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3-18 09:30:11常精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常精彩,孙 健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构建五育并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政协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基于“大思政课”视域的“纲要”课教学改革方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意义。“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和中共党史的总括性论述。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一门历史课;从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种双重身份统一于“大思政课”的格局下:史论结合,寓教于史。这里所说的“‘大思政课’绝不是课堂之大。我们理解‘大思政课’丰富内涵之时,一定要看到宏大的时代,看到鲜活的实践,看到生动的现实。”[3]

(一)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拓展“纲要”课建设的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人性的呼唤与引领,赋予人家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树立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以及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和奉献精神。“纲要”课深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教学改革要善用“大思政课”理念,从大历史观入手,树立立德树人的大格局。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研究性教学与实践学习的结合,着力构建教师学生互动、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结合、网上网下融合的大课堂,不断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知识能力。“社会生活是‘大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善用‘大思政课’就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让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以社会生活为‘课堂’,以火热实践为‘素材’,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4]

(二)善用“大思政课”理念,推进“纲要”课教学改革实践

目前高校“纲要”课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的历史教育难免重复,且后面几个章节的内容又与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部分内容有一定重叠,很多学校集体备课时往往不将后半本书的内容作为“纲要”课程学习和考核的内容,这又造成课程体系的不完整性。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与体验。冗长而重复的说教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很难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思想上的共鸣,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低,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三是对“纲要”课的特点把握不准。很多任课教师往往把这门课讲成纯粹的历史课或纯粹的政治课,未能结合课程的文化底蕴与特色进行务实的教学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大思政课”理念,要在“纲要”课教学中积极推广研究性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有效融入历史逻辑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采用专题教学。同时,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

二、以“研究性教学”为主题的“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

“研究性教学”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发、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大思政课”格局下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的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纲要”课程中的应用,就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链式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拓展,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旨在调动学生的教学参与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辅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是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生活实践、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拟定研究性选题和方向;二是开学初下发选题,由学生根据兴趣选题,分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进行社会调研和深度学习;三是结合课堂教学、作业辅导或课程考核等环节,进行研究成果的课堂分享和讲评。

(一)问题链逻辑下的专题教学设计

1.“大思政课”格局下的专题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史论结合、寓教于史”的教学目的

“纲要”课程所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从1840年至今,时空跨度大,内容多,课时少。为了更好兼顾教学内容的历史逻辑和思政教育目的,要根据“大思政课”的理念系统设计“纲要”课内容体系,将历史讲授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站在中国立场和世界视野的契合点上,通过专题教学模式对知识体系进行“纲要”化的设计,使学生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规律,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和依照年代的顺序,讲述最重要的事件和事实以及历史人物的特点等以教授本国史。’脱离这些基本要素,不仅不能解释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就不能使人们对不同的历史现象产生不同的真实情感,譬如热爱与憎恨、欢乐与惋惜、尊敬与鄙弃等,从而也就不可能对青年一代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性教育。”[5]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渗透问题意识、揭示历史规律

研究性教学实践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所以,专题设计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用问题链的脉络将“纲要”课程内容贯通为“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以革命力量的发展变化为主线、以‘四个选择’为结论”的完整的逻辑体系。以问题导引教学,从解决问题入手,探求理论彻底,尊重历史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历史的规律和理论的逻辑力量回应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历史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大思政课”格局有益于在宏大的历史时空之中把握教学体系和历史逻辑,深化主题,认识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进而汲取历史智慧,坚定历史自觉。比如,在释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时,必须有大历史观。“什么是复兴?复兴,就是从一个高处跌落,而后再重新站上另一个高处。复兴之路就是中华民族由鼎盛到衰落,而后又重新通往辉煌之路。”[6]“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什么在近代衰落挨打?落后就要挨打,但只能挨打吗?”由于晚清王朝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体制和文化的创新,使近代中国陷入困境。但是,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终究引领中国走向新的发展道路。在五四运动的文化浪潮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将爱国与救亡的历史使命扛于肩头,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而辉煌的民族复兴之路。

