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认知: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

2022-03-18 11:49王素云代建军
当代教育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真实性建构群体

● 王素云 代建军

布鲁纳认为认知建构与智慧生长过程同构,认知建构不仅是内隐性的心智活动,更是身心统一、情感交互的智慧感知过程。指向培育心智与身体的真实认知观照了个体的现实生活,也实现了对人性本真的关怀,认知内蕴了“人—知相遇”的多重关系。真实认知形成过程中,个体遇见逻辑与理性、遇见历史与文化、遇见世界与自我,从认识自我到进入生活再到改变世界,真正获得有益于个体生命成长的智识[1]。真实认知的建构是“以知识为基,以智慧为旨”的真实性学习的运作机理,其也为真实性学习提供了合理的价值辩护。理性理解真实认知的内涵,准确把握真实认知的特征,合理探寻真实认知的实现路径,有益于提升真实性学习的价值,促进学习的“转知成智”,达成真实性学习的素养性育人目标。

一、真实认知的内涵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或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2],认知的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认知涉及对何为“认”的本质以及“认”的过程、“认”的方式的理解,认知的“认”是客观形象“走入”主观意识,将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反映在个体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3]的过程。对于认知的“知”则牵涉到认知的价值论问题,认知的“知”是主体接触、感知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后,依靠自身经验与思维,在意识中形成的信息性与内容性的稳定图示。认知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体学习体认生活世界的过程,认知的“知”既是一种个体基于理性实践对客观实在形成的理解,指向一种真理世界,也是个体对生活体验中文化、美德与信念的体悟,指向价值世界。真实性学习通过教育教学技术,将学生所学与真实世界的事件、问题和应用相联系[4],将学生的探究学习、认知生活世界的过程真正地融合在一起,“真实”赋予了“认知”新的意义,而“认知”在真实性学习视域下有了新的内涵与维度。

“真实(Truthfulness)”的基本含义是“如实”,是对现实生活的情况进行写实性的还原[5],还原客观环境中的事物、形象。“真实”的第一层含义包括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含了符号世界(Symbolic Worlds),指向社会中实在的“艺术、科学、语言和宗教”等[6];“真实”也涵盖了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信念等,如实地还原了人际场域中主体的感情、态度(True Feelings;Real Sentiments)、价值理念等以及主体间的关系、交互状态。“真实”的第二层含义包含了对文化世界中人性、情感与信仰的深度观照,内隐了对个体生活环境、主体的情感存在与个体生命意义的价值追问。真实认知包括了“真实”中的知、情与意等,涵盖了客观环境的知识、个体的情感与生命的意义等多种向度,是一种知识、情感与价值观的多维合金。

知识是真实认知构筑的根柢。布鲁纳认为认知的发生过程是个体将外界知识信息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之中,并利用自身思维对知识作出同化、解释、调整或顺应的过程[7]。在真实认知的发生过程中,个体以自身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主动调动思维,理解自身生活情境中新的知识与方法,将外界的新知通过同化、顺应等方式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促进自身知识的增加,真实认知在个体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数量”的增加。同时,在个体同化知识、发展认知的过程中,个体原有知识与新的知识出现不一致、不匹配,个体将依据自身的思维,对原有的知识信息进行修正,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真实认知也在个体修改、完型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达成认知“质”的优化。在真实情境中,个体的知识不是拿来即用的现成之物,而是个体主动同化、不断建构的,而个体不断扩充、完善的知识是真实认知形成的基础,动态建构的知识构成了真实认知的具体内容,知识的发展也表征着真实认知的不断构筑。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接触生活情境中的客观事物,并将自身原有的知识数量增加、范畴延伸,这个过程也表征着真实认知的“完型”过程,真实认知不仅仅是内隐在个体心理内部的活动,更是外显在个体知识发展过程中的。

