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深化路径

2022-03-18 10:06闫文革杨学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党史

闫文革,杨学嘉

(1.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801; 2.温州肯恩大学 国情与教育文化中心,浙江 温州 025000)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背景下,对青年大学生全面深入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1]随后,教育部办公厅明确要求,高校思政课要进一步深化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此形势之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究竟应当遵循何种逻辑、构建何种路径,成为当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上述二者在内容、方法和价值旨归层面的共同点着手,理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以此深化其融入路径。

一、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注重加强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从党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将“四史”教育同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相结合,同践行初心使命相呼应,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相关联,充分指明了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事实上,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强力荡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一些错误思潮借助一系列新兴媒介平台悄然蔓延泛滥。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通常具有潜滋暗长的隐蔽性、偷梁换柱的迷惑性以及语出惊人的新奇性,而这些特点恰好精准击中了青年大学生的“软肋”。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背后所潜藏的错误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颇具影响,不仅严重威胁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而且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严重挑战。因此,针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开展贯穿各学段、全过程,内容系统丰富、形式新颖多样的“四史”教育,已然迫在眉睫。显而易见的是,“四史”教育相关内容在契合大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础上,更能凭借其本身系统真实、客观生动且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强力荡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根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矢志不渝地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深入推进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激励使命担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背景之下,“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事实上,“四史”本身就是以百年党史为重点和主脉而展开的。在纵横宏阔的“四史”视野下,有关“能”“好”“行”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得以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得以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创造的伟大成就得以广泛昭示。因此,在“四史”视域下深入推进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青年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认同,不断坚定人民群众立场、激发共产主义信仰、获得科学理论指引、汲取人生奋进力量,进而在知党、爱党、信党中,自觉激励使命担当,实现自我青春奋斗与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最终统一。

三是聚焦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育养时代新人。通过“四史”的学习,青年大学生能在历史认知、现实发展和未来展望的贯通比较中,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刻认识当下党情、国情与世情。而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三者之间互为对象性关系的视野之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主题得以全面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5因此,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其在宏阔历史视野之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成长为引领时代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新的征途、新的使命需要更多勇于担负重任的时代新人,而这同样需要广大青年学生在“四史”教育中,学习更多英雄榜样,获取丰富精神滋养,进而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激励使命担当、涵育时代新人三重维度,这同高校思政课的目的与意义有诸多交集和重叠。因此,从以上三重维度出发,“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内在逻辑得以集中显现,即明确规律的真理逻辑、激励担当的方法逻辑、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

(一)明确规律的真理逻辑

从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思想认知实情出发,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下高校思政课直面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3]124

据此而论,当前高校思政课需进一步精进的方向有以下两点。一是要在传授具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将认知拓展至宏阔的历史视野当中,深度剖析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本质,深刻把握普遍必然的历史规律。二是要突破具体专业门类,跳出自我设限的纯粹知识范畴,在跨学段、跨专业的思政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向着明确揭示理论知识背后所呈现的历史规律和绝对真理而努力。这样,当代青年大学生方可切实体悟马克思主义穿透现实的深邃性和颠扑不破的真理性,进而在把握历史规律、追求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真正自觉树立起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为上述高校思政课的需求提供了顺理成章的解决方案。关于“四史”的学习教育,需要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之下,从统观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比较分析和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相关史实的学习教育固然重要,但切不可仅局限于此,我们更需要透过史实,引导青年大学生探究隐藏其中的必然规律,深化对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事实上,“四史”所呈现的历史规律,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70多年前就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4]10。在此基础上,“四史”教育所蕴含的,由把握历史规律深化至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正是我们将普遍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四史”教育最终指向的当代真理,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带领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规律、追求绝对真理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唯有在探寻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将具体的理论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方能帮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进而在科学理性的认识比较中,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躬身践行中,树立起矢志不移、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二)激励担当的方法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好历史,尤其是“四史”的思政育人功能。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3]11-12。毋庸置疑,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通过具体深入的历史纵横比较,拓宽包含“四史”在内的宏阔历史视野,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充分提升了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的丰富性。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思政课教师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事实上,高校思政课若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将“四史”教育融入教学当中,在深入历史脉络、契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掘更多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思想共振的红色历史故事,展现更多能够激励学生涵养气概、勇担使命的革命英雄人物。这样,能在营造课堂感染力与亲和力的过程中,真正提升课堂生动性。

当然,在提升高校思政课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同时,还应重视高校思政课在知识体系上的整体性。“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4]1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所强调的学习原则,同样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就此而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正是二者辩证统一于知识体系整体性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为“四史”教育整体性的充分展开提供了完美契合的载体;另一方面,“四史”教育又为推进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实现跨专业、跨学段、协同一体化育人提供了新的方法。

综而论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激励青年大学生使命担当的方法要求。“四史”教育在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整体性。而从“学史力行”的层面出发,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无论是“讲道理”“讲故事”,还是“讲理论”“明真理”,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激发学生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品德气概,激励使命担当。这样,可让历史真正照亮未来前行之路,激励当代大学生在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中,自觉担当历史使命,勇敢肩负时代重任,奋力开创美好未来。

(三)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事实上,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明确把握好“立德”这一根本原则和“树人”这一核心任务。易言之,就是有关“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如何立德”“如何树人”的问题。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提出明确要求: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过程中,实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究其根本,就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人民立场,从人民性原则出发,真正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切实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四史”教育,则为高校思政课实现上述“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逻辑支撑。

首先,以百年党史为主线的“四史”教育中,一批批为国献身的革命烈士、砥砺奋进的英雄人物、克己奉公的先进模范,他们身上所涌现凝聚而成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格、伟大红色精神,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精神资源。

