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究
——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

2022-03-18 09:12傅佳青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字化服务学校

■傅佳青

(宁波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高校数字化改革主要体现在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智能化平台、数字校园、数学住宿系统、数字学工系统、智能填报、扫码就餐、居家办公、线上教学等方面。然而,要想实现高校数字化改革这一目标并不简单。当前数字化正成为我国高校深化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宁波工程学院紧紧把握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这一机遇,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数字化赋能的内涵及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的意义

(一)数字化赋能的内涵

赋能在管理学中包括组织赋能和个人赋能,是指授权企业员工,赋予他们更多额外的权力。数字化赋能就是科技赋予某个群体或者社会、企业的一种能力。周文辉等学者认为,数字化赋能是通过创新的技术、技能、应用场景而有效推动多参与主体实现价值共创[1]。郑培等认为数字化赋能是指基于整体视角而创新信息技术运用场景、技术和方法,获得或提升系统的整体能力,进而实现价值创造协同高效的过程[2]。简而言之,数字化赋能是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它是目前高校构建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的重要方式。

(二)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的意义

1.数字化赋能对提升高校服务效能、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持作用。高校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最多跑一次”网上服务平台,方便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对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也具有积极作用。

2.数字化赋能让高校疫情防控和日常管理更加精准有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高校如何加强疫情防控和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数字化赋能为推进疫情防控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数字化赋能背景下,通过“健康打卡、智能填报、疫情实时跟踪、科学管控”,打造高校疫情防控数字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管理和防控效果。

3.数字化赋能突破时间和空间束缚,为线上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在数字化赋能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空间和时间有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通过推进线上教学,既推动正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较好地保障了教学效果。

4.数字化赋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数字化赋能,让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让智能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资源共享,进而释放教育发展新活力,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学习带来便利,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当前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教学发展面临的困难

数字化赋能背景下,宁波工程学院数字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学校的“一卡”“一码”“一网”“一屏”数字化格局基本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信息提效”的数字化格局基本实现。与此同时,“一卡”全面升级为一卡通系统,校园聚合支付已取得初步成效。学校已完成风华校区二期网络规划与建设,形成了“网站一个群”的校园。学校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基本完成校务服务网建设,完成数据中心建设,构建统一身份认证和门户三大平台,实现了PC端师生统一用户统一入口。通过采用人脸识别、数据同步等技术手段,实现学生晚归未归、请假系统、门禁、健康打卡等数据查询。但依然面临以下困难。

(一)高校数字化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目前网信办仍以技术服务为主,对全校数字化建设难以发挥整体性统筹作用。各职能部门建立的信息系统立足于自身需求,数据资源越来越多,未能形成统一的数字化建设标准。这些数据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技术升级存在风险,从而带来数据维护成本不断增加。学生信息和人脸采集不能一一对应,即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同一个人在刷门禁时会显示不同信息,有时候甚至在进门和出门时显示的是两个不同人。总之,目前学校数据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

(二)高校数字化服务的精准化水平有待提升

学校在日常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目前学校数字化建设主要是应用系统建设,缺乏对全校整体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数字化建设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数据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日常管理中,挖掘数据的价值非常重要,例如在疫情防控和管理下,学校需要追溯学生的健康状态,而健康打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在实际运用中,管理人员很少分析这些海量数据的价值。同时,每个部门之间需要上报的数据不一样,有些数据又会动态变化。例如学生的疫苗接种情况统计等,这数据的价值尚未得到真正发挥,数字化服务的精准化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高校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待提高

常见问题是数据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共享方式落后,业务协同缺乏支持。主要体现为各职能部门的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数据资源无法及时共享,信息孤岛现象突出[3]。例如,学校公众号上学工系统的请假信息不能与后勤宿管系统对接,尽管有学生提交请假申请,审批流程已完成,但宿管检查晚归未归学生时难以及时发现该信息。又如,宿舍门禁系统和晚归未归系统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宿管检查晚归未归时,部分学生正好在隔壁串寝室或刚好走出寝室买夜宵,仍会被记录未归,这都体现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重要性。

三、数字化赋能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数字化赋能管理,提升高校数字治理能力

1.通过数字化改革倒逼学校制度改革,实现“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闭环管理

一方面,用数字化改革倒逼学校体制改革,突出专业化,提升组织力。例如,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变革趋势,推动服务方式的系统性重塑,不作旁观者、勇当主力军,打造更多数字变革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另一方面,用重要窗口倒逼学校整体制度改革,突出制度化,提升持久力。坚持系统观、用好系统方法,针对学校的难点、堵点对准学校“十四五”规划,以良策、良治、良法破解,让制度创新成为重要窗口。以数字化倒逼学校制度改革,释放教育潜力,实现“检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合式管理。

2.创新学校治理模式,推动精准化和便捷化治理

在学校治理模式上,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加快治理精准化、便捷化。

精准化治理是指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精准治理体系,加强学校各部门互联互通,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内在规律,挖掘内在知识,赋予学校更多自我感知、自我判断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建立面向学校、学院层次的数据服务生态环境,以流程梳理和数据共享实现一网通办的目标和愿景,为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软环境,助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学校和学院根据层次数据,在做决策时更有理有据。运用数据智能排查、筛选与审核的功能,有效提高服务精准化、智能化,推动高校治理精准化。

