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省省
摘 要: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在学校教育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已成为当前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就语文学科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具有广阔的开展前景,而德育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學的有机融合,是值得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5-0158-0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ng Chinese Teaching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ZHU Shengsheng (Th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Zhiping Town, Jingning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and how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goals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ha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As far as Chinese education is concerned, quality education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quality education. How to achiev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hinese teaching is a question worth pondering fo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Keywords】Rural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推进,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了德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并没有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进不断提高。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现象,也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并不关注个人道德品质的建设,这值得小学语文教师重点关注。
1.德育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
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品质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小学语文阶段开展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对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语文德育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个人品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利用语文知识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的行为意识,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部在小学语文教育整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德育体系的相关意见,要使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热爱学习的学习习惯,践行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并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以上不难看出,德育对学校教育的宏观和微观上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有必要不断细化德育,使德育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出实用性。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内容普遍涉及了普遍广泛的德育内容,值得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挖掘,将此作为开展德育的理论素材,这对于不断强化小学德育具有深刻意义。而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本身就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理清德育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有利于不断充实语文教育内容,深化语文教育效果。具体来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深化德育,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积极转变应试教育现状
基于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教师往往带着十分繁重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工作,这也导致了大部分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无法针对学生个人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进行有效改进教学,这是造成当前学校教育水平停滞不前、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教育目标无法实现的最主要原因。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在不断加强,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应试科目的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中去,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不能获得个人素质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基于这一原因,我国在当前开展了广泛、深刻的素质教育改革,这是应对传统教育方式弊病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水平迈上更高层次的积极实践。素质教育相比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效果方面,在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师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人品德、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学生的个人潜质可以得到充分挖掘。而在德育的深刻影响下,学生将形成基础的创新性思维,这使得学生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可以从综合角度出发,细致观察事物特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思考,这将帮助学生在全方位能力上取得长足进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学生不仅可以接受一些专业语文知识的教育,也可以在个人道德、修养等方面受到熏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将更容易实现。从这一点来看,开展德育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渗透,可以使学校教育正确应对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这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不断丰富德育手段
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教学资源欠缺、教育环境较差的现象,这是导致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教育不均衡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建设新农村、推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我国农村地区德育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将德育作为重点工作,一些学校虽然建立起了专门的德育教学科目,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道德知识,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教育成果,然而这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不断拓展德育手段,使德育效果进一步得到彰显,是实现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升的必要措施。农村地区小学应当将德育的相关内容从思想品德课程中解放出来,利用其他科目的教学,不断实现各教育科目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拥有十分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育和德育有着十分广阔的融合前景,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承担起德育的责任,结合语文教育中的重点知识授课,寻找融合德育的恰当契机,使语文知识体现深刻的品德修养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实现学校德育方式的拓展,形成立体、完整的德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取得个人成长方面的长足进步,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国总体的教育现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具体来看,学校已经摒弃了应试教育理念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能力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最新目标,立德树人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迈上更高水平的必要措施。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之一,不断彰显德育的重要性,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良好品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将更加注重个人行为,养成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优秀习惯,这也为学生个人的长期发展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使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能够充分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语文教育中结合德育的基本要求,探索适合开展德育的契机,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拓展德育手段,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更能为学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供可靠保障。这一保障对于小学教育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学校在新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将主动寻找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病,并根据教育需求开展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学生在更全面的学校教育中可以获得长足的个人进步,这将会使学生的个人品德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学生不仅会在学校生活中更注重个人品德,也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纠正个人不当行为。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十分有利,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可靠保障。
2.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践行德育的教学建议
(1)利用教学内容融合美学教育
