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的规律性依据

2022-03-18 10:06董沛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子目标阶段思政

董沛淇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根本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决定着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规定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影响着学校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成效。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是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看作一个衔接流畅的有机整体,根据思政课功能定位和学生发展特点所开展的一项系统性工作,需着眼于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存在的整体性欠缺、衔接性不强、针对性较弱等问题,重点考究其一体化设计所要遵循的科学依据,为其提供有力理论指导。

一、有机联系规律为学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提供原理支撑

有机联系规律即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规律。目前我国各地区、各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实际情况纷繁复杂,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规划和系统部署难度较大,“目标设定的层级结构缺乏统一发展规划”[1],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整体推进及各学段教学效果的协同联合。改变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割裂模式需在遵循有机联系规律的基础上将大学、中学、小学的阶段性目标有机联系起来,构建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

(一)遵循唯物辩证联系的观点

思政课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其目的是要实现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可持续养成。这就决定思政课开展必须是持续渐进的,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也需前后衔接、辩证联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思政课中各个阶段教学目标是联系的、发展的、持续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2]。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总体目标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开展体验式学习为主,使中小学生了解并拥护国家的政治制度,将学到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备自立自强的能力,形成初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大学阶段,高校思政课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门具体的思政课的目标任务,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展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教育。大中小学三阶段的育人目标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联系体。

第二,思政课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是彼此对应、逐级细分的。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在思政课教师充分贯彻整体目标、兼顾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合理性下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教育目的为基础引申而来,在课程安排与设计中体现为课程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体现为教学目标,在每节课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意愿与掌握程度上表现为学习目标。教育目标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指导,后两者则是前者具体展开与详细落实的体现;而思政课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又是学生设置个人学习目标的最直接参照。

第三,不同学段的育人知识相互联系。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过程逐级深入、逐步提高、逐渐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知识也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学的爱国主义常识、环保常识、规则常识等是最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中学时期在学生自身拥有基本思想品德常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爱国意识是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理念;两者构成大学阶段进行更高要求、更高水平的理论学习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基础。在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需依照思政课课程知识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逐步开展思想品德培养,使其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构建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要从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出发,顺应思政课教学知识内在逻辑结构,促进各教育阶段之间形成高度的目标协同,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服务。

(二)坚持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

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思政课是前后衔接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必然经历由低学段逐步过渡到高学段的发展过程。其中,统摄全部教学要素的教学目标是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灵魂所在。坚持思政课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在教学目标上表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总教学目标体系与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子目标的统一。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总目标体系拥有更加全面的育人实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实质上是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纵横交错、层层递进的目标体系。从横向上看,这一目标体系包含政治观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法治教育目标、价值观教育目标等横向铺开的子目标体系;从纵向上看,这一目标体系需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段的纵向子目标体系。通过纵向时间联系及横向空间联系,将思政课中多样化的教学子目标统一起来进行序列化设计,可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平稳、连续、到位、有效的思想素质培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另一方面,不同学段与不同知识领域的子目标缺一不可,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总体一致性、阶段独立性和发展递进性,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子目标是否合理得当、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掌握,是否能达到学校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效果。同时,不同知识领域的子目标相互协调配合,才可实现传授学生知识、深化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意志、引导学生品行等思政课的全面育人功能。这就决定需重视不同领域子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前承后接、协同配合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学段子目标在整个教育周期中的重要价值和后续影响。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将子目标整合成有机体系,规定着子目标的发展方向、兼具子目标的独特优势,具有子目标无法比拟的优势;各子目标高效分工协作,进一步优化目标结构,来保障整个教学目标体系的良性运作和整体推进。因此,要想打破当前教学目标前后不一致、衔接不流畅等藩篱,就要深刻把握整体和部分的理论,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统筹教学目标体系与不同领域、不同学段子目标的关系,形成各学段有效沟通、分工协作的一体化教育格局,构建不同学段相互配合、对接融通且不同领域知识相互补充、科学完善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

二、教学统一性规律为学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提供方向指引

教学统一性规律主要指坚持不同学段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和不同学段之间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我国历来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都有系列文件规定。但由于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管理机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教学方法、学生素质等差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有学段内与学段间教学目标脱节甚至偏离的情况。打破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断层状态应遵循教学统一性规律,坚定正确发展方向,着眼于提高教学目标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做到衔接有序、融会贯通。

