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构建聋校活力课堂

2022-03-18 09:47:50许艳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聋校聋生小白兔

许艳丽

(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安徽宿州 234000)

聋校语文课堂是发展聋生语言、提升聋生思维品质、培养聋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聋校语文教材也是聋生充分发展的重要凭借与工具。聋校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聋校语文教材,合理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尽可能地提升聋生的思维品质,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发挥学科的重要价值,为聋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本文拟以《要下雨了》教材为蓝本,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对聚焦聋校语文核心素养,挖掘教材潜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期对同行教育教学有所启示。

《要下雨了》是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所在的单元以“有趣的故事”“动物童话”为人文主题,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编排了《咕咚》《小蝌蚪找妈妈》《要下雨了》《夏夜多美》四篇文章。《要下雨了》与《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极为相似,既是有趣的童话故事,又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通过“燕子低飞、鱼游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说明夏天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特点及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文本内容浅显、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内涵丰富、语言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学范本。有效运用教材,把握科普童话特点,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挖掘潜在的德育内涵,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对于发展聋生语言,启迪聋生思维,提高聋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把握哪些要素,聚焦哪些重点,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潜力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把握题材特点,渗透科学思想

聋生因为听觉障碍,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自然科学信息极少,或是视而不见,或是仅获得碎片化的信息残片,不易与科学理性的思考相联系,形成对大自然的科学认知,影响其思维的发展。科普童话将科学语言儿童话、故事化、情节化,以童话的形式来表现科学现象、传递科学信息、介绍科学知识,渗透科学思想,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理性思考,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教学此文时,聋校教师应准确把握文本所蕴涵的科学素养。既要让聋生通过童话的阅读,了解燕子、小鱼、蚂蚁在下雨前的异常行为表现,学习必要的生活常识与科学知识,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作为预测天气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还应引导聋生体悟蕴含文本其中的科学思维。如,燕子回答小白兔的语言:“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上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空气很潮湿。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虫子的翅膀沾上了小水珠。因为虫子的翅膀沾上了小水珠,所以虫子飞不高。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燕子飞得很低,在低处捉虫子。一连串的信息要素,蕴含着环环相扣的因果思维,伴随着理性的思考,正是对聋生实施科学推论的典型范本,值得细致玩味。

二、细品文本对话,挖掘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的深厚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1]。新编聋校教科书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帮助聋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教科书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是自然的、浸润式的、内隐性的,需要聋校教师深入挖掘,认真品味,合理开发,积极引导。《要下雨了》在童话人物语言的对话交往中,渗透了系列的德育要素。如,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种对同伴的关心爱护,正是友爱的具体体现。小鱼关心小白兔,小白兔同样将这种友爱传递下去。当他后来看到路边有一大群蚂蚁时,就要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往家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对同伴的爱,对妈妈的爱,在小白兔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适时正确引导,让学生耳濡目染,自然接受,对于聋生学会生交往处事,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梳理情节逻辑,体悟推理思维

聋生思维能力的充分形成和发展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教育教学。故此,聋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能力[2]。聋校语文教育要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聋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聋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下雨了》一课情节中蕴含着一条内隐的逻辑主线,即小白兔的心理变化。伴随着一个个基于生活经验的发现与认知,对要下雨了,从预测,到疑惑,到验证,到确认,到最终解惑,文本中的情节逻辑分明,层层推进。教师教学中,应帮助聋生梳理文本潜在的逻辑层次,重点把握“天阴沉沉的”“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是要下雨了吗”“就要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蚂蚁”“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大雨真的下起来了”等关键句段。通过语言的品味,体悟故事情节的推进,感受到小白兔心理的波折与变化,发现隐含的逻辑线索,通过信息的提取、分析、整合,获得思维的锻炼与提升。

四、凸显语文要素,落实语言实践

学生的语言素养,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语言实践逐渐获得的[3]。聋校语文要紧紧抓住语文教育的学科本质,通过语言实践,提高聋生的语言素养。在深化语言训练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尤为必要。所谓的语文要素,包含基本的语言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和习惯。新编聋校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组织单元内容,从易到难,纵向形成大致的序列。《要下雨了》安排的语言学习要点是:要(将要)。表现在课文中的“要下雨了”连同课题一共出现六次,其中包含一次疑问句,一次感叹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要”字的含义,区别“要下雨了”与“下雨了”的不同,并在课文重复出现,反复训练中有效落实规定的语言训练任务。同时,教师应挖掘文本中合适的语用模板,为他们的模仿提供框架,帮助聋生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组合形式和内化语言的运用方法[4]。如本课出现了“一边……一边……”并列复句,需要教师特别关注,要积极引导聋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造句训练,熟练运用新句型组织语言。在语言积累方面,教材练习中出现听词语和句子,再打指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等习题。教师可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要求聋生熟练掌握。如,“闷”字在统编普通学校教材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中是以“吐泡泡”的形式呈现的语文要素,聋校教学可以重点关注,通过列举生活事例,引导聋生回想捂被子、关紧门、捏鼻子等生活经验,体验下雨前天气闷热的感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五、适时创设情境,感受表达愉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必要的语文要素训练,还应积极创设充足的语言训练机会,让聋生积极主动表达。让聋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激活语言储存,运用语言组织规律,实施语言的生成与创造。《要下雨了》以童话为体裁,以对话为表现形式,对科学故事予以呈现,充满着足够多的语言表达实践的机会。如,教师可以组织聋生分角色情境表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本故事,将文本语言转换为对话语言,让聋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训练语言、实践语言,积极主动构建语言,获得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师也可以适时创设表达情境,让学生补白。在课文结束时,教师可抛出这样问题:“小白兔的妈妈见到小白兔会说什么呢?”教师饰演小白兔妈妈问:“孩子,淋着雨没有,我正为你担心呢?你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呢?”“小白兔会怎么说?”通过妈妈之口,再次让聋生复述课文,表达文本故事,以增加语言训练频度,提高语言习得的效度。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5]。聋校语文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指向聋生言语思维的发展,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语文内涵,尽可能地挖掘聋校语文教材潜在的教育资源,如此才能积极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对此,需要每一位聋校语文教师努力实践。

猜你喜欢
聋校聋生小白兔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江西教育C(2019年10期)2019-11-26 03:24:37
采蘑菇的小白兔
儿童绘本(2019年12期)2019-07-08 21:18:44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小白兔
小白兔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52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04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