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楠
(吉林警察学院 交通系,吉林 长春 1301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同时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新论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育人传统,不断探索新的立德树人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宏伟事业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期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首位。
新时期,国家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教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人才培养首先是做人的培养。为学重要,为人更重要,好的品质决定人生的高度。高素质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好的品质,如感恩、谦虚、严谨、诚信、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具有团队精神等。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专业强国梦乃至“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入学的第一课,又是永不间断的必修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高校要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以有效的德育、高尚的师德引领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理想、本领和担当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新时期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教育,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每一名任课教师也要在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用自己的思想观念、语言行为影响和感染学生;学校所有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都要把本职工作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全面育人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面对德育的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要不断加强德育力度,革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水平,以提高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优良德行为旨要,承担起培养新青年的使命和责任,使学生在掌握坚实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强大的社会、工作适应能力,实现“成人”与“成才”的统一。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成效显著,犹如春风化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今社会不再把学历、文凭、文化知识作为对人才的单一要求,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越来越被重视。因此,高校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专业知识传授,还应在价值观、道德品格、个人修养等方面加强引导,在传统的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教育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就业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平台,使之成为内心坚定、有崇高追求的复合型人才。
如果德育缺失,培养出的学生就会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良好的道德修养,缺乏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职业素养低下,爱岗敬业意识不强。这样的学生很难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被接纳,即使是暂时就业,也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有把立德树人育人模式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把就业作为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载体、切入点,让学生感到德育是真实、具体的,才能激发其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对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专业知识讲授而轻视德育培养。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往往不断增加专业课、实训课和实习课课时,压缩人文素养课程,导致“德育为先”的口号流于形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复杂、连贯的过程,需要学校、专业教师、实习单位、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因而高校德育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目前各高校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往往是笼统的,局限于考察活动开展了多少、外界影响怎样、设备是否完善、所获奖项多少等。虽然德育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所体现,但是目前高校很少有专职领导去督导德育的贯彻程度及实施效果。可见,目前各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效果以及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和测评方法。目前对学生的德育考核更多的是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否撰写入党申请书,给各科老师留下的印象如何,甚至是学习成绩如何。这与科学、全面、系统的德育评价体系相去甚远,学生对这样的评价体系非常反感。
1.3.1 树舌灵芝多糖的提取。取清洗过后的树舌灵芝子实体放至烘箱,50 ℃烘干至恒重,粉碎过40目筛,制得树舌灵芝干粉。精密称取树舌干粉3.0 g,用80%乙醇浸泡24 h,乙醇用量刚好没过料面即可,抽滤,80%乙醇洗脱滤渣至滤液澄清,自然晾干。按试验方案所需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提取,抽滤,离心,浓缩至固定体积,所得溶液即为树舌灵芝粗多糖提取液。
新时期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困境,在于主观上难以舍弃精英教育情结,忽视职业性办学方向。[1]高校常常为了德育而德育,或者没有很好地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就业结合在一起,致使德育流于表面,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德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该使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行业的竞争核心、职业技能等有清醒的认知,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科学与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特殊使命。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进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广大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责任,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和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希望大家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不仅要做学习传播知识的表率与楷模,还要做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表率与楷模,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为了更好地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各高校应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提高全体教师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爱国主义和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使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道德品德和学识修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典范和目标。
课程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新时期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就必须认真探索教育规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优择立德树人德育内容。教师要自觉地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并不断积累、总结立德树人教育经验。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注重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的塑造,同时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之具备更加实际、富有弹性和鲜明时代性的择业意识;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与适应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及与学生日常的交往,把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其次,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既要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知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与适应能力等;既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又要考核实习期间的表现,实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再次,评价形式要多样化,既要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日常行为表现、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也要考察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
完善立德树人制度建设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要定期召开立德树人教育总结会议,并制定相关制度、条例。多年来,清华大学制定、通过了一系列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的制度和条例,如《清华大学本科生德育实施纲要》(1992)、《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3)、《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2003)。[2]立德树人制度和条例的建立,能够有效保障立德树人教育的最终效果。
其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精品课程评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着重考察教师队伍的总体教学水平、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带头人的学术造诣及道德风范。
再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个人评奖和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高校在进行各类先进个人评选和职称评聘时,应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确保评选出来的教师既是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也是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典范。
为更好地促进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展开,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教师典型的发现、培养工作,表彰热爱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加强宣传、引导。各高校每年评选、表彰立德树人先进个人,定期召开立德树人教育研讨会,有利于不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