情感是真实认知发展的调控器。“认知应该是具身的[8]”,真实认知的建构需要知识参与,更需要个体情感的介入。真实认知的产生依赖身体各个感觉器官的协调发挥,个体的情感越积极、在过程中参与的越多,认知形成的通路就会越活跃,个体的认知系统就能感知更多的信息,形成的真实认知也就会越加丰富。传统教育相信从外部给儿童“提供”知识,使儿童“接受”知识,他们就获得了心智发展与训练[9],却忽视了个体在认知形成时的情感。缺乏情感的接受知识过程只能向个体传递知识信息、告知概念,无法帮助个体真正理解知识,形成自身的认知。真实性学习通过再造真实或类真实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嵌入真实问题,以问题促使学生“好奇”“疑惑”,激发个体自身的求知意愿,此种积极的求知情感促使着个体主动进行问题探索,感知自身所处情境,接纳外界的知识信息,建构亲知。“情感”是驱动个体积极求知、形成真实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真实认知意义的引领。“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实质上就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0]”,在此过程中,个体从“形成与获取概念”走向“理解与内化概念”再到“发展与完善概念”。这不仅需要个体不断增加知识、形成概念,调动情感、理解概念,更需要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领概念的发展,认知的完善。李恒威曾说:“认知并非是一种先验的逻辑能力,而是一种处于持续进化、发展中的情境性过程[11]。”价值观引领个体从知识生成、情感过渡走向自我的建构,彰显了真实认知的意义。“知识和真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植根于社会活动、生活或实践方式中[12]”,真实认知的形成过程也扎根在人际场域的交互中。真实认知形成过程中,个体置身情境不仅探索客观情境中的事物信息,也体验情境中的人际关系,真实认知的内容既包括了一般性的知识概念、信息符号等,也涵盖了隐喻性的价值理念、情感态度等。认知既是个体理性逻辑的产物,也是个体感知社会的价值性产物,真实认知因具备了“价值观”元素,能够帮助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理解他人的价值理念、处事方法,将自身置身于他人角度,达成自我与他人的视域融合、价值共享,使自身从“获取概念”走向“建构关系”。价值观引领真实认知的意义走向。

二、真实认知的特征

真实认知嵌入个体置身真实情境,展开具身行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知的发展需要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行动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身心一体”的基础上,进行具身实践,以实现自身认知的持续深化。真实认知的来源指向个体体验性的情境认识,认知的深化嵌入个体解决问题的过程,认知的发展帮助个体面向自我、适应社会、契合文化,成为素养完满的独立主体。真实认知统合知识与行动的转化,实现了知行合一;围绕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深度联系;根植个体的自我、社会与文化生活,彰显素养导向。

(一)统合知识与行动的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性”是真实认知的内在基础特征。真实认知是个体置身真实情境,通过具身实践,自主认识生活世界的产物。认知兼具了“知”和“行”两者的价值性存在,也融合了知识与行动两者动态的转化过程。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13],他指出认知是一种透露个体行动意愿、展现个体行动能力、彰显个体行动价值的知识表征系统。真实认知是内蕴了个体行动意愿、表达个体“想要去做”的知识。真实性学习下,个体置身真实情境,真实情境是与真实世界关联的,“它能为学习者直接呈现知识的应用场所或应然样态,促使学习者在亲身感知的过程中形成关于知识更为清晰、深刻的印象”。在情境中的个体以真实问题为探索主线,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分析情境中客观存在、事物表象,与情境中的群体进行交互。真实情境中的具身性体验调动了个体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引起了个体展开行动的真切想法。

真实认知也是驱动个体做出行为、表现自我的真知。情境中的真实体验引起了个体的求知欲望,在此意愿驱动下,个体主动进行具身实践,积极调动自身多样感官,如视觉、嗅觉、感觉和触觉等,感知真实情境中客观事物、多元群体。通过观察情境中客观事物的外在样态,探寻事物的内在结构及关联,借助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地建构起自身基于体验的“亲知”,在具身性行动中发展自身的认知,真实认知不再是一种内隐在个体心理内部的“默会性知识”,而是驱动个体去“做”的真知,内蕴了个体的行动张力。真实认知更是帮助个体将自身行为走向“合理化”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具身行动的个体与情境中群体进行交互,在借鉴他人的认知方法,接纳不同的知识、信息的过程中,修正自身的认知经验,完型认知结构。在认知完善的过程中,个体也与情境中的多元群体探讨问题解决方式,共享行动的方法,在群体的交流、交互中对自身行动的方法进行完善,促使自身的行动更加合理。在真实情境中,认知的发展与行动的完善过程同构,个体的具身实践、群体交互行动不断丰盈着个体的认知,而完善后的真实认知也促使个体的行动方法不断朝向合理。真实认知不仅能够彰显个体的求知意愿,促发个体展开具身实践、进行探究行为,也内嵌了让个体知道正确去做事情的知识[14],彰显着个体行动的智慧。

(二)围绕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深度联系

“问题解决性”是真实认知的过程性特征,真实认知是基于特定的教育场域发生的,真实认知围绕场域中的真实问题不断地分解、重组与发展,认知建构与问题解决过程同构。问题解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真实环境下进行互动来探索、整合与建构[15],并将建构的认知再度应用于解决问题,是知识学习与应用、认知生成与发展的综合。真实认知围绕真实问题建构深度联系。真实性学习下,在个体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路线、开展对问题认知行为的过程中[16],真实问题激活了个体原有认知视域中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将原本零散在个体认知域中的知识、信息聚拢,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相互关联的知识群组。个体将进一步对真实问题进行分解,将真实的主问题分解成问题链,问题链连接了弥散在真实情境中的信息、分散在问题不同部分的概念,使知识群组成为联系紧密的认知群组(Cognitive Group)。