人文精神培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也将为学生的长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应当在语文日常教学中不断丰富文化内涵,用富有价值的文学内容滋养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得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上来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任务安排,从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环节出发,结合美学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识字写字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汉语,让学生深刻领悟我国语言文字的内在美,这对于强化爱国教育、深化人文教育都具有积极意义。教师要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细致观察汉字的形体美和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主动观察的前提下,将汉字的形状与做人做事之间进行主动联系,从而使识字、写字教育与德育实现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掌握汉字结构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汉字结构,融合团结、友爱、谦让、互助等方面的德育。例如在教学“众、炎”等类似结构汉字学习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类汉字的构成特征,在学生观察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类字的标准写法,让学生领会汉字的精妙构成,并让学生作业本上进行模仿书写,并互相比较,看谁写得更为美观。在学生练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就“众”的结构特点向学生进行提问,并向学生传达三人成众的理念,使学生明白,正是下面的两个“人”才可以让上面的一个“人”站得更加稳定,让学生理解团结的力量,使学生清楚,构成这一个字的每一个部分都不可或缺,从而讓学生具备初步的集体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细致观察学生的个人想法,予以恰当的点拨,促使学生能够从全局出发,形成团结友爱的品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这一类字的学习发表感想,进一步深化学生道德教育,体现德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显著意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牢牢记住汉字的书写方式,更能从中受到特定的品德教育,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将对班级团结和学生友谊进步起到积极意义,也将为学生的长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在语文阅读中领会文章思想
文章阅读是小学语文中十分普遍且广泛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词、生字的同时,领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教师要带领学生体验文章情感,代入文章角色,更好的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美和思想内容。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中,大部分文学作品形象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感受具体、形象的作品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与作品进行情感沟通,让学生在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中不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当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和感染学生,让学生领会文章蕴含的艺术。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当细致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行为表现,以此为依据,利用课堂教学不断渗透德育,教师也应当深刻分析语文课文的具体内容,找准开展德育的切入点。例如,在《守株待兔》的课文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往往在课文学习之前就听说过相关的故事,因此对文章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教师开展德育并没有较好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入主角角色,并使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农夫,会怎么去抓住兔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将会主动进行思考,并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这样教师就有了恰当的机会,向学生渗透德育,让学生学会灵活变通的思维,使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摈弃墨守成规的思想。这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既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内在思想,也能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代入,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也是体现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语文作文训练中大胆表达个人想法,同时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写作,能够主动进行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各类写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个人情感变化,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中不断观察生活现象,发现事物特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例如,在各类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感恩父母、社会的文章,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展开深入交流沟通,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恩心理,这将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明白怎么去写、怎么去写好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对学生开展德育的重要形式。又例如,在学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基于学生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特征,教师可以在学生参与劳动时主动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尊重他人。教师可以写作训练为基本手段,让学生在参与劳动之后进行个人体会的写作,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通过作文写作的形式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4)在情感体验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探索学生个人情感变化的规律,针对学生在接受不同德育知识时的思想变化,开展有计划性、有导向性的情感迁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德育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不断拓宽开展德育的手段,不断彰显德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工作本质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应当从个人能力建设方面做起。教师要反复阅读语文教材,深刻理解语文教材中文章内容的更深层次境界,不断领会和感悟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方法,帮助自己掌握文章的不同艺术表达形式,形成有效的教学组织体系,从而确保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开展德育。
教师要不断彰显语文教育的文学性特征,恰当应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手段,通过积极转化的方式,将课本内容中相对隐晦的思想情感向学生进行直观表述,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拓展教育资源,在教育方法上,灵活运用表情、手势等手段使语文课堂氛围得到有效改善。在教学工具上,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借助互联网资源等信息化手段,配合一些与课堂教学之间联系紧密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从而使德育内容有更好开展的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主题思想教育的相关内容,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开展富含价值的德育教学,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教育和德育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和德育知识的共鸣,获得充分的情感教育。例如,在课文《黄继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段表现黄继光的影视片段,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恰当时间向学生进行播放,并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主动结合课文知识,领会黄继光伟大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精神,并号召学生针对视频片段和课文内容讲解个人感受,结合我国当今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革命先烈们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5)在课文诵读中结合德育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语文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做好语文知识教育与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息息相关,而从语文教育的作用方面来看,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之间存在高度统一。基于这一原因,在语文教育中有必要不断渗透德育,这也是在学校教育中彰显教育成果的显著要求。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教育手段,使德育与语文教育相辅相成,形成紧密联系的关系,帮助语文教育效果得到不断深化,促使德育水平不断提升。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利用诵读的方式,不断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对语文和德育两方面的知识有更深的感悟。教师也可以将诵读教学法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在课文讲解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诵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文章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文知识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结合语文課堂的深入讲解,使得语文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得到充分挖掘,持续深化德育的成果。
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领诵读教学。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朗读方法,并选择表现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文诵读的展示,以此来在班级内树立学习典型,号召全体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个人朗读方法,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文章诵读中受到德育内容的感染,启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建设个人精神品质。例如,在课文《慈母情深》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整体朗读文章内容,并节选重点的情节和段落号召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分析正确朗读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母亲无私的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让学生进一步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进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取,不断推动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十分重要,这是深刻落实当前素质教育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当分析教学日常,利用恰当的时机,不断渗透德育,使学生深刻体会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20(27).
[2]肖生凤.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散文百家,2020(06).
[3]周西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和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0(03).
[4]白逢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1(11).
39225019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