便捷化治理是指推动数据有序开放,实现高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让教职工、学生一同参与高校治理,师生从过去被动的接受服务变成现在主动参与服务,进一步推动高校数字治理的飞速发展。凡是与师生教学、科研、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碎片化、线条化的校务服务事项,打造网上校务服务统一出口和入口,从而增加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数字化赋能服务,实现高校各项服务的精准化

1.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一方面,强化硬件设施。学校引进5G+智慧校园模式,开展5G+VR技术相结合的沉浸式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引进5G和VR技术,进行远程直播教学,如头戴VR眼镜和耳机身临其境地观摩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医生的手术环境,有疑问还可用5G网络连线专家和医生进行视频和语音互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术带来全新的震撼感,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5G和VR技术的运用,实现教学场景、教学人员和知识体系的多维度互动,改变过去单项、被动的学习模式,让学习变得栩栩如生,学生可真正融入其中。

另一方面,建设智慧后勤。智慧后勤主要体现在宿舍管理中,例如,一卡通充值、网上电费缴纳、网上报修以及实时查看寝室内务和垃圾分类成绩等。此外,在智慧后勤建设中,还结合后勤管理的特点,打通后勤各项业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断优化内容和项目。具体分为服务类和管理类两大项,既注重面向师生提供服务,又加强后勤管理,推动后勤整体服务能力提升,使后勤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2.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为打破数据孤岛,学校推行掌上办事,其代表就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次”打通了信息孤岛,解决校务各部门条块割裂问题。同时,一网通对数据共享程度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驱动“最多跑一次”的引擎。

一是通过流程再造,推动“一件事”全流程网上办,实现流程再造,跨部门协调发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出现不少难点,比如一些项目的审批,如果只是把电脑端网上办事的条件和环节照搬到手机或电脑屏幕等移动端,师生的体验感往往会不理想。破解之道就是流程再造,实现各部门的业务协同,促进校务工作数字化转型。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一项事务全流程电子化,推动学校行政部门业务重组,改变以前各自为战的零散状态。

二是打破数据孤岛,强化资源共享。目前,学校数据共享、共通与共用还存在较大障碍,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以最多跑一次、掌上宁工、宁工公众号、一网通办等形式推动数据共享,打通数据孤岛,实现资源共享。例如,针对学生晚归未归的管理,以前由于请假系统与晚归未归系统没有实现共通,导致晚归未归数据统计存在不精确问题。为破解这种困局,通过努力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服务决策的目的,为高校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是依托企业号实现掌上办理。校园公众号是开展师生服务的重要平台,当前,学校公众号可实现电子饭卡、智慧校园、学工系统等功能,并努力完善其他科研、教学和生活服务的公众号,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四是通过权限区分,实现线上督查。线上督查主要目的是在数字化变革中做好监督和审查工作。数字化校园在于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推动学校管理与服务现代化、智慧化、精准化,实现个性化定制、精准服务的目标[4]。

(三)数字化赋能日常教育教学,实现协同育人

1.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

智慧教室是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开展教学环境管理、为学习资源获取提供便利、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以及能感知情境的新型教室。因此,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对于实现教育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新思路,沉浸式教学环境能得到个性化支持。学校应用智慧教室、智能助手(云课堂)、翻转课堂等一批教育云资源载体,开展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智慧学习提高支持环境。

2.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

学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教育主体(师生)通过沉浸式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智慧教室等开展情景教育、互动教学、探索式教学,提高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不断优化课堂效果。开展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提升的培训,促进教育教学数字化、信息化。

3.加强师资队伍和“互联网+”课程建设

首先,加大教师经费投入,全面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数字化素养,以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推动“互联网+”条件下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

其次,开展“互联网+”课程教学探索。慕课是“互联网+课程”的一种典型。全国优秀教师黄有全教授表示,“‘建构互联网+课堂’模式就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录制微课、将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成仿真软件,将教学的载体设计成与学生生活相关、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相关,重新构建课堂的过程”[5]。慕课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各地的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学习各大高校上传的精品课程的视频和教案。在数字化赋能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线上课程的新模式,创新云学习新环境,推动“互联网+”课堂教学建设。

4.创新“互联网+”评价标准

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实现评价标准的转型,不仅要按需设计软件,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还要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大数据,摸清大数据背后反映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剖析根源,研判教师和学生需求,探索教学服务个性化定制、精细化供给,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评价系统全面升级。

同时优化评价标准,重构能力导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环境,按学生需求设计软件系统,数字化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以及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在评价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能力,按照教学评价需求来设计软件系统,部署服务器,简化教师工作,改变过去教师繁重的作业批改和极易出错的成绩统计难题,同时又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此外,还要精简考评工作,重构计算方式。利用大数据强大的处理能力,教师不增加统计汇总工作量,还可以更快捷地实现教学评价。

数字化赋能为高校教育教学以及创新发展带来机遇。在此背景下,宁波工程学院紧紧抓住机遇,加大创新力度,以“资源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发展主线,深入推动数字化高校建设,并创新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最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展望未来,如何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保障数据安全,根据新形势和新需要不断优化数字化应用系统,这些都是需要努力和拓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数字化服务学校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数字化制胜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