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晓杰
摘 要: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重要推手,也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通过对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从小处着眼,查找新技术对高职会计专业产生的影响,由此探究出一套可行的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新技术背景;高职会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5-0095-03
随着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广西全区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门类覆盖18个专业大类,共124个专业,基本涵盖了自治区所有重点配套的发展产业。就柳州市城市职业学院来讲,所开设的高职会计专业就有着自身独具的特点。
一、柳州城市職业学院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从人才培养方案视角看会计专业发展
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式为“2、2、4”,即在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外语等工具,初步具备比较扎实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金融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关注财务软件运用和投资理财能力的拓展,培养有扎实学识和较强专业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职业素质,以实现从事各类财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此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教学规律逐步推进,大一学年主要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主,大二学年开设以仿真模拟实训形式为主的综合实训课程及以专业限选课为辅的知识拓展课程。
(二)从会计专业建设项目视角看会计专业发展
会计专业建设依托与柳州银行、柳州各会计师事务所、广西国海证券等企业合作建立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共享资源、协同培育,引入真实业务,建设和打造“财会金融服务中心”一体化综合性实训基地,拓展“会计记账工作室”服务功能,实现渐进式“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最终提高会计专业学生择就业质量。
(三)从会计专业就业视角看会计专业发展
会计专业就业率近三年与学校的整体就业率相比偏低或持平,就业多集中于广西区内及本地市,就业领域普遍面向中小型民营企业、个体或有限公司,职业流向多为与财务类相关岗位,同时薪资水平较整体水平略低或持平。已就业学生较看重工作中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解决问题与专业技术能力,而对于创新能力和资源掌握能力却略显忽视或相对薄弱。综上所述,从就业质量层面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过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二、新技术背景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影响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保守
一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固化。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与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以财会领域为主的行业只在就业、技术技能培训、社会服务方面开展合作,致使教育资源共享领域过窄,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资源掌握能力的培养方面偏弱。二是会计专业相关课程设置相对滞后。课程多以会计基础知识与财务相关知识相结合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非程式化认识技能培养偏少,这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研判、沟通交流等能力方面偏弱。三是会计专业教学形式过于传统。会计专业教师普遍以传统讲授为主,利用财务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及借用数据化财务资源构建课程的能力偏弱,同时智慧校园的建设仍须向纵深推进。
(二)会计专业建设项目成效不凸显
实训项目建设仍旧单一以依托与财务工作相关的专业实训项目平台,联合本区域财务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传统财务领域行业企业参与合作的形式进行构建,无法突显本专业特色优势,易受限于合作方的实力及业务范围,缺乏全域经济思想理念与新技术应用拓展能力,使目前会计实训项目建设成效不明显,校企未得到广泛深度有效合作。
(三)会计专业毕业生发展路径过窄
新技术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对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缺口日益扩大。所谓复合型管理会计,在具备扎实财务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并能组织实施。相反,高职院校输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则更多集中就职于基础性财务岗位,从事着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等较简单且重复性较强的会计工作。这种供需结构的不匹配,是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三、依托数字经济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发展新生态圈
新技术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将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作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的核心要素,通过不断升级的信息工具和利用新信息化技术,增强人类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推动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形态转化,从这点出发新技术对会计专业的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要突破新技术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瓶颈,就要转变思维,用“未来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思维方式来推动人才培养建设,借助职教“十三条”释放的政策红利,让高职会计专业转型,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适应并融合以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构建以“产业+教学”的学习工厂模式和以“校企+研究”的转换工厂模式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会计专业培养体系(见图1),全力打造新技术背景下会计专业发展新生态圈,为“十四五”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起好头开新局。
(一)引好数字经济产业资源
