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走向对话:我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2022-03-18 08:56赵尚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师生

赵尚杰

(豫章师范学院 组织人事处,江西 南昌 330103)

教学本质上是一个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活动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1]受主客观环境的共同影响,“尊师重道”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导致我国师生间很难完全摆脱“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不对等状态,师生关系自然呈现疏离、对立特征,这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制约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因此,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构建对话式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师生关系从对立走向对话,有利于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高效互动的优质对话必然以尊重、包容、回应为前提。教师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与个体差异,包容学生的稚嫩与天真,回应学生的努力与诉求;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与付出,包容教师偶尔出现的差错与疏漏,回应教师的热情与启发。对话式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具备整体意义上的良性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完成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对话式师生关系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教育秩序,但不会放大尊师重道而使学生谨小慎微,也不会制定一系列条条框框束缚学生。[2]在对话式师生关系下,师生双方都会感受到身体的安全与心灵的自由,从而得以在宽松氛围中进行“教”与“学”的即时互动。

2.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对话式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师生之间人格独立、地位平等,没有来自身份背景的过多约束,所以师生之间更倾向于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班级也成为一个带有民主色彩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身观点、倾听他人发言,在畅通柔和的交流环境中学会审视自身不足、接纳他人意见。在对话式师生关系之下,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都能感受到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的重要意义,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拥有特殊个性、完整人格的独立个体,被尊重、被肯定、被理解是自己的基本需求,同样也是他人的合理诉求。所以对话式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在保持自身人格独立完整的同时,能以尊重包容、理解互信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3.有利于推动师生共同发展。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对话过程实现了师生双方个人经验、人生经历、知识智慧等内容的自由流动,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对于学生而言,大学生在与教师对话过程中,可以实现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培育品格等全方位发展。对于教师而言,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绝不意味着单向输出或简单倾听,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启发,为优化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活泼与热情不仅能从情绪上感染教师,而且能为教师输送更多现代信息,对教师消解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总之,师生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为师生之间实现经验共享、智慧融通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推动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优化。

4.有利于凸显教育教学价值。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为技术、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交流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部分西方国家推行政治强权、强化意识形态输出提供了便利,而教育无疑是维护本国意识形态领域不受侵犯的直接手段。对话式师生关系下,强调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且不是以强势话语告诉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通过发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不是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绝对话语权,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话语权分配,为不同思想相互碰撞、不同声音相互交织创造条件。

二、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1.主客二元思想根深蒂固。笛卡尔的二元对立思想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后,教师与学生往往被看作一对矛盾体,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也因此出现“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极端师生关系模式。“教师中心”强调了教师的绝对权威,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强制性和灌输性,学生在主体性缺失的情况下成为被教师控制和改造的物品。“学生中心”强调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主体性价值,认为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处于从属地位,相较“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具有明显积极性,但也无法否认是走向了与“教师中心”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工具主义色彩过于强烈,本质上无法超越主体与客体这一固有认知,容易形成师生相对立、相分离的消极状态,也使教学过程失去了自由支配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2.传统师生关系制约严重。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主流师生关系,教师的尊严与地位一度与统治阶级、宗法社会严密融合。“天地君亲师”,教师的地位与君主相提并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点将教师融入人伦关系中,赋予教师如父权威。传统社会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支配性,其单方面意志决定了学术观点、治学路径,甚至决定了学习内容与范围,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而对此提出异议的人,往往会被视为“离经叛道”“不仁不孝”,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思想观念成为传统师生关系的主体特征。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教师依然在师生关系中具有一种非理性权威,“长幼有序”的固有观念很难使师生关系出现平等状态。

3.社会转型价值标准失范。现代社会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由道德伦理走向公正法治,每一次社会转型都是对社会内部结构的重大调整,也必然面临着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人民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与重构。以社会文明为视角,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观念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对于解放思想和消除社会等级壁垒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社会转型并非只有积极价值,带来的社会危机同样需要我们给予高度关注。一方面,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价值标准明显失范,无法对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形成有力的道德约束。[4]另一方面,基于社会转型尚未形成新的价值标准体系,社会道德缺乏有效的参考对照。新旧价值标准构建与瓦解之间出现的真空阶段,往往会导致人们思想迷茫、价值判断失衡以及道德滑坡,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都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功利色彩,对于构建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形成明显阻碍。

4.师生双方缺乏理解信任。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双方缺乏彼此理解和信任的情况较为明显,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对立。比如大学生热衷电子产品,喜欢各种网络游戏和交际软件,是网购与外卖的忠实客户,对流行风尚和娱乐热点热情较高,这些特征在高校教师眼中常被定义为“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教师缺乏走进大学生生活文化空间的途径与意愿,也很难真正消除对大学生的误解和偏见。而高校教师需要面对“满满当当”的教育教学安排,还需在科研项目中从申报到结题跟进每个环节,家庭生活也会进一步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但在大学生眼中,高校教师就是“上课出现,下课就走”的自由体,课时不多、教学压力小、工作清闲成为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整体评价。高校师生缺乏对彼此的了解与理解,无法站在对方立场上分析问题,这对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形成明显制约。

