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夫松
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界定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了精准落实该素养目标,本文根据其与新课改的关系,在策略上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 科技创新 选学先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把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是目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理解内涵,厘清关系
新课改在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内容修改、新教材更新等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旨在培养其信息技术思维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科思维和学习能力,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从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两方面进行突破,缺一不可,而新课改侧重从课程建设方面对其进行布局。为了把核心素养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依据新课改要求,以高中信息技術课程为根本,优化和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二、优化和创新教学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多措并举地优化和创新教学活动。
(一)创设关联核心素养元素的教学情境
鲜活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余文森教授说:“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之中。”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巧妙构思情境,使其能真实表达知识内容、充分体现思维品质,把学科知识转化为素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蕴含的深厚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笔者在讲授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时,以喜迎中秋为话题,让学生搜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统文化素材,培养其对信息的敏感度和鉴别能力。
(二)以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参与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普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以项目为依托,在任务驱动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课堂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渐地构建出自己的心理认知和精神世界。在学习数据处理时,笔者设计了智能学习项目活动,提出了项目学习要求,自然而真实地引出有趣的项目任务。学生因为对该任务非常感兴趣,对完成任务有了强烈的渴望,顺其自然地接受任务并参与其中。他们围绕该项目,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等方式,从趣味视角来观察、思考、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从而看到了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意识。
(三)开展研趣相辅的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核心。当学生走进视野开阔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从传统文化、自然科技、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关注生活时,就会在亲身经历中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探索和开发实践资源,实现实践活动多元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郑骏主编的沪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中出现了生活中常见的二维码、物联网等,在教学中开展获取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近社会、拥抱大自然、热爱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转换及创新评价方法
评价是判断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双向互动的,指向学生的学。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习惯。教师制作学生评价量化表,邀请其他老师共同评价,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做到评价真实,对过程性评价反馈要及时,对总结性评价要深入分析。除了要吸收其他学科评价的优点,还要挖掘自身优势,有所创新,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意识修正中形成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完善自我,回馈社会。
(五)挖掘课程德育资源
教师可以举办以网络信息安全与文明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网络诈骗、信息窃取等危害网络安全或信息安全的不法行为,培养其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知识唯有触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人生体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应充分挖掘并融合到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科知识不断地增长,个人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才能塑造向善的人格。教师要聚焦课程变革,吃透教材,把德育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鼓励选学先学
选学先学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课程,先自主学习,积极进行自我构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构建自己的学科素养体系和道德体系。王尚志教授曾指出,减少必修课程,给学生充分的自修与钻研时间,像加拿大等教育水平先进的国家,不少高中生的综合能力基本达到大二的水平,而且都是自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如有的学生喜欢网络技术,有的学生对人工智能感兴趣,有的学生喜欢研究机器人等。为此,我们要为保持学生的兴趣营造氛围、发掘潜力提供机会、思维锻炼创造条件,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四、发挥科创引领作用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全国每年约有1500万名青少年参加全国性科技创新大赛,我们要充分发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易于整合其他学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创活动,有效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创造;引导学生从知、情、意、行等方面感知科学的奥秘和伟大,培养其科学精神、创新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笔者曾指导学生完成植树机器人作品,涉及工程原理、机械设计、编程控制等综合问题,学生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形成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升级校园配套设施,开设创客小屋、科创室等,使依托信息技术的科创活动与社会发展接轨,贴近现实生活,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加分。
新课改下落实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突出特长,给学生多点自主学习的空间、多些个性追求的选项,努力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唐丹丹
32775019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