(一)坚持不同学段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教师和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所经历的社会事件、接触的人物不同等使其思想呈现出一般的、动态的发展变化,并支配自身的行为开展,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与具体落实。一是大中小学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做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情感积淀、价值认同、行动外化等,体现国家、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学生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其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所处时代背景和所接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但由于个体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性格特征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需充分考量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二是思政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具有普适性和差异性。教师根据自身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采取针对性与实效性兼具的教学方法来讲授教学内容,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典型教育法、比较教育法都可应用到整个大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具有普适性特征。而面向不同学段学生时教学方法又呈现差异性。比如,对待小学生可以采取故事式教学法,但对于大学生或研究生要针对其知识储备量以及学习理解力来采取问题式教学法、文献解读法等。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要求教学目标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这一要求需依托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及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来促进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知识体系,囊括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形成与发展,展现国情、国际关系、民生问题等时政热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内容为王、学生为主、目标为重、方法为辅,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多样化探索,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总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内容与特定教学方法三位一体有力配合,以教学内容体系化、教学方法系统化来保证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根据教学反馈来合理设置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二)坚持不同学段之间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思政课教学目标是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靶向,体现国家、社会与学生自身进步的统一,同时又呈现出不同学校具体教学要求、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要求的多样性。统一性是多样性顺应思政课立德树人理念的“应然”特性,多样性是统一性在不同学段教学实际的“实然”特征。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教学目标需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目标必须为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思想素质要求服务。思政课是一门“育人”的课程,兼具学理性、政治性、教育性、思想性,其教学目标具有将知识增长、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独特指向,统一要“育”的是有价值认同、国家意识、信念归属、健全人格的人,“无论哪个学段,无论其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有何不同,都需要完成共同的价值观认同”[3],即都需完成知识、情感、意志、信念等正向认同。统一性得到有效兑现,思政课教学才具有现实意义,才能响应社会发展需求。但思政课教学涉及的是难以量化表现的思想层面,加之不同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呈现多样化差异,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目标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需兼顾不同学段的多样性。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一是不同学校有各自的具体教学要求。往往拥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广阔的教学平台和更高水平管理的学校也有着更高的教学需求。比如,一些地方高校为满足教学需求,提出与区教育局结对共建,“以大中小学同上一堂课的方式,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互动交流搭建平台”[4]。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资源配置的差异,决定了大中小学需根据本校发展实际来调整教学要求。二是学生自身学习状况与学习起点各不相同。思政课教学目标由教师制定,是教师期望自己开展教学活动所得到的理想化结果,这对学生来讲是外化的指标和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自主性,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将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作为自身学习目标,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学习状况、知识储备、掌握能力来选择一个较容易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拥有实现目标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使思政课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综上可得,思政课教学目标统一性要想统领多样性的发展,需涵盖多样化形态与差异化发展趋向,并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统一性要求中寻找可变性,从纵向维度上设定契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为学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提供精准定位

学生是思政课的教育对象,具有能动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征,能够参与教学活动,反馈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效果。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设置还存在着“部分课程目标表述较为笼统、抽象,未充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实际设置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和实现方面缺少明确的评价标准”[5]的问题,转换思政课教学目标设计模糊定位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即遵循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接受心理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来考察教学目标具体落实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实际的适配性,从而提高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认知循序渐进规律

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但由于不同阶段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遵循认知循序渐进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塑造。布鲁姆指出:“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以及分析、评价和创造。”[6]“一般说来,学生的认知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小学生注重感性认知,中学生注重知性认知,大学生注重理性认知。”[7]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知识的启蒙阶段,是知性认知的积累阶段,在此阶段要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和启蒙式学习;中学阶段是学生理解、应用所学知识的成长阶段,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提高的阶段,在此阶段要坚持价值观的熏陶、理想信念的浸润以及道德行为的践行;大学阶段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创造的阶段,是逐步产生问题意识的阶段,是形成一定的理性认知的阶段,要鼓励大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根据学生认知循序渐进规律进行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故步自封,要针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置教学目标,做到思想性、政治性、生动性与学理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生接受心理规律

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展开其实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双向互动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内在接受心理的辩证发展过程。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心理规律:“教育者在自己主导的施教系统中必须适合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8]思政课教学目标需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在充分把握学生接受心理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做出不同的目标调整和设计。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对象,其思想境界和心理状况是在成长环境、生活习惯、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多种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心理有着不同特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量少,对信息分辨能力低,更易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如国旗国歌、爱护树木等常识,并一定程度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中学阶段,中学生已拥有一定知识储备量,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初步形成自身对人生、世界的知性认识和价值观,情感更丰富,行为更有序。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易产生反叛心理,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对上课时所接收到的理论知识产生糊弄、抵触情绪,也能适当提出自己对社会时事热点的些许看法。大学生已经是接近成年或者已经成年的阶段,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独到观点,对教学内容和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会更强。思政课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课程,所接触到往往是学生的思想、内心等心理系统,让学生接受的过程会更充满挑战性和艰巨性。因此,从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并适当超越学生的接受心理,为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不同学段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引导逐渐走向自发自觉的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一是学生作为思政课的主体,学生与自身不同时期的思想品德发展阶段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等等都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的。要坚持从学生本身出发,将他们视为处在社会中的人,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的教学目标对接,使教学内容充分为教学目标服务,使“大中小学学生不断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达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内容,融合于改造世界和实现自身成长的社会实践之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思想道德素质”[9],以此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过程是在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下,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认知,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不是在小学、中学或大学某个独立的学段就能完成的。学生只有在学校习得了思想道德规范,形成了高度道德认同,并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想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才能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合格的社会人,在学生脱离了学校环境进入社会环境中后,仍然能够以较高的思想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需要深入考查学生生活实际,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相贴合,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融合,在充分把握和顺应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与评价来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为逻辑主线,以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价值共鸣和健康人格为建设重点,形成符合大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接受心理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协同联结、内容互通、统筹兼顾、递进发展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

总之,科学设定思政课教学目标有利于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应充分发挥理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厘清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背后的理论逻辑,通过把握有机联系规律、教学统一性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总体教育理念,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实际,为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提供方向指引。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除了内部要形成衔接贯通的目标体系,还需通过合理课程设置、科学教材编排、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有序教学开展、高效教学管理、客观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保障与协同才能发挥真正实效。

猜你喜欢
子目标阶段思政
稀疏奖励环境中的分层强化学习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雷达群目标跟踪条件下的弹道预报方法
基于子目标进化算法的要地防空武器系统优化部署
浅谈一种启发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