秀家长典型、开展“三访”活动、开展“五个一”家教活动,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增强家长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赢得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力、支持度,推动“双减”工作有效落实。
3.在“蓓蕾少年”特色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蓓蕾少年”活动是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渠道。通过班级管理“五个一”系列活动,即每班设计一个专属的班级名称,每班设计一个班级专属爱语口号,每名学生有一本校本教材《幸福金钥匙》读本,每班编排一个节目作为班级的成果展示,每名学生一本“蓓蕾爱语”评价手册。同时开展每周礼仪大舞台表演、“爱语大比拼”“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夸夸我”实践体验、每月“蓓蕾少年”评比、学期“最美蓓蕾家庭”“金蓓蕾少年”评比等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秀品质,树立自信心,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4.改变教学评价模式,重视教学效果
在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入手,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核心教学目标。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分层教学,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取小组教学和分层教学结合的模式进行授课。在期末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以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理论评价结合的多角度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教师的肯定和尊重。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变化和进步,鼓励学生和表扬学生,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终极得分评价。
5.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那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呢?鉴于此,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和谈吐,用自己的阳光和自信去感染学生。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培养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要面向全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重点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以此来更好地让学生找寻自我。再者,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增设体验式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实践互动中体验各种情绪和情感,帮助学生自信自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总之,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要有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机制和保障,教师要对学生对进行心理暗示,多方面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2] 黄桂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路径研究》,《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3] 马薇薇《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项目主题式教学实践与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警学研究》2020年第2期。
[4] 何雪芬《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心理类校本课程建设探究》,《天津电大学报》2019年第1期。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普通类一般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与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PTYB126)
376950058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