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探索
——以常州大学为例

2022-03-18 12:26王艳宾曹峥王标兵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常州双师型双师

王艳宾,曹峥,王标兵

(常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目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国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大学生,保证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常州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学校立足地方,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通过对常州大学“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分析,可为其他地方高校工程专业的师资培养提供思路和措施。

1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2021年3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2 73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15年的40%增加到54.4%。现阶段,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这不仅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毕业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应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步,熟悉相关行业的专业技能操作和具备对行业发展趋势敏锐的洞察力,实现“毕业即就业”“毕业即创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加以有限的教学实验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结合当地经济环境,确立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强度。

应用型高校具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等特点,应用型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和保障者。因此,应用型高校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快推进“双师型”师资的建设,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缓解大学生就业创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3-6]。

2 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存在的问题

2.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标准模糊

在1995年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为了改善高职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师队伍发展和评价过于偏重理论水平的状况,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般来讲,“双师型”教师应该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针对高职教育而言的,而对于本科高校中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仍不明确。此外,对于某一具体的专业、学科,“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依然模糊,缺乏相应制度的引导。

2.2 师资来源单一,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工科专业自身的特点,高等本科类院校对此类专业教师的学历有很高的要求,录用的教师几乎均为博士生。这在保证专任教师具有高层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导致大量教师未经历社会实践,就“从学校到学校”,不了解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了解相关专业产品的生产技术,从而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倚重理论,与实际产业的发展不相符,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渐行渐远。同时,由于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学生缺乏实践锻炼,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

2.3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系统的、持续的规划

目前,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依然大名在学校内完成,青年教师走上讲堂后,缺乏在企业与社会的实践经验。此外,青年教师成为讲师后的培训依然大名为学校或企业组织的理论性学习,形式单一、效果差。此外,由于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如技术保密性和生产的连续性,教师很难参与企业的核心研发、进行车间的实践操作,这就限制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2.4 “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及激励机制不完善

与企业相比,全国高校教师的薪资待遇不高,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学校培养的技术型教师流动性大,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此外,高校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忽视各类教师工作性质的差异,不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由于大多数高校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上,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没有明确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导致“双师型”教师有名无实,降低教师对“双师型”发展的积极性。

3 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3.1 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定义

本科类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认识不清,目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判依据依然侧重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获取的类别和数量,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认定标准。因此,各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学校所处区域及产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认定标准。

3.2 开拓师资来源渠道,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为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拓展思路,从企业(行业)引进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也可以从企业(行业)聘任兼职教师进课堂讲学,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聘请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州胜威塑料有限公司、百佳薄膜科技有限公司、阿朗新科高性能弹性体(常州)有限公司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毕业环节的指导、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的指导,与专任教师形成良好的互补。

此外,高校也可以派出专任教师到实践基地长期学习,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实践能力。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施“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实行“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科技副总”“科技镇长团”等人才项目,鼓励教师参与,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如专业与上上电缆集团、扬子石化塑研、华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派2-3名教师进企业,参与技术研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协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前本专业多位教师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占比超过30%;23位教师与企业有横向合作,或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等职位,占比67.6%。此外,常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还制定了师徒结对制度,凡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逐渐在教学、科研中崭露头角,进而有效地开拓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完善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3.3 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通过构建产业学院等模式,加深、加快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地方本科类院校和企业在构建产业学院的过程中,互取所需、互促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高等学校在企业的支持下,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在高校的支持下,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实现双赢。常州大学为顺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优化学科、专业配置,于2020年和2017年分别成立并合署办学,成立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形成了常州市人民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慧科教育集团、常州大学共同参与的校、政、企多方共建、产教融合、协调育人的办学特色和支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办学优势。 此外,为了支撑常州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高起点、高水平、超常规发展,充分发挥常州大学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东莞松山源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代表常州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以共建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起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联盟,对标国际先进教育水准,聚焦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联合开展领域内创新科研与项目开发,共同在常州打造集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孵化、产业加速和资本参与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作为常州大学产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试验载体,将依托常州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项目集聚效应所产生的丰富平台资源与潜在发展机遇,通过人才共选、人才共育、人才共用,共同探索校、政、企协同培养新机制。

3.4 健全与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不能“一刀切”。与普通的专任教师相比,“双师型”教师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与普通专任教师培养区别开来,建立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方面,常州大学在高级职称评定过程中明确规定,对于社会服务型教授,必须具有在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事业及其下属子公司或研究机构、上市公司或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任职和实践不少于一年的经历;或具有在校级驻外技术转移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工作不少于一年的经历。在考核方面,常州大学为了鼓励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承担重大横向项目并转化重大应用型技术成果,以理工类横向项目每1万元的分值为计算单元,当到款项目大于等于20万小于50万时,项目系数为1.2;当到款项目大于等于50万小于100万时,项目系数为2.0;当到款项目大于等于100万时,项目系数为3.0。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业绩计算方面,以转让每件科技成果500分为基础,与转让到校经费乘以相应级别系数进行累加,到校金额小于10万元的,级别系数为1.0;到校金额大于等于10万元小于30万元的,级别系数为1.2;到校金额大于等于30万元小于100万元的,级别系数为1.4;到校金额大于等于100万元的,级别系数为1.8。这些制度与措置,有力地刺激了“双师型”队伍的发展。

4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技术型应用人才成为各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目标,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优化“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通过产教融合等手段,多维度、多视角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猜你喜欢
常州双师型双师
常州的早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