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价值与路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的互促共进

2022-03-18 08:56:53陈雅倩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创劳动活动

陈雅倩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可见,创造性劳动是劳动教育中层次最高、程度最深的环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2]

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厘清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互促共进的逻辑证成、价值意蕴、现实路径,这不仅是劳动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对新时代背景下育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互促共进的逻辑证成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联系中,并且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同理,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现实逻辑上都存在互促互进的关系。

1.二者互促共进在理论逻辑层面体现为同构同生。从广义上理解,“劳动”是在实践范畴内投入生命活动时间的各种实践形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活动中脑力劳动时间的投入,一个是活动中体力劳动时间的投入。这意味着劳动不再是以往简单体力劳动时间和精力的输出,而是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除了传统认知中的生产实践外,还指向了创新实践活动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活动。“双创”活动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成为很多高校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发展渠道。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引下,“双创”活动主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每一位创新创业成功者必定具有较高的劳动素养,劳动育人和“双创”育人在本质上不谋而合。将不同类别的“双创”活动与劳动育人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双创素质,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二者互促共进在历史逻辑层面体现为历史接续。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劳动和教育的关系,明确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3]纵观历史发展脉络,我国劳动和教育曾有过两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随着生产力发展阶级的出现,统治阶级逐渐从具体的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被统治阶级则仍需通过生产劳动维持个体生存和自我教育;第二次分离是科技进步及大工业发展逐步让劳动者脱离生产劳动,现代教育应运而生。可见,历史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两次分离都得益于生产力进步、科技创新。如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附的是现代科学,仍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实践范畴内。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内涵不断丰富,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了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更好地适应智慧型、创造型劳动形态改变对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业素养。

3.二者互促共进在实践逻辑层面体现为互利相关。“双创”活动之所以能够和高校劳动教育互促共进,是因为二者在培养体系结构上高度关联,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双创”学院,从创新知识、能力、素质、本领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训练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立足于三个维度:在劳动思想理论方面,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领悟;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知识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劳动知识技能;在劳动实践锻炼方面,除了巩固第一课堂教学之外,还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锻炼中。而“双创”活动的最终价值旨趣也是迎合人力资本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在未来能够创新职业、引领职业发展的前瞻性人才。可见,高校劳动教育的三个维度与“双创”力图塑造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在本质息息相关。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互促共进的价值意蕴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是高校办学的最终价值旨归,劳动教育和“双创”活动即是其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1.理论发展: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支撑,劳动价值学说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价值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价值学说,结合新时代背景,赋予了劳动新的价值意蕴。即:“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4]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双创”活动的深入开展,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和劳动结合的愈加紧密,更加凸显了脑力劳动的价值和必要性。“创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脱离脚踏实地的劳动一味地天马行空的想象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干”与“创造”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一样值得被尊重,只是劳动具体形态的演变已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因此鼓励一切个人创造和集体创造。

2.历史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之需。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说到底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维持人类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整个世界和历史无外乎是人类的劳动所创造。纵观历史发展脉络,中国之所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行改革开放使得这个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落后小国如今迅速发展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世界大国,靠的是数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无数鲜血汗水换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切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靠别人的恩赐施舍,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拼搏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如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较量,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十分渴求,在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入社会成为新的劳动群体,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使命。“双创”作为大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一种课外社会实践,无论是对其自身独立人格塑造、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储备军都是一举两得的举措。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亿万中国人民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以辛勤劳动、创造劳动来实现的。

3.实践塑造: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还存在很多如劳动教育内容窄化、劳动教育价值虚化、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等社会现象,可见,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成效亟待改善。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不谋而合,高校劳动教育从概念上来说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情感培养、劳动技能培训,从而让其自身在劳动实践中完成自我改造、自我实现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双创”活动在高校孵化落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创造性意识和能力,要求高校突破传统单向知识灌输的模式,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趋势,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能力,以强大的内驱力来引领创新实践活动,完全彰显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核,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双创”作为劳动教育的隐性场所,融入劳动教育能突破学校固定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与广泛的市场相结合,综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深化。在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劳动形态复杂多变,市场对智慧型、创造型人才的紧缺为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回应和要求。二者的融合最大程度的消解将劳动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的历史偏见,以劳动发展新形态的视角重新审视劳动教育,挖掘新时代劳动的脑力化和创造性本质。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互促共进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互促共进,既是“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理念在高校的落实,又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深化和场域拓宽。

1.由形式过渡到实质:明确教育目标进阶一体化。随着生产力进步造就教育两极分化,统治阶级的教育逐步脱离具体的生产劳动,而劳动者的教育则仍依附于劳动生产。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劳动的关系,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意味着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同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以脑力劳动为核心的劳动形态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解对“双创”活动目标狭隘化、功利化的偏见,遵循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内核融入到劳动核心价值观中,逐步明确教育目标,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一体化、进阶式,以提高大学生劳动职业素养,增强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2.由片面化趋向整合:实现课程体系的呼应嵌入。随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渐从形式走向实质,势必会引起劳动教育内容的变化。教育部1957年下发了《关于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的通知》,1982年又颁布了《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3]可见,当时的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和目标上都侧重于培养人的简单动手劳动能力,增强对基本劳动常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劳动。尽管后来劳动教育相关课程逐渐被纳入系统教育体系中,但生产性、技术性的教学知识仍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科技日新月异带来的是劳动形态的改变,同时对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扩容提出更高要求。劳动教育进入高校后逐渐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新一轮国际竞争带来的是人才较量,单一型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需求。因此,应挖掘“双创”活动中的劳动价值,紧密结合劳动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广谱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5]将“双创”嵌入高校劳动教育中,使劳动教育摆脱简单机械的手工劳作而走向一种创新智慧型的高质量劳动。

3.散点式到系统化:突出劳动教育实践形式的丰富性。与一般通识教育不同,劳动教育以第二课堂实践锻炼为核心内容,明确的实践特征要求其形式不能是简单的浅尝辄止的劳动体验,而是在系统劳动实践锻炼中普及劳动知识、丰富劳动体验、锤炼劳动意志。新时期,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实践难以满足和承载劳动教育的功能,散点式、碎片化的形式主义活动,忽视其背后的科学劳动原理及思想行为的引导,最终只能在“有劳无育”的范畴内打转。科学设计、系统组织劳动教育实践,融合劳动教育理论、经验、技术、精神于一体,从而让大学生形成突破性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的劳动智慧,让其“从做中学”身临其境的感受“贯通式”实践体验训练。另外,劳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个人劳动训练的是自己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集体劳动则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因此充分整合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知识有机结合,构建起系统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劳动形态的改变成为常态化,构建开放性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一方面要求高校要根据新思潮不断更新劳动教育基本内容,扩展劳动教育实践途径;另一方面要紧随劳动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创新劳动教育的课内课外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信息化、时代化、智能化。

4.由单一型走向复合型: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由于劳动教育与各专业的融合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培养综合发展复合型人才的使命和任务,不仅需要掌握充足劳动专业化知识和技术素养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同时又对兼具劳动教育理念精神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另外,高校劳动教育最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一同深入一线进行劳动生产和管理,健全专职教师培养体系,将教师的劳动精神理念、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纳入到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中;积极拓宽“双师型”师资渠道,打造一支既掌握劳动发展规律又兼具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挖掘“社会型”兼职教师的劳动教育价值,发挥各行各业的精英模范引领作用,让师资队伍建设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5]

猜你喜欢
双创劳动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热爱劳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