3.遵从历史逻辑,科学设计专题

专题教学模式已成为目前“纲要”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各个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和尝试。但是,有些教学专题的设计随意性太强,脱离教材体系,不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纲要’课的教学改革,应在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重视历史逻辑,遵循历史的时空观念,合理安排做到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整体呈现,使纲要课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之上,达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要求。”[7]修订后的2021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体系上得到较大的优化,历史脉络清晰,内容取舍得当,因而可以以此为据进行专题教学模块的设计。同时,基于“大思政课”的理念和问题链的思维逻辑,教学专题的提炼与设计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历史逻辑和思政教育目的,避免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尊重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性,遵从历史规律,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形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

(二)以实践教学为抓手落实“大思政课”要求

“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目的要求,利用给定的教学课时或节假日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践,以获得正确的认知并坚定理想信念的活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就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情感体验,它应围绕理论课教学重点而展开,重在使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对理论课教学的思想观点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形成价值观念。”[8]实践教学包括任课教师课内组织的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方式,以及课外、校外组织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教学中“历史上的今天”实践环节的设计

每节课课前10分钟,由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今天”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自拟题目,在课堂上分享事件概要及个人认识体会,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并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2.结合研究性教学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开学初下发研究性学习的备选课题,学生分小组选题研讨完成,并在学期内选代表在课堂分享汇报,进行交流学习。研究性备选课题分两类:一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题目,比如“青年毛泽东是怎样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等,可在教师的教学进程中穿插讲授,提高教学互动和学生的听课兴趣;二是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关注的问题拟定题目,比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答卷’”等,在期中作业考核等环节分小组由学生进行课堂的讲解分享,形成观点的碰撞和讨论,引起思想的认同和共鸣。

3.强化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

鼓励思政课教师认真践行“大思政课”教学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热点凝练主题,将课内与课外、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大学生“三下乡”等,深入一线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4.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维度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研究性教学实践要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纲要”课教师要树立“大思政课”的格局和视野,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师德引领作用,认真备课上课,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价值和导向功能。同时,在课程考核环节,要建立一套开卷与闭卷、平时成绩与期末检测、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维度的综合考核方式,特别要加强研究性学习考核的比例,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要求,提升教学实效性、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教学创新的成效及反思

以“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抓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应用,有效融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价值旨向,不断完善历史与现实有效衔接的教学设计,使师生的获得感、认同感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一)着眼于大历史观,切实落实“纲要”课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大思政课”视域下的“纲要”教学改革采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将“纲要”课程小课堂融入时代发展的大课堂,将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价值旨向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百年党史的历史进程中,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遵从历史逻辑,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选取生动鲜活的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回答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使学生树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历史意识,增强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二)着力于专题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

专题教学有效地规避了教学内容中不必要的重复,让必要的重复教学变得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避免重复施教给学生带来烦冗的认知体验。教学团队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适当融入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逐步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变,不断完善教学专题设计的科学性。同时,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融入学科前沿和社会焦点内容,深化教育主题,保证知识供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主动完成知识探索和精神构建。

专题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观摩学习、共同研讨和探索性实践,任课教师能够科学、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利用课堂上下、学校内外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现实的分享、理论的诠释、师德的引领、情感的共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使师生都感受到愉悦的“收获感”[9]。

(三)善用“大思政课”,拓展历史与现实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纲要”课教学中的实践,营造了“主体活跃”的课堂氛围,开展“去伪存真”的思辨教学,敢于直面社会焦点问题,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也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这种教学相长的职业收获感,能进一步激发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使教师在完成文化知识传递的同时,更好地诠释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政治责任。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纲要”课的教学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探索“纲要”课实践育人路径,鼓励思政课教师结合个人的研究领域和时代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拟定选题,深入一线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将实践环节延伸到学生党团组织活动中,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深入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就感。

(四)教学反思及建议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联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3]目前的“纲要”课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完善,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下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是积极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中心、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的“大思政课”的理念和上下联动的“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调动任课教师组织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使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融合、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衔接、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并重,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进一步发掘和融合地域性的红色教学资源,认真打磨教学内容,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提高教学的特色和亲和力,更好地实现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 08:48:27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 21:46:02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 09:36:56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 10:15:23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2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