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 整体性是数学知识的典型特征,这提示数学教学有一定结构可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深化讲解时,后续内容被编写到下一个主题甚至下一册教材中,往往造成数学教学的割裂. 因此,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关联,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实现对数学教学的整体把握、整体安排. 在初中结构化教学阶段,要把控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构建关联性并以循环推进为支撑,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教学单元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关键词] 初中数学;结构化视角;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中,数学教学的推进方式都是以课时顺序为依据,看似符合了教材的使用规范需求,但仔细分析后发现,这样的教学形态不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而且这种零碎的知识探索模式更容易造成学生的认知混淆. 从结构化视角出发,落实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在一起,构建出庞大、完整且详细的知识框架. 这样一来,不但便于学生温故,同时还能简化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化难为易.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结构化教学的核心思路主要建立在学生基础水平的基础上,教师以此为依据构建完整、系统的教学框架,学生在此期间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及知识体系. 换言之,教师在运用结构化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机制期间,既要对全体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同时更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并在授课期间体现出知识间的关联性,及具体的关联方法.
那么,到底该如何从结构化视野下的大单元整合设计出发,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展开系统论述.
整合单元知识板块,重置教学
目标
据观察,有的教师在落实主题教学理念期间,由于经验和手段的缺失,盲目照搬他人的方法,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 其实,结构化教学的首要标准便是拒绝盲目模仿及生搬硬套. 在教学之初,教师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的综合学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摸底调查,更要在课前展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重置教学目标,整合单元知识板块,这样才能为主题的落实埋下伏笔.
以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单元课“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展开教学时,教师通常是利用第一课时帮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随后再利用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课堂,第一课时自然是帮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从而初步认识和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但是,数学知识本就抽象,单纯的理论讲解如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用途呢?所以,我们不妨重置单元知识板块,将“解一元一次方程”“从问题到方程”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在具体的单元知识板块整合期间,我们需要提炼重点,譬如“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使用方程描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充分理解其中的數量关系”,以前这两个重点分别落实在单元课的不同小节当中,而在重置单元知识板块时,我们可以将其安插在一起.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概念的基础上,便可以直接获得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体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当然,在重置单元知识板块时,我们还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预设,这样才能确保教学与学生的发展方向形成紧密的关联,由此间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譬如单元课第一节的教学目标从“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初步认识、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变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以此为学生指明具体的学习方向. 通过这样的规划,当学生过渡到第二课时,便可拥有更多的时间展开自主训练、自主摸索.
整合课时教学内容,关联单元
知识
在落实结构化教学、整合单元知识板块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课时中的内容进行第二次整合,以此关联单元知识. 这样一来,能让预设好的知识网络更顺利地贯彻在课堂当中,促进学生吸收知识. 不过,据笔者观察,个别教师在操作该阶段时,由于采取的手法与学生的能力水平失调,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造出了课堂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因此,在贯彻主题理念期间,要适当地融入一些其他的教学手段,以此辅助课堂教学,解决学生代入感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期间,根据目前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的状况,笔者以学案导学作为关联单元知识的手段,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第一步,课前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的开篇是一个典型的练习题:“某商品在进价基础上加价20%后的价格为120元,它的进价是多少元?”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一元一次方程,所以难以解答此题. 不过,笔者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导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加强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探索意识,而非单纯解题. 所以在练习题下方,笔者标注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探索”“观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等要求. 在按照重置后新的知识板块的教学目标探索上述问题期间,学生需要将自己在探索期间捕捉到的知识点和困惑点一一记录在准备好了的练习本上,以此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课中依照学生自学效果落实针对性教育措施,进一步关联单元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在教学期间,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一次摸底,即观察他们的学习笔录,然后从中找取典型问题展开关联性讲解. 例如,大部分学生的课前导学成果显示,他们虽然可以通过教材例题初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但是实践时总会得出错的答案. 所以,笔者在讲解期间着重围绕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概念入手,再贯穿解的过程,以此增强学生的理解水平.
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初次接触一元一次方程,虽然部分题目可以解答出来,但是准确率较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我们可以顺势关联“等式的性质”(注:“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在小学已学知识,但是升入初中后,部分学生渐渐将其遗忘了. 通过新旧知识的关联,可以间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加强他们当前的学习效果. )以及方程的变形法则,用法则指导方程的變形步骤,由此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
整合课下练习方向,完善认知
结构
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科学合理的练习实践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用法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后,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整合课下练习的方向,设计行之有效的探究习题,借此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设计练习题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三种题型:第一种为简单的计算题,目的是为了锤炼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第二种为应用题,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在探索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对一元一次方程形成更深刻的体会和认知;第三种为判断题,即根据对练习题题干及结果的分析,判断练习题是否准确. 另外,笔者在第三种题型中融入了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除了先前提到的“等式的性质”外,还包括了“有理数”“用字母表示数”等单元知识,由此让学生在温故的过程中重新看到知识间的关联属性. 这样一来,能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变得更加完整.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部分学生能力的状况,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课下练习效率,促使其思维能力提升,我们可以适当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互动优化答题过程. 如此规划下,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帮助下探索难度更深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便能间接解决部分学生学习难的困扰. 而且,通过长期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总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之所以难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无法增进学生的迁移意识、发散性意识,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零散,缺乏衔接性. 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结构性,其中的概念、法则及公式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把握住这些联系,仅仅是单个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将对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复习带来严重的影响. 故此,我们要深度探究结构化教学模式,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为学生塑造出全面性、关联性都很强的学习情境,以此构建出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引导学生构建出完整的认知结构.
34075019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