其次,有关“四史”的学习教育最终要延伸至当下,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此背景条件下创新发展而来。因此,从“四史”的历史脉络发展入手,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而真切体会其中蕴含的真理与智慧。

最后,在“四史”教育过程中,理想信念、道德品格、红色精神因素固然构成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资源,但以上关于信仰、价值、精神三个层面的因素,还需同“四史”的学习方法原则相结合,进一步理性化、系统化,从而自觉提升至“四个自信”层面,如此方能真正帮助大学生自觉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性原则出发,真正成长为肩负起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深化路径

在厘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础之上,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究竟应当对大学生开展什么样的“四史”教育。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是对上述两者内在逻辑的拓展深入,又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困惑和理论难题。

首先,从明确规律的真理逻辑出发,“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聚焦党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在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自觉服膺真理,坚定理想信念;其次,从激励担当的方法逻辑出发,“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传承历史精神,在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激励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勇担历史使命;最后,从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出发,在理性层面明确规律的功用和情感层面的激励担当的功能,最终都统一于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价值旨归。此外,“四史”本身所蕴含的历史脉络、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和历史精神等要素,同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着高度关联。毫无疑问,这为“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高度统一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深化路径。

(一)聚焦历史脉络,增强道路自信

从“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和整体性出发,对于“四史”内容的学习,均应首先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主线引领。在百年党史视野之下,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不仅勾勒出贯穿“四史”整体内容的主干脉络,而且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历史阶段。“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10通过百年党史的深入学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生动准确地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而对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则是在百年党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国际双重历史视野。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国道路在探寻过程中,关键抉择之处的历史处境、历史实践进行翔实细化的了解,更有助于大学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概言之,高校思政课中的“四史”教育,就是要在纵向百年党史视野中,真正厘清百年中国道路探索的主线;在国际国内双重横向历史视野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关键性历史选择和历史成就。在横纵向相结合的大历史视野之下,能帮助大学生真正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齐力奋进。

(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理论自信

从“四史”教育的理论性和深刻性出发,对于“四史”的学习不可仅局限于碎片化历史知识的浅层学习,我们更需要从“四史”的历史逻辑和深刻本质出发,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历史认知,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在“四史”所构成的具体历史实践中,在国内国际社会主义发展成败得失的对比视野之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历史规律,得到了最为生动充分的实践证明和历史检验。因此,在“四史”教育中积极主动引导大学生理解把握这一普遍的基本历史规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科学性、真理性的认同和信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5]也正是在把握这一普遍基本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国情,在“四史”的具体历史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三大规律”(1)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凝汇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确实“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4]9。在“四史”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通过党的历史与党的理论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逻辑性和必然性,从而帮助大学生在理论自觉中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6]。

(三)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制度自信

在拓宽国际国内横纵结合的历史大视野和把握基本历史规律、一般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四史”所蕴含的诸多深刻历史经验和引人瞩目的历史成就有待于引导大学生认真总结。但由于历史经验本身较为散漫而无序,因此需要从“四史”的整体性出发,抓准抓好主流历史经验的总结,即重点要对那些为历史与现实所共有互通的时代主题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立题破题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发展过程中,能积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切中时代命脉,回应时代要求,领导中国人民在具体实践探索中创造经验、积累经验、总结经验,并将一些历史经验成熟化、系统化、定型化,最终凝汇转化为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具备强大制度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不仅如此,在近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回顾总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优势更是引人赞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社会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取得的世人瞩目成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充分的历史检验和最有力的实践证明。尤其在一些事关全球性的重大事件中,如2020年至今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险象跌宕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积极有效回应突发危机,而且为世界发展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毋庸置疑,在“四史”教育中,丰富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引人瞩目的历史成就,是最易被当代大学生感知、最易引发时代共鸣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深入理解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故而在历史经验和历史成就的总结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深切体会重大时代主题背后所蕴含的制度生成发展过程、制度比较优势,更能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自内心的强烈认同。

(四)传承历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在“四史”的历史视野之下,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最终都离不开对历史精神的传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共同展现了一幅“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历史图景,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则是熔铸贯穿其中的动因与灵魂。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2]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亿万人民的不懈奋斗中,万千英雄儿女的光辉事迹和广大人民群众所铸就的伟大奇迹,共同筑成了一座座精神标识鲜明、永远不可磨灭的时代丰碑。而究其根本,一切的力量源泉,直接根系于数代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赓续不绝的红色血脉。也正是在这种代际传承中,持续稳定的红色基因于时代浪潮中相互激荡鼓舞,因时因地、具体生动地外化为中国共产党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谱系,最终汇聚为推动中国百年历史进程的真正时代伟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127而这些孕育于百年党史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从来绝非抽象空洞的概念,它们贯通流淌于历史细节中,并在“四史”的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具体表现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7]。

因此,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应当侧重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精神还原至历史细节中,带领大学生真正体悟“四史”中所蕴含的党的伟大精神内涵,进一步把握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帮助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感召、陶冶和教育中,厚植培育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基于“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理路逻辑,从历史脉络、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四个层面出发,切实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这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其本体所内生的深化路径。这一深化路径的提出,立足于引导大学生在明确规律、体认真理的基础上,坚定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贯通于提升高校思政课丰富性、生动性和整体性的过程中,激励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勇担历史使命;致力于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综而观之,在此路径引导之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如此观之,“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8],这不仅启发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史力行”,勇担民族大任,而且激励鼓舞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的大道之上不懈求索而奋力前进。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