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金,顾金涛,徐红梅
(常州市老年病医院<常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常州 21301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临床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眼球震颤,主要由重力方向头位变化诱发,与椭圆囊囊斑的耳石脱落、异位有关,多数为特发性,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 MD)是由内耳膜迷路积水、破裂损伤囊斑结构与功能,并造成耳石脱落,可继发BPPV[1]。MD引发BPPV的概率达0.3%~33.3%,对于伴MD的BPPV患者来说,两病可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引发严重的眩晕、头晕、肢体麻木、位置性眼震等症状,也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度[2-3]。因此,早期鉴别伴MD的BPPV的临床特点,明确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多采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评估耳石器功能,对明确病因、防治BPPV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伴MD的BPPV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常州市老年病医院<常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80例伴发MD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6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42±8.26)岁,BPPV病程14~76 d,平均(56.84±12.17)d;将同期80例单纯BPPV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49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0.81±9.45)岁,BPPV病程9~67 d,平均(42.61±11.35)d。纳入标准:①所有观察组患者均符合《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4]中MD诊断标准,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等明确病因;②两组均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5]中BPPV诊断标准,在位置试验中,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眩晕或头晕症状,呈反复发作,每次不超过1 min,且伴有特征性位置性眼震,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排除标准: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神经炎、迷路炎、心理精神源性眩晕、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化脓性中耳炎、既往有头部外伤史等。
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眩晕症状表现、伴随症状、既往有无眩晕病史、家族史,重点询问有无耳科疾病、头部外伤、耳毒性药物应用史;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查看耳鼻咽喉,听力学及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有患者均行位置试验,记录眼震情况。根据位置试验结果及眼震情况确定BPPV类型,并根据不同BPPV类型进行管石复位法(CRP)治疗。伴MD的BPPV使用天麻素注射液0.2 g肌内注射,1~2次/d,氢溴酸樟柳碱注射液5~10 mg加于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均连续治疗7 d[6]。
于治疗后1周、1个月门诊复查时评估疗效。治愈:位置性眩晕、眼震消失,未再复发;有效:位置性眩晕、位置性眼震均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无效:位置性眩晕、位置性眼震无改善,甚至加剧[7]。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数×100%。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在性别、年龄、BPPV病程、受累半规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PPV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1周、1个月的治疗有效率为85.00%、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75%、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疗效比较[n(%)]
在临床上,BPPV又称为耳石性眩晕,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个或多个特定头位时,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眩晕及眼震,又称变位性眩晕,在眩晕病中极为常见,当头位发生变化,耳石移动,引起短暂性眩晕及眼震。BPPV是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发病约占所有眩晕门诊患者的17%,终生患病率约为2.4%[8]。原发性BPPV以50~60岁的中老年人最为高发,但临床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耳石从椭圆囊囊斑上移动到半规管中,若耳石的碎片漂浮在内淋巴液中形成管石症,若附在半规管壶腹嵴上,形成嵴帽结石症,当头位发生变化,耳石移动,引起短暂性眩晕及眼震[9]。BPPV以后半规管位置最为高发,这是由于这个部位位置最低,耳石受重力影响,最容易移动至此[10]。而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混合半规管发病率较低。MD是引起继发性BPPV的常见病因,两病可伴随存在。随着临床对MD和BPPV的研究不断深入,两病通过CRP技术,行位置试验,使得伴发MD的BPPV能及时明确诊断,给予针对性治疗。国外研究显示,约32.8%的MD患者有BPPV发作病史[11]。这说明MD患者的病程更长,在进行位置试验时,需记录眼震情况。
以往文献报道显示,MD合并BPPV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国外研究显示,151例MD患者中,合并BPPV有45例,发病率为31%,其中,15例在确诊MD后合并BPPV,1例在确诊MD前即有BPPV,29例不确定[12]。而国内有研究显示,MD合并BPPV的概率为3.45%(4/116)[13]。由此可见,MD合并BPPV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可能是与MD病程以及随访时间的长短有关。BPPV发病由椭圆囊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一般半规管功能良好,受重力相关头位变化,耳石颗粒在半规管内移动,引发体位性眩晕。而MD由内耳积水引起,病变部位在蜗管和球囊,椭圆囊可无明显变化或轻度扩张,因此MD是否对椭圆囊功能产生影响尚无明确定论[14]。MD并发BPPV提示MD可能对椭圆囊的影响较小,主要由两种机制引起。第一,内耳积水引发耳石器结构改变,使得耳石器上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第二,脱落的耳石颗粒影响内淋巴纵流和吸收,引起内淋巴积水[15]。
本研究对比单纯BPPV和伴发MD的BPPV的临床资料显示,观察组在性别、年龄、BPPV病程、受累半规管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BPPV侧别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此结果提示,BPPV以40岁以后高发,MD以40~60岁之间发病率较高,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在MD发病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BPPV,且伴发MD的BPPV诊断常会延迟,因此MD合并BPPV的病程较长。而外半规管受累的概率较高,主要与椭圆囊斑邻近外半规管壶腹,当患者仰卧位改为侧卧位时,耳石更容易滑落到外半规管壶腹,故而解剖因素是伴发MD的BPPV发病的主要因素,而非重力作用[16]。但单纯BPPV和伴发MD的BPPV在发病侧别上无显著差异,左右侧均可发病,总体来说右侧稍高。
在疗效上,观察组治疗后1周、1个月的治疗有效率为85.00%、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75%、70.00%(P<0.05)。经复位治疗及用药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管痉挛等治疗后,整体治愈率较低,临床效果一般,无论是1周还是1个月的疗效均不能令人满意,且治疗后易复发。这可能与反复膜迷路积水、反复内淋巴积水等有关,造成椭圆囊、球囊永久性损害或囊斑纤维化,导致耳石无法复位,或耳石颗粒不断脱落,导致疗效较差[17]。
分析伴发MD的BPPV手法复位疗效较差的原因,主要与以下三点有关。第一,椭圆囊上的耳石膜的主要结构由网状纤维和酸性粘多糖组成,内淋巴反复扩张和内淋巴膜破裂,使得囊斑纤维化,耳石无法通过囊斑回位吸收,致使内淋巴中永久存在耳石颗粒。第二,内耳积水周期性存在,可能会永久性损伤椭圆囊、球囊,导致耳石颗粒不断脱落。第三,球囊向后膨胀,促使椭圆囊向后上移位,疝入半规管内,半规管发生阻塞,难以复位耳石[18]。
虽然实际临床中伴发MD的BPPV发病率并不高,但临床应在患者就诊时仔细询问病史及眩晕情况,以免遗漏体位性眩晕症状,对可疑者进行体位试验,有效甄别单纯BPPV和伴发MD的BPPV。对于BPPV眩晕者应行耳石复位治疗,而单纯BPPV患者的手法复位效果优于伴发MD的BPPV患者。
综上所述,伴发MD的BPPV临床特点与单纯BPPV有一定差异,女性发病率更高,病程相对更长,左右侧均可发病,以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为主要类型,临床疗效相对较差,容易复发,早期诊治及长期随访对改善病情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