真实认知也随着问题解决过程不断地扩张。在个体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其将主动调动自身各种知识、技能,将其应用于疑难解决,真实认知在应用中得到激活;在个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实情境不断变化,其中涌现的真实问题数量不断增加,问题的难度逐渐递升,问题涉及的领域、范畴不断扩大,个体在问题驱动下,主动接纳新概念、新信息,扩充自身的知识与方法,真实认知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问题解决促发了个体的思维加工,真实认知在思维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真实性学习下,在个体置身真实情境、探索真实问题时,获得了新知识、新方法,个体利用思维将新的知识、方法再度用于问题解决、分析、对比,借助思维调整自身认知视域中原有的知识,填补认知空白,革新自身的认知;问题解决也需要群体的协同,在个体与群体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个体与多行业专家、多领域的研究者共享知识、方法、价值理念,将其群体“经验”中的行动方法、认知方式纳入自身意识域中,丰富认识、开拓视域,在人际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认知。真实认知借助“真实问题”形成了紧密联系,并在个体问题解决的复杂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认知群组。

(三)根植自我、社会与文化生活,彰显素养导向

“素养导向性”是真实认知的价值性特征。真实认知具备了“人为”的过程性和“为人”价值性,是个体融入真实情境、与人交互过程中自主建构的产物。认知不仅包括我们知道什么、如何知道等知识,也涵盖了我们与所处世界的各种自我、社会与文化关系,认知发展过程也是人与自我和解、与文化契合、与社会和谐的价值实现过程。真实认知的发展内隐了个体的生命张力,在认知的建构过程中,个体也学会面向真实的自我。真实性学习下,个体置身真实情境,在真实问题的牵引下产生不解、好奇与疑惑等感情,在此求知意愿的驱动下,调动自身多样感官,感知生活情境中的客观事物;展开具身实践,以自身行动认知场域,接纳情境中的信息,同化、顺应知识,完型自身的认知图示。真实认知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个体主动求知的意愿。意愿内蕴了个体的生命意识,是彰显“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有力方式。真实认知发展的驱动力量是个体的求知行动,行动彰显着个体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行动过程中个体能够学会更加合理地认识自我,面向真实的自己。

真实认知在个体与群体交互的社会情境中不断发展,在认知的深化过程中,个体也学会不断地适应社会。真实性学习在真实或类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情境包含现实生活的多领域、多行业与多种群体,认知是个体接触多学科知识方法、思维逻辑与情感态度后的产物。认知的此种特性使个体在面对现实情境、应对现实疑难、展开人际交互时,都能从容、灵活地应对,能够适应个体自身所处的场域;真实认知是植根在文化情境之中的,认知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主动谋求自身与文化的契合。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17],真实认知作为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个体接纳社会知识、信息,理解不同文化理念,并将其不断内化的产物。真实性学习下,在个体置身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个体也与多元的群体交流、协作,彼此共享知识、经验,群体经验中内蕴了不同的价值理念、文化意识。个体在多元群体的交流互惠中,也认识了不同的文化理念,体验差异性的文化价值观,由此初步建立起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理念的认识。同时,在真实情境中,个体也在与多元群体的交流中将不同的文化理念、价值意识比较与整合,将不同人际文化中内隐的知识、情感与价值观内化于心,使个体自身能以多元的视角审视多元文化、多元群体,理解多元的价值理念,达成自身与文化的共鸣。真实性学习下,真实认知的形成需要个体置身客观世界中接纳不同的知识、信息,也需要个体进入主观场域内,与不同的群体进行深度交流,达成心灵交互。真实认知形成的基础指向个体基于感官经验、交互行动中形成的概念,在真实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建构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个体超越自我、适应社会与契合文化。

三、真实认知的实现路径

认知来源于个体情境中的疑惑,疑惑促使个体产生探索意愿,主动求知,疑中生知是真实认知的起点。认知在情境运用中不断发展,个体在运用中形成综合能力,由学而能是认知走向能力的过程。认知在具身行动中得以完善,行动是个体建构亲知的重要方式,行中求知是真实认知的意义所在。基于此,为了帮助个体在情境中建构认知,使认知走向真实,应让个体置身真实情境,促使个体在体验中生疑,使其由惑而识;在情境中运用,走向由学而能;在行动中完善,达成行以致知。

