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日语专业线上线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2-03-18 09:12李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日语育人互联网+

■李文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401520)

一、线上线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学校及各个专业都紧跟时代发展的大背景结合自身特色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活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之后,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不管是国家教育方针还是文件政策,课程思政都是当下以及今后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Web 2.0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发展迅速,当今“00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早已发生巨大变化,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打开电脑或手机学习,接受知识的洗礼。在我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网上充斥着的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我们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不仅仅需要在时间有限的传统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构建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方式。

外国语言文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就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而言,我们面对的是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其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背后”[3],所以外语类专业更有必要开展课程思政。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其中之一的日语专业,由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文化交流及民间往来频繁,学生在学习日语语言的同时,更需要了解其语言背后深藏的价值观,对日语文化知识要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通过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改革使学生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出发,对日语语言文化有选择地吸收、批判与认知。结合课程思政的大背景,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使其具有中国情怀,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宣传的必然要求,即是针对国外做好宣传中国的事情,外语人责无旁贷。正如研究表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语言学者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将大有可为”[4]。而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具有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知之甚少,在与日本人交流过程中,话题的广度及深度都不够,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很难做到“讲好中国故事”。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仅仅接受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更应该是在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外语学习,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外语人才。

二、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外语课程思政的本质

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张敬源、王娜提到“‘课程思政’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教学方法;既是一种促进各学科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新课程观,又是构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要素育人’新格局的课程教学体系;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战略要求,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5]。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育才,课程思政即是落实这项任务的重要方法。“育人包括三个维度,即道德人、中国人和现代人。育才除专业能力之外还包括三大能力的培养,即思辨能力、社会参与与引领能力、专业才能制定能力。”[6]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日语专业在线上线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地融入课程思政,并且始终坚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始终将专业知识这一“显性目标”与思政育人的“隐性目标”相结合,落到生活实处,让学生能够随时学随地学。

具体来说,日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内容融入日语学习的各个阶段,初级阶段课程主要以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本概况等课程为主,这阶段是“学日语”的时期,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思政内容为辅。中高级阶段课程主要以高级日语、日语口笔译、日语演讲与辩论等为主,此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日语的基础知识,所以可以采用“用日语学”的方式,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展课程思政,主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专业方向上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IT日语,学生需要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并且要对IT日语达到熟练程度。同时,课程思政的开展仍有必要,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同时,日语专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将制作的相关微课和视频,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上传至网络共享,或是利用公众号“人民中国”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优势,针对难点热点话题在讨论区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心系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并且,线上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设计

做好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抓手就是教学设计[7]。教学设计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将专业知识和育人目标有机结合。笔者将以主要负责的二、三年级的日语听力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日语听力教学设计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前线上学习、课堂教师渗透以及课后实践作业。

课前的准备内容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在线上开展,教师需要查看下载大量的视频,精确找准本课的育人目标,从中选择和课文内容贴切、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但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刻意为之,不能每节课都生搬硬套思政内容,需要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以学院使用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中级日语听力教程(上)》教材为例进行分析,一共36课,可以结合课程思政开展的课文为15课左右。

其中,第4课住宅の洋风化(住宅的西式化)通过学习日式房间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思考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增加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第19课电话の种类(电话的种类)通过学习日本电话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工业生产和高科技的发展,结合自身专业思考所担负的责任。第25课交通战争(交通战争)通过学习城市交通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工具变化所反映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这两课的思政目标都可以是培育“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课前的线上准备学习阶段,学生已对本课内容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视频内容进行“输入”(听力技能训练),与此同时通过本课所隐含的思政育人目标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步进入课堂学习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渗透,对线上学习的内容进行确认,使学生能够从听力的“输入”达到口语的“输出”。例如第13课おいしい料理(美味料理),这篇课文内容为制作意大利面。显性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制作料理相关的词汇表达,包括工具、材料、调味料还有动作所涉及的动词搭配,比如皮を剥く(削皮),セロリを刻む(切芹菜)、ベーコンを炒める(炒培根)等。同时知识目标还要求学生掌握制作料理相关的句型,达到能够听懂并口头输出。在教材听力内容的输入学习之后,课堂设计挑战环节比如制作饺子,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自己表述制作饺子的方法。隐性目标将从显性目标内容出发,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的制作饺子的方法来引发学生思考中日饺子这一料理形式有何不同。由此引入中国饮食文化的学习,饺子在中国的历史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文化自信。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大背景下,日语专业的学生责无旁贷,充分利用会说外语这个优势发挥自身能力,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

(三)评价体系

评价是检测外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整个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评价体系如何发挥思政功能,值得教师用心思考。按照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评价内容也可参考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两部分进行考评。根据显性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阅读资料、听力材料中都包含育人元素,评价过程中都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当教学中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需要予以纠正。日语专业的评价考核分为期中和期末两部分,占比分别为40%和60%。期中的40%占比中,线上和线下各占一半。

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是评价主体,即是谁来评价。以往的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但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方式”[8],所以我们需要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形式改变为多主体多形式的评价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评和互评,因为一个学生能否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同伴,不仅是语言水平问题,而是能够体现学生是否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8]

(四)课内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当前开展“大思政课”必要的环节,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日语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院系社团的各项实践活动,例如在2021年日语系成立了乐译工作室,每学期有6位指导教师带领18名学生就学院网站内容进行翻译,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翻译技巧同翻译内容有机结合,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为学院对外发展与宣传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日语专业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项实践活动,例如,从2020年开始,学院与周边各小学建立实习基地,每学期共有200多名学生参与到全程实践活动中,每周2次给小学生讲授日语课程。笔者曾作指导教师给学生磨课,通过磨课学生将学习的日语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输出”,从初次磨课的紧张到后期的游刃有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知识,掌握了讲台授课的技巧,不断提高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同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服务社会,接触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同学和教师,直接了解了社情和国情。一定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使其更顺利地踏入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三、课程思政的参与主体

(一)教师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时刻反省自己,一个是理想信念,一个是道德情操。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坚持教书育人结合,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师生交流中教师更要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作为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首先需要改变思想观念。以往我们常常认为,专业课教师上好专业课程就可以,而思政内容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受20世纪西方课程知识化、工具化、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教师误认为上好课的根本是掌握学科的‘what’和‘how’等专业知识,无需考虑‘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等方向性问题”[9]。但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了解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关系,认识到专业课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探索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策略,牢记在思政育人工作中教师的育人职责。

(二)学生

课程思政的另一参与者就是学生。在众多学生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也就是每个班级的班委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级是构成学校的最小单位,班风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氛围与发展。而决定班风如何的就是班干部,例如班长是否积极主动,团结同学,并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为班级发展添砖加瓦。学习委员是否以身作则,课上课下认真学习,并能带动周围的同学主动思考,提升学科成绩。所以,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我们以班干部为先,发挥他们的作用,在班级形成良好的氛围。

近两年学院日语专业紧跟教育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也是主动求变。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当下,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学院采取了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培养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日语人才。但是,在教学改革中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师师资队伍的思政素养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能否成为被社会接受的合格人才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猜你喜欢
日语育人互联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日常日语
他们用“五招”育人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