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策略探析

2022-03-18 07:21:13黄雪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民办高校教师应

黄雪霞

(福州理工学院 福建福州 350506)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这是个值得尝试的课题。本文以福建省10所民办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结果为例,探讨民办高校发展及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策略提供依据。

一、调查概况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概况。此次调研发放学生问卷5540份,回收5480份,均有效。其中:参加调研的男生2320人,占42.34%;女生3160人,占57.66%。大一的学生720人,占13.14%;大二2390人,占43.61%;大三2380人,占43.43%;大四10人,占0.18%。文史类学生2620人,占47.81%;理工类学生2860人,占52.19%。本次调研共发放160份教师问卷,包括专任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双肩挑”人员,均全部回收并有效。

为弥补问卷调查的弊端,还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个人访谈,方式有面谈或电话访谈。同时,对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统计和总结,力图从总体上呈现福建省10所民办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现状认知的分析。

(1)大多数学生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首先,学习思政课的态度较被动。72.63%的学生承认,“厌烦这类课,但还是会尊重老师、会听课以应付考试”。62.77%的学生承认,“上课马虎听课,考前突击”。32.12%的学生承认,“不喜欢思政课,学不学都一样”。7.66%的学生认为,“逃课干别的事,考试能考多少就多少”。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其中72.26%的学生认为“上课太无聊”,52.19%的学生上课“为了应付考试”。其次,在思政课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意。仅有31.39%的学生表示“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中”,69.34%的学生表示“安安静静地坐着听课”,37.96%的学生表示“有兴趣的或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才听”,14.96%的学生表示“课堂上常处于发呆、开小差状态”。学生的种种表现常使任课教师处于“满堂灌”、“唱主角”的“尴尬”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上课的热情。

(2)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持有较高的期望值。77.01%的学生认为,他们喜欢的思政课教师应“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74.45%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对时事有独到的见解”;70.8%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语言风趣幽默”。他们希望任课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为他们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为他们答疑解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2.教师对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现状认知的分析。

(1)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福建10所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体,40岁及以下的为128人,占80%;均无博士学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为43人,占26.9%;教龄4-10年的为70人,占43.75%,教龄11年及以上的为56人,占35%。不难看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

(2)教师在教学方面发展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随着思政课被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类培训的机会增多、针对性增强,但需提前办理请假手续、事后补课、办理报销手续等,流程复杂,使得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相对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中教师学历提高和出国进修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学校层面所提供的平台也是有限的。虽然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必要的,但熟悉反思性教学策略的仅有22人。这就要求学校应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继而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在学术方面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科研产出受到较大的影响;再加上自身学术研究能力有限,很难获得较高级别的科研产出。调查显示,主持过省(部)级科研项目(含教改项目)及以上的教师仅有40人。43.75%的教师表示,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术氛围欠佳”。

(4)教师在个人方面发展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教师对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是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占比为43.75%;满意或较满意物质待遇的教师占比为50%。在“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这一状况,87.5%的教师认为主要原因是“物质待遇不高”,31.25%的教师认为是“工作条件差”,12.5%的教师认为是“社会地位不高”。若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未达到其心理期望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对职业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教师一学期教学工作量在200-250学时的人数比例为43.75%,且授课班级学生的平均数量基本上多于90人,工作量大,疲于备课、上课、批阅作业和试卷,长期以往可能导致职业倦怠。上课“有时觉得精力充沛,有时觉得厌烦”的教师人数比例为43.75%;“期初时觉得精力充沛,慢慢地不想上课”的教师人数比例为18.75%,有13人明确表示“没感觉,就那么回事”。三是教师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均能认识到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对个体专业化发展、职业生涯的提升均持着明确的态度,但没有相应的实践行为。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每天备课、上课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再加上处理家庭生活琐事等,能沉下心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时间很少。18.75%的教师认为“没有动力、惰性思想”;37.5%的教师“想发展,却不知道如何去做”。这就要求学校应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民办高校的生存压力较大。尽管国家对民办教育给予了诸多扶持政策和大力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的发展条件仍有诸多不足。民办高校所享受的财政支持较少,招生压力较大生存压力较大,教师待遇偏低,师资队伍流动异常,难以组建合理的教学梯队,难以开展必要的科研团队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科和课程建设。

(二)民办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其一,民办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数量没有达标,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较少,限制了他们自我提升的空间,减弱了他们在个人方面发展的步伐。其二,民办高校思政课的设置与公办高校相同,数量有限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量较大且较欠缺教学经验,教师自我提升的渠道与时间有限,缺乏必要的外部指导。其三,民办高校所必需的科研软硬件资源较为欠缺,教师学术方面的发展受限,思政课程建设经费无法最大程度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方面的发展。

(三)社会方面的认可程度不高。社会对民办高校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见,影响着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乃至可持续发展。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满意度受影响,同等条件下教师自然不愿意任教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招聘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策略

(一)顶层设计上,制订具体的融入方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社会间的联动互补机制。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不断优化教学团队,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思政课教师应为大学生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三是创立校内外实践活动互补机制,将实践活动有机地纳入整个思政课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向实践的外化。

(二)教学理念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思政课的价值导向。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传道、授业、解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力性和执行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一旦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就会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进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三)教学内容上,结合思政课各课程特点有侧重点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德法》课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用,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纲要》课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维度,教师应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内容的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原理》课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师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等内容的教育。《概论》课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和时代价值,教师应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形策》课每个专题的内容都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条主线,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感知世情国情民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责任感。另外,思政课实践环节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教师应通过思政课实践环节落实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进程,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和认知。

(四)教学模式上,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广、速度快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关注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使学生从内心里认同、亲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从内心里接受思政课。

(五)教学途径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校园、社团、网络“一体化”的教育平台和载体。首先,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覆盖面,开发“现场教学”。将现场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打破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活跃思政课的课堂氛围,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其次,通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理论教学的实践属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亲近。再次,加强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衔接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创设课桌文化、走廊文化等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在实践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效,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最后,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锻造凝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产品。增加微课、慕课、精品公开课等网络教学的正面影响,促使课堂教学与新媒体产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践的有机结合,打造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践行。

猜你喜欢
思政课民办高校教师应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