从国家经济环境来看,数字经济是工业4.0或后工业经济的本质特征;从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来看,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一项重要引擎;从学校发展规划来分析,要立足本区域发展,辐射全区,面向国内外,服务智能制造,培养综合型新技术人才。用数字经济产业资源打造新会计职业实践基地,将扩宽校企合作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校企合作。至于如何引进来,一是要深度挖掘与会计纵向相关的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合作模式,如上游国内外一流信息化软件开发企业,中游区域智能制造企业、电子电商物流企业,下游零售跨境商贸业与金融业等;二是要创新扩展与会计横向相关的数字经济专业群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模拟沙盘平台,建立虚拟工厂(公司或企业),为相关专业创建“员工”角色,如市场营销是“销售员”,物流管理是“物流员”,会计是“财务人员”,工商管理是“管理者”,信息技术是“软件开发员”等,仿真开展“理实合一”的全流程全要素实习实训课程。
(二)搭建好“产业+教学”学习工厂模式
将数字经济产业资源引入后,对资源进行重组优化配置,搭建好“产业+教学”学习工厂模式,发挥“产业+教学”学习工厂模式效用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1.推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新技术+数字产业”自上而下进行改革。以掌握现代会计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为前提,熟练运用新技术进行财务数据统计分析与账务核算处理,具备一定管理决策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跨专业联合培养、分专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理实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云计算+会计”-大数据会计方向、“软件技术+会计”-信息化会计方向、“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会计”-管理会计方向,同时,打破专业壁垒,根据数据产业特点联合企业开发综合实训项目,以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題、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人才培养结构采用“实践型+能力型”并重的二维度视角,突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亮点与优势,以知识结构为基底,将职业发展能力结构嵌入能力结构中;同时,在职业素养中增加非程序化交互能力与认知能力。课程建设方面,基于新技术背景下大会计学视野,一是重组优化课程设置,灵活安排教学计划;二是采用新技术、新内容和新教学方式自主研发“定制课程”,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
2.提升会计专业实训项目基地新建设
会计实训项目基地要打破专业各自为阵的传统建设理念,以数字经济为中心,以大数据为资源共享,以互联网为技术媒介,融合各专业经济业务,全新打造财务数据链实训项目。同时,与数据产业合作企业共同建设“1+X”证书系列之会计信息化、数据分析师等级证书考证培训基地。
3.助力会计专业“双师”梯队建设
要培养出适应新技术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起着关键作用。要依靠以下三项举措推动会计专业“双师”梯队建设。(1)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的会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分工进行财务模块化教学。(2)“走出去”,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让会计专业教师到数据产业企业挂职,落实全员轮训制度,同时定期组织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内会计专业信息化建设前沿的院校进行观摩与学习。(3)“引进来”,邀请企业财务主管或会计科研机构专家到校开展专业理论探讨、信息技术培训和行业资讯交流,同时招聘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且技能过硬的高水平财务人才任专任教师。
(三)利用好“校企+研究”转化工厂模式
深入探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将“校企+研究”的转化工厂模式打造成为“产业+教学”学习工厂模式的成果转化平台,同时,将研究成果反向助推高职院校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建设。基于新技术背景下会计专业发展的成效,由高校、合作企业与资深会计行业科研机构三方共同“打分”,比值各有侧重,分值项目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过程、实习实训过程、职业能力素质三方面予以评价。同时,从以下两个维度呈现效果。一是学生角度,形成每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综合素养成绩单,以供用人单位参考。二是育人机制角度,形成会计人才职业培养效益报表,定期向社会公开,成为扩大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的先决条件。
两种模式协同并进,学习工厂模式为转换工厂模式提供“生产资料”,转换工厂模式又为学习工厂模式输出“成品”,真正形成产学研一体发展的循坏生态圈,重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结语
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调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当中,将双创教育融入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注重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不断优化产教融合实践内容,为高职学生在会计专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基础。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育人效果,有助于学生在财务服务和咨询等领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数字经济为会计的未来发展打开了一道门,在未来时代的发展中要将其“落地”并转化为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模式还有一道道坎儿需要跨越。要紧紧把握住时代的潮流,不忘职业院校办学的初心使命,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努力将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新的高度,使学校专业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倪银珠.“大智移云”新技术背景下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76-80.
[2] 王奕俊,杨悠然.人工智能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基于会计职业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0,(1):35-45.
[3] 伍启凤,谭亚娟.民办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营销界,2021,(18):129-130.
[4] 王燕,白婕.“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4):66-67.
[5] 刘媛媛,仲凤霞,陈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双向挂钩”教学资源优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7):161-163.
[6] 魏国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21,5(2):29-32.
[7] 李钢,徐小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4):178-179.
[责任编辑 妤 文]
39695019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