(一)体验中生疑,由惑而识

真实认知的基础是发现问题,疑中求知。皮亚杰认为,有关认识的第一性问题是建构事物间的问题[18],事物间的真实问题能够引发个体思维性的活动,是形成认知的前提条件。建构真实问题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感知世界,从而搭建个体与所处世界、提出问题场域之间的深切关联,让个体在感知中形成疑惑,促发问题。真实性学习下,学生个体置身真实或类真实的情境,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主动调动自身多样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感觉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仔细了解真实情境中的客观事物,如事物的形状、温度、气味、位置等,使学生个体能够感知真实情境,形成对情境的初步认识;在学生个体感知真实情境时,教师也应让学生主动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方法,对真实情境中事物现象、群体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其与自身生活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在分析事物、群体差异的过程中,对学习情境与生活情境的不同之处产生疑惑,形成真实的问题;教师引导个体从熟悉生活中建构问题,同时也要帮助个体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方法,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避免认知学习流于探索形式,缺乏认知思维。在学生个体形成疑惑、产生好奇、萌生强烈的求知意愿与探索热情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真实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调动知识、激活思维分析问题,并与群体交流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与方法。

(二)情境中运用,由学而能

真实认知的发展依托情境运用,用中生能。认知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情境,有学者认为只有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再运用知识,才能真正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19],使个体从知识学习走向能力生发。失去运用过程而热衷于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唯有通过持续性的情境运用,个体才能在生成认知的过程中体悟认知所潜藏的逻辑与理性、历史与文化、德性与智慧、情感与审美、社会与生命等。真实性学习下,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构建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激活思维,调动意识域中已有的知识,运用新的方法,分析问题情境中事物的不同、群体的差异,对事物的不同与区别之处进行归纳、整合、分析,逐渐学会认知的分类。学生个体在运用新知的过程中形成分析事物的综合能力;在真实情境中,教师也嵌入了难度递增的真实问题,以充分调动个体的高阶思维,使学生主动运用新的方法,分析真实情境中不同的知识、方法,并对多元的知识进行重组。在重组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理解再以新的方式重组知识,学会认知的架构,形成逻辑严密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依据个体的知识水平与认知方法,再提供学生个体与多元群体的交流机会,并适时融入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等多感官的体验,引导个体与多元群体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在发展认知的过程中,理解群体之间的关系,建立与群体的联系,形成人际适应能力。学生个体在情境中形成认知,也在情境中运用认知,真实性学习的认知形成过程是在情境运用中,将个体的认知转化成为处理未来问题、应对生活、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促使个体从知识获取走向能力形成。

(三)行动中完善,行以致知

真实认知的完善在行动中达成,由行致知。李恒威曾说:我们认知世界,不是通过认识外部事物的特征,也不是借助个体的心智臆造,而是通过个体身心与情境的交互[20]。真实认知是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多维合金,具身行动是个体探寻知识、生发情感、建构价值观的载体,也是检验真实认知的重要方式。通过个体的行动,“在认知学习的基础上,赋予教学以文化敏感性、社会关切性和生命体验性,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向文化理解与认同、历史参与和反思、社会关怀与担当、生命体验与觉醒等维度[21]”。真实性学习下,学生个体围绕真实问题,参与相互关联的真实情境,包括源情境与再造的真实情境。在真实的源情境中,引导学生“行先知后,由行致知”。教师在真实情境中适时提供个体学习的脚手架,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合真实情境的事物,引导个体展开多感官的感知行为,帮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等多种渠道[22]探索情境中的事物,使其在真切体验中了解事物、理解事物、掌握事物,形成对事物的基本认识,个体在具身体验与感知行动中建构“亲知”;在再造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以行验知,知行结合”。教师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需要,引导个体与多行业的真实群体展开协同活动,帮助学生与群体进行交流、分享,了解不同群体的行动方法、处事之道,并将群体的行动方式与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在交互实践中反省、检验自身的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认知。真实认知在个体探索行动中生成,在个体的具身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在群体的交互行动中得以检验,行动成为认知生发的重要载体,而个体也在行动中走向行以致知的主体。

真实认知既是认识论问题也是实践论问题,既是真理问题也是方法问题,既是理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真实认知关联了知识、行动与情感、价值观,既具有知识的客观性,也具备对人文情感与意义的观照;真实认知的价值指向打破传统视域认知的固态性与程序性,将“认知带回来”,带回生活世界与个体生命世界之中。真实认知尊重个体身体的行动力量,观照“身成”,更强调“性成”,个体在认知形成过程中生发理性与逻辑、理解历史与文化,摆脱固有知识束缚,走向“知识建构、心理健全、道德完满与意志坚强”的人。

猜你喜欢
真实性建构群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广告的真实性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