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石
(鲁迅美术学院 基础部,辽宁 沈阳 110031)
辽宁地区的经济文化自明代以后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清代更是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东三省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特别是辽宁地区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故东北行政建制与关内的18省不同,除盛京为陪都外,在东北地区,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处,置八旗驻防官兵,作为清王朝统治下的特别地区,类似于今天所谓的特别行政区。”[1]从地域角度看,彼时在辽宁乃至东北进行绘画创作的艺人似乎不多,但寓居在外的辽宁籍画家不在少数,如以“指头画”闻名于世的高其佩、擅长陶瓷工艺的唐英和供奉内廷的唐岱、傅雯等。本文主要对清代宫廷与寓外辽宁籍画家进行考察,重点阐述其群体特征。
根据《八旗画录》《辽海名人大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等,辑辽宁籍画家一百余位。详见表1。
表1 清代辽宁籍画家概况
续表
续表
从表1可见,清代辽宁籍画家共一百余人。按籍贯来说,画家人数相对较多的地方有铁岭(18人)、沈阳(19人)、辽阳(17人)、锦州(包括北镇、义县,17人);按画家生活时代而言,分布较多的是康熙朝(26人)、乾隆朝(26人)、清末民初(16人)。
辽宁地区在明代开始渐趋统一,明朝在此先后设置有三万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治所在今铁岭辖内)、辽海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治所在今铁岭辖内)、铁岭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治所先设于沈阳南奉集堡,后迁至铁岭)、沈阳中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治所在今辽宁沈阳)、义州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治所在今辽宁锦州义县)、广宁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治所在今辽宁锦州北镇)等。“辽东”地区尤其辽南、辽北地区,是重要的流人迁入之地。这一群体为当时“辽东”即今辽宁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辽宁通史》对此有详细记载和论述。[1]48-90
从地域来看,清代辽宁籍画家分布在当时辽宁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清代建立全国统一政权的过程中,许多旗籍弟子跟随入关,其中以汉军八旗为多,这里面多有辽宁籍画家及其家族成员。这是清代辽宁籍画家多寓居外地的重要原因。
从时间来看,辽宁籍画家多集中在康乾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因而文艺也有了长足发展。清末民初,辽宁籍画家再次活跃,则与这一时期辽宁地区的清末新学及奉系兴办教育有关。
李放《八旗画录》所录的三百余位“旗籍”画家中,宗室有40余位,包括顺治、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不可否认,在对帝王的绘画进行评论时多有溢美之词,如评价顺治:“得宋元人三昧”[2]1;评价乾隆:“驾于宋元”[2]1;评价咸丰:“非唐宋诸家所能比拟”[2]21。这与李放的“遗民情绪”及家族背景不无关系。李放在清代虽为民人,未入旗籍,但其祖上在清代官至朝廷大员,家族受清廷恩惠甚多。清末民初李放在天津寓居期间,结“冰社”与诸家唱和,带有强烈的遗民情绪。实事求是地看,《八旗画录》中记载的皇室其他画家的确善画能诗、雅好文艺,兹择其重点人物进行介绍。
高塞,号敬一主人、敬一道人,皇太极之子,顺治之兄。其淡泊名利,久居沈阳,以诗画为乐,著有《恭寿堂集》。《八旗画录》称其“仿倪瓒,笔墨淡远,摆脱畦径,虽士大夫莫能逾也。”[2]2高塞喜结交文人,其与江南文人蒋珑和明朝遗民“剩和尚”函可的交往被后世誉为佳话。高塞为清初东北文艺发展的领军人物,其诗歌淡泊清新,尤其是写景诗,不事雕琢,读之令人羡往。
入关以后,清朝政局渐趋平稳,宗室中多能画善诗者。如允禧,李放在《绘境轩读画记》中认为其为“宗藩第一。”允禧的山水笔致超逸,得力倪瓒,水墨花卉亦好。除了上文提及的高塞外,还有很多人存有诗集,如允禧《花间堂诗钞》《紫琼岩诗钞》,岳端《玉池生稿》,文昭《紫幢轩全集》,永瑢《九思堂诗钞》,永瑆《诒晋斋集》,永恩《诚正堂稿》,如松《怡情书室诗钞》。此外,敦敏、敦诚、书諴、永忠等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所建树。可以说,宗室成员的绘画创作对清代诗画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数量来看,辽宁籍画家人数并不算多,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清代以来,辽宁地区的文艺具有输出关外的特点,尤其在绘画上有鲜明的体现。笔者搜集的清代一百余位辽宁籍画家大部分是寓外的。这一群体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其一,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家族传承性。较著名的家族有盖州卞氏与铁岭甘氏、高氏,《八旗画录》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卞氏先祖本武官出身,但从卞三畏、卞永誉开始,其家族完成由武向文的转变,且其家族出现了一位女性画家——卞淑媛。铁岭高其佩家族,指画名擅天下,其后人如高璥(子)、高秉(从孙,著有《指头画说》)、李世倬(甥)等,将指画艺术发扬光大。此后如西密杨阿等在指画发展方面继续助力,在清代乃至中国古代画坛上独树一帜。直至今日,辽宁铁岭地区的指画也是画坛的一朵奇葩。
其二,多数为官。如唐岱、唐英官至内务府总管,高其佩、朱伦瀚位至都统,蒋毓英曾任台湾首任知府。这些人并非画因官显,而是在绘画方面确有过人之处,从而在画论、画录及史书中留名。除了为官、为画,大部分人还能为文,如陈景元、迟煓、曹寅、杨书绩等都留下了文集。
寓外辽宁籍画家虽然很少有机会回到辽宁,但对家乡念念不忘。如沈阳籍的唐英作品钤印时多为“沈阳唐英”,铁岭籍的高其佩钤印时多为“铁岭高其佩”,沈阳籍的英廉在其诗集《梦堂诗稿》》中多次提到“家乡”“盛京”等字眼。此外,辽宁籍画家在作品中钤印“十三山”“辽东”等地名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与寓外辽宁籍画家相比,在居辽宁籍画家数量不是很多,较著名的有房毓琛、谈国桓、李西等。房毓琛与刘春烺、荣文达一起被誉为“辽东三才子”,有文集存世。李西祖籍山东,迁至金州,诗书画兼擅,其“四笔画驴”当时号称一绝,尤工汉隶。谈国桓十八时考中举人,擅长书画和写作,清末任奉天税捐总局局长。民国成立后历任东北要职,后来供职于张作霖幕府十余年,是张作霖的“文胆”和重要幕僚人物。这些画家的生平行状随着时间而湮没无闻,实属可惜。在居辽宁籍画家和许多流寓到辽的诸多名士,用自己的文艺创作为地域文化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流寓到辽的文士范文程、函可建立了清代东北第一座书院——银岗书院,陈梦雷修建了“云思草堂”,吸引大批流寓辽宁的文人墨客,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清代辽宁籍画家以寓外为主,是清代美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