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秀
(徽商职业学院 公共教育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00)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首次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2020年疫情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全国高职院校开展了线上教学,进一步强化了教师依托“互联网+”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素养。
1.“硬件设备缺位”——现代化教学硬件设备利用率低且缺乏配套软件资源。笔者对安徽省11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后发现,高科技现代化教学硬件设备普及率较低,仅为23.5%;而个别硬件资源比较齐全的院校,因为一没有专职信息化设备管理人员,导致硬件资源利用率低,二忽略教学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导致高校现代教学硬件资源要么成为摆设,要么未发挥其实际效用,整体使用效率低下。
2.“信息化教师缺位”——教师队伍信息化技能有待提升。有的教师不熟悉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的存在抵触心理,未考虑新生代大学生和社会大环境的现状,一味地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尽管有些高校试图扭转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进行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培训,但培训中更多强调了对硬件设备功能的学习,忽视了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且没有配备适当的教学手段与载体内容,使得学生的“学”法徒有其表,无法深入,不能真正受益。
3.“信息化教法缺位”——流于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媒体,无论外在形式多么“酷炫”,都不能脱离本质,信息化教学手段只起到辅助作用,无法替代教师课堂上随机应变、因时因地因情境而进行的成熟的课堂教学活动。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化,大量使用互联网络素材与手段,授课材料乍一看似乎很丰富,但学生只是在感官上有片刻的享受,却没有引起其深入的思考与记忆,导致课后脑中空空,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所以,理想状态下的信息化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依托互联网技术而进行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双向互动教学。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时,不能本末倒置,应把握好独特教法的主导作用与互联网络的辅助作用。
4.“信息化教材缺位”——庞杂未成体系的多媒体视听教材。当前,市场上的教学资源库庞杂横生,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授课时使用的信息化课件与学生手里的传统教材不匹配,甚至存在章节与章节来源不统一的现象。在使用教学资源过程中,教师往往从自身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刻板的由教师到课件再到学生的单行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按照看似“标准化”的教学资源,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庞杂未成体系的多媒体视听教材使学生失去了专注力与探索欲。
1.教师课堂角色发生转换,信息化素养亟待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知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而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只要有学习的内生动力,就能快捷地获取知识,教师的权威优势不再明显,甚至被个别学生赶超。教师由原来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设计者,主要是引导、启发、点评和欣赏,由从前的“站在前方”转化为“站在台下”。并且,从“慕课”“可汗学院”“微课”等在线课堂的使用,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教学,都要求教师对互联网技术有相当熟练的掌握,对于教学理念和业务能力,同样需要强大的互联网思维,因此,提升教师自身信息化素养迫在眉睫。
2.传统教材瓶颈逐步打破,富媒体化教学资源应运而生。“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于高职教育,智慧学习空间将逐步取代当前的网络学习空间,[1]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相关资源,生成集文本、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富媒体教学资源。利用项目场景虚拟化,让学生体验知识真实性,让“神秘”理论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富媒体化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路径,促进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利用感官进行沉浸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打破传统纸质教材的单一匮乏缺陷。富媒体资源成为一座沟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桥梁。
3.教学模式发生变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逐步丰富。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理念与实践性的变革,智慧环境背景下的教师,不仅可以发挥传统教学“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的互动交流优势,还可以借助“大、智、移、云、物”提供的新技术,精准分析学生学情,为学生提供订制式学习服务。[2]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功能与教师随时交流获得一对一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和学期末进行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教师时时可评学,学生处处可询师,学生之间互动点评,创新了教学体验。
1.完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硬件方面,进一步普及有线和无线网络、建设教学智慧教室、配备数字化教学实训平台及所需的教学资源库。软件方面,逐步打造精品网络公开课、建设校级微课、慕课等。对于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更要加大信息化支持力度,在关注其硬件设备建设改造的同时,关注配套软件资源的建设,对原有老旧资源进行更新换代,完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
2.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首先,应将信息化作为教师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制定相关的规则来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此作为绩效、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的相关依据。其次,将院级、省级、国家级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微课比赛等活动奖项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加分项,以赛促教,以赛促评,形成人人可参赛,参赛有所成的良好氛围。再次,要建立完备的激励机制,做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考核、监督与评价工作,配备科学合理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最后,应当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开展多样的培训、信息交流会、线上线下研修、专家讲座等,使得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日常行政管理相结合,全方位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进而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3.利用互联网络拓展教师队伍。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需要依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首先从实际工作中进行总结与提炼,然后再交给专业团队进行合作研发,通过双方联合共同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才能既满足高校的专业教学,又满足企业培训需求。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互联网络,让更多的企业人员走进高校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使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1.教学资源库建设源头实现合作方共建共享。“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新型数字化、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成为教材资源改革的核心要求。线上教学资源的传统建设模式以行业企业友情赞助、各参与院校实施课程包干、IT专业公司商业性参与的方式进行,导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资源共建共享。[3]因此,应当整合高校智力、企业资源、行业资本等诸多要素,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共同开发出适合学校教学和企业用户培训于一体的资源库,实现真正的校企双方互利,现实可用的优质项目。
2.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系统化、类型多样化。教学资源要做到素材内容系统化、方式类型多样化。将新技术、新模式、新规范有机融入教学,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流程规范、典型案例等引入课程教学内容,[4]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增强教材的形象化、情景化与动态化。同时,资源库建设类型还要具有多样性,诸如微课程、视频公开课、慕课、辅导资料、作业习题库、解题应用等。分层建设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建立符合院校学生、社招生源、企业员工等不同用户群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扩大使用者覆盖面。
1.搭建全过程化信息教学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搭建全过程化的信息教学平台。课前教师发布问题或者根据内容预设场景互动的形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限定一些过程性考核指标点,使学生愿意参与其中。课中采用“互联网+”的教学理念与方式,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二者各居其位,用其所长。应该注意的是,网络课堂并非是课堂录播,应当通过信息技术,还原真实的“职业场景”,立足当前比较成熟的模拟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逐步探索通过游戏闯关实现知识与技能提升的游戏教学法;创立在线学习社群,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课后通过云课堂布置作业与总结,利用职教云、学习通、钉钉等教学平台监测学生学习过程,在平台上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2.借助互联网转变学生课堂角色。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将“单向灌输为中心的课堂”转化为“双向对话为中心的课堂”,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与同行者。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以此真正实现集创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信息反馈于一体的知识与经验体系,最终形成个人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履行课堂“主人翁”角色。
3.建设情境智慧学习环境,推进课堂革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为载体的网络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网络课堂,搭建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培训学习、移动学习、课堂学习等多维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大数据分析,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形成因人制宜的教学方法,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内在需求,据此进行教学互动,调整课堂教法。以教法统领学法,以学法反哺教法,双方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全面育种、个性栽培的教育体系。打造智慧教学,开展混合式、合作式、角色扮演式教学,推进实施课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