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物科学专业的核心素养及培养路径研究

2022-03-19 00:18王长宝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核心素养

[摘 要] 新时代对人才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情怀淡化、师范性边缘化和专业素养弱化等问题,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对新时代核心素养、师范生专业认证标准、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的比较分析,解读了不同标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提出了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师范性;重视教育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凸显情怀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开展生命健康教育,提高综合育人能力;开展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探讨科学思维等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玉林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时代核心素养融入生物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2020XJJGYB16);科技部基础科技平台项目“国家标本平台教学标本子平台”(2005DKA21403-JK)

[作者简介] 王长宝(1972—),男,江苏徐州人,理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157-04 [收稿日期] 2021-03-31

近年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理念的不断提出,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标准。师范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如何寻求师范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打造师范生适应社会变化和教育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对新时代核心素养、师范生专业认证标准、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生物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新时代核心素养与师范专业认证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和重要品格,是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1]。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2]。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等八项要求[3]。对比二者我们可以发现,师范专业的核心素养至少包括:(1)职业道德素养,即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献身教育的情怀和责任担当;(2)学科综合素养,即具有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修养;(3)教育技能素养,即具备从事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的能力;(4)职业发展素养,即具有健康的生活观、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反思和创新能力等。

二、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与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

“产出导向”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中学生物教师。因此,必须跟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形势,及其对中学生物师资的素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这就对中学生物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4,5]。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达成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素养所体现的关键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教学艺术、实践创新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生物科学专业类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的素质要求包括: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四个方面[6]。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解读与新时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及师范生专业认证的要求本质是一致的。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新形势下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标准可以解读为:(1)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育情怀,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2)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国际化视野与沟通合作意识;(3)在生物科学领域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并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4)具有正确的生命观念、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情怀淡化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92个专业类中,都包含着思想修养教育方面的要求。只有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在师范类专业中,生物类学科历来是高学历人才集中的专业,科研实力较强,竞争压力大,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把精力集中在科研上,使得科研成果成为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标签”,教书育人这一核心职能日趋削弱,教师的教育情怀逐渐被功利主义所淡化。高师院校的一些教师只为过关而应付教学,并未在课堂教学中投入多少情感与责任,缺少了对教育的热爱,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是工厂流水线式产物,缺乏教育的温度,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难具有教育情怀。

(二)师范性边缘化

在國内高校的调整、合并与升格浪潮中,许多高师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或转变为综合性大学。由于学科建设的要求,师范专业所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实际上几乎在所有的院系中,师范教育的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都受到忽视,教师教育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8]。虽然国家严格限制师范院校的更名,2015年11月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剧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扩张,师范生独具的师范特色被边缘化,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边界变得模糊。与此同时,在资源方面,师范生享受的教育资源被非师范生侵占,如国内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的相关院系中普遍开设了园林、生物技术等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的比重仅占四分之一左右。以植物学实验为例,非师范专业对显微镜的使用训练较少,因不熟练导致显微镜的损坏率明显增加,影响了师范专业学生的正常使用。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课时、所占学分相对较低[9]。在师资方面,教师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专门从事生物学科教学的教师在整个院系中的地位普遍不高。

(三)专业素养弱化

从表象上看,不少高师院校的生物相关学院拥有数量众多的博士、教授,多数生物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普遍有所增强,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高等学校重科研轻教研,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特别是近些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普遍开展,吸引了部分学生的眼球。在这种科研热潮的裹挟下,师范特色反而成了另类,不少师范院校甚至限制学生撰写教研方面的毕业论文,在学校层面弱化了专业素养,降低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从师范生专业素养的角度看,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占比较小,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够广;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占比小且过于集中,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机会很少,实习过程的“放水”和“放养”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考研和就业形势的挤压下,教育实习几乎成了“鸡肋”。在专业能力方面,由于高校教师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师缺乏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引导以及教学板书的设计,也很少有师范院校给生物科学专业开设专门的绘图、板书课程,表面上是与时俱进,实则降低了学生的基本功。

四、生物科学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针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当前存在主要问题,综合新时代核心素养、教育部中学教育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生物科学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师范性