三、师生从对立走向对话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础

1.以理性教育保证教育权威。教育权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身才学、品格,以及社会意识和学校教育权力,在大学生心中形成的威望和使之信服的力量,是教育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积极因素。人的“理性”本身具有工具价值,能够帮助个体更有效率、更有原则地达成预期目标。从教育的伦理性来看,教育活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符合文化体系与伦理规范要求,为自身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应当注意的是,我们提倡的理性教育需“适可而止”,不是绝对化的“纯理性”,对于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要将其看作最基本的独立个体,而不是将其视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5]

2.以情感教育消解师生隔阂。与其他感官体验不同,精神范畴的情感可以被刻意隐藏,但从本质上不会被忽略和篡改,所以情感是人类最真实、最高级的体验。就师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双方对于所建立的师生关系都有认可或排斥的情感体验,这为师生关系的反馈和优化提供了准确信息。情感教育作为一种非语言要求,为实现师生心理层面的沟通而服务,以彼此间潜在的情感约定来实现整体目标、凸显综合价值。情感教育过程中,师生无需考虑知识与能力的积累问题,也不用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困扰,这种摆脱以往功利束缚的教育,师生的自由行为以自身独特的身份进行。所以高校在建立基于对话的和谐师生关系时,一定要重视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力量,通过持续高效的情感教育来消解师生隔阂。

3.以审美教育加速大学生成长。审美教育不仅实现了审美与教育这两种活动的结合,而且在传承审美文化过程中启发了新的创造,师生关系也只有建立在审美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和谐境界。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最大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理性看待自然欲求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作为独立个体,大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意识、现实欲求,这是自然人的属性特征。作为独立主体,大学生需要具备社会理性、遵守社会秩序,这是社会人的基本要求。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使大学生实现自然欲求向社会秩序的顺利过渡,实现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协调统一。所以高校教育教学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帮助大学生掌握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技能的过程,大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评价尺度,也为完善师生关系开辟了新的视角。

4.以道德教育构建包容环境。将大学生教育成“有用的人”是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但如果只以“有用”为追求,容易使人才培养陷入单一的工具性误区,同时难以为个体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更广泛、更坚实的支撑,也容易在纯理性的支配下使师生关系走向割裂和对立。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必须通过持续性的道德教育构建起包容环境。高校的道德教育是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发展现实,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失范、约束失衡、信任危机等问题,引导大学生建立理性和感性并存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大学生正确审视个体与主体、自然欲求与社会准则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合理表达自身被尊重、被理解的需要,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与合理诉求。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路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要以大学生为中心,针对大学生的发展特征展开设计工作。此外,现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热衷自我表达和人际交往,教师可以对此表示不提倡,但也要认识到大学生是逐渐成长起来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性格以及生命体悟,教师应当理解时代背景与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群体的塑造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成长方式,将他们视作有待发展的生动个体。

2.营造平等互信的对话氛围。“对话式教学”强调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民主与平等。[6]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要从人格尊重入手,通过人格平等来构建师生双方在心理上、态度上、行为上的全面平等,避免“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这两种极端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要依靠彼此理解和尊重夯实信任基础。教师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为学业、为发展做出的努力;学生理解教师的生活阅历,尊重教师为教育教学活动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只有师生双方都给予对方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才能以对方视角考量师生关系,共同奠定信任基础。

3.推动师德学风的全面建设。师德不正,教育不兴。高校教师应当将师德建设放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位置,要不断拓展学术视角、更新专业知识,成为大学生学业发展的真正领路人。教师也要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用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好道德表率。[7]学风不振,学业难成。大学生应当树立民主意识、追求师生平等,但在强调个体意识、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社会道德与教育秩序的基本准则,积极履行自身义务。所以大学生要改变混学分、混文凭的功利思想,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在自律意识下努力成为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思想品质可靠的优秀人才。

4.重构积极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师对待每一位大学生都要保持科学理性的价值中立,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去干涉和控制教育教学过程。每个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不同,在学习层面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和认知反应,教师不能因为大学生的表达不够流畅而失去耐心强势打断,也不能因为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有失偏颇而立即生硬纠正。而是要给予大学生完整表达的机会,了解大学生的思想与意图,发现大学生的优势与潜能,肯定大学生的努力与付出,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师生双方的沟通之中,实现彼此间的知识、观点以及经验的积极共享,实现师生间的心灵交流和情感共鸣,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课堂。

5.构建教育教学活动评价机制。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重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建立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提供保障。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高校应在尊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变化,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以评价指标的变化促使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与更新。其次,高校应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作用。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只有重视并明确大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中的权利,大学生才能真实表达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受,提出中肯建议。教师应注重通过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组织的反思与改革,激发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师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