众所周知,教师是一种职业类型,而师范教育从本质来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目前师范生的培养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严重同质化,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严重缺失[10]。对此,在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制定时,要注重师范性专业教育的融入,如设立教师教育理论、教师职业能力训练、教师教育知识拓展等课程模块。同时,还应紧紧抓住当前师范专业认证的机遇,一方面,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新时代对生物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师范性;另一方面,通过认证“促建”和“促改”,从硬件上增加专业建设的投入,特别是生物专业对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场地的特定要求,需要专门经费的支持以彰显专业特色。

(二)重视教育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当前在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教育实习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大打折扣,不少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为考研让路,缩短教育实习的时间,特别是生物科学专业是每年的考研大户,教育实习成为一种形式。针对当前多数院校教育实践过度集中的现状,可以将教育实习分为多个环节分学期进行,使实践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0],可以有效缓解升学与实习的矛盾。同时,高师院校应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在中小学聘任教学名师,作为师范生的实习指导教师,杜绝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管不过来、中学实习指导教师不想管的现象[11]。在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筛选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掌握线上自主、线下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名师的网上示范课、公开课等提升教学技能[12]。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不能对教研论文有倾向性歧视,而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面向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

(三)凸显情怀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教育情怀”这个二级指标的解读明确指出了师范生毕业时要具有从教的意愿,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并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除开设师德相关课程外,教师在各类课程中要注意始终贯穿课程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教育情怀[13]。适时开展符合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育职业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展名师讲坛、中学优秀校友讲座和访谈等,发挥榜样的指引作用,提升学生从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生物科学既是一个高大上的专业,又是一个接地气的专业,比如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乡村初级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教改研究,通过完成毕业论文了解乡村生物教学的现状,增强了从教意愿,也激发了社会责任感。

(四)开展生命健康教育,提高综合育人能力

从生命发展的角度说,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心理健康与态度情感是核心素养在品格方面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成长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特别是虚拟时代与空巢家庭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在学生中也逐渐突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应有的品质。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缺乏专职心理和环境教育教师,特别是在乡村中小学。因此,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对生命的认识、健康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等,以满足新形势下中学对生物师资的需要。应该说,我国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多少涉及了上述问题,零散的分布在不同课程中,尚未形成专业的课程模块,但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一环。

(五)开展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思维

从人才培养的视角看,科学思维的形成比科学知识的掌握更有意义,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生物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形成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对提升生物师范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此外,生物学史中还浓缩了科学家高尚的科研精神,可以让学生从中感悟科学家的品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因此,生物学史融入课堂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14]。然而,当前生物学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在追求前沿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科学知识发现的循序渐进性,忽视了科学研究的接力与传承性。生物课程是农、林、医等学科的基础课程,中学是形成科学认知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培养中学生物师资的生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传授现代生物学知识,还应强调科学史的教育。

結语

生物科学是新时代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决定着未来中学师资和中学生物教育的质量与发展,关乎国家教育的百年大计。在当前师范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应抓住机遇,对标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学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合格生物师资。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3.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A/OL].(2017-10-26)[2021-02-2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 t20171106_318535.html.

[4]耿霄,赵昕,宋庚鑫.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院校生物师范专业发展浅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28-29.

[5]周海英,李才生,庄娟,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出发构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1):49-57.

[6]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3):3-7.

[7]梁福成.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4-68.

[8]温小军.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生成路径[J].教育导刊,2019(2):86-90.

[9]杨晓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10]齐曙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困境和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20,35(1):80-83.

[11]孟燕平.试论师范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提升策略[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2):143-152.

[12]李静.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9.

[13]何小宛,曹翠丽.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运城学院学报,2020,38(2):79-82.

[14]孙依诺,禹娜.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史融入生物学课堂的路径探析[J].生物学教学,2020,45(3):17-19.

Study on the Key Competencies and Cultivating Path of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in the New Era

WANG Chang-bao1,2

(1. College of Biology and Pharmacy,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7,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talent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the low interest in education,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major, and the poor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aking the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competencies,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teaching goal of middle school biology course, and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 key competenc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ultivating measures as follows: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rmal educa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ractice teaching and improving professional skills; highlighting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arrying out life and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ability;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of biological science histor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key competency; cultivating path

3431500589220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核心素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