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与应用

2022-03-18 07:29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创作教师

李 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南 济源 459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微电影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微电影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以“将理论内化为品格、锻造为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或方法[2]。微电影的“微”是相对于普通电影而言的,它具有微成本、微周期、微时长等特点。微电影因为技术壁垒低、题材广泛、播放平台不限而备受年轻人喜欢。将微电影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思政课守正创新的要求,正在逐步成为众多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

一、微电影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意蕴

(一)突破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认知;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思政课教育的显性教育功能,而忽视了隐性思政的效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八个“统一”[3]。微电影实践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主导性和主体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微电影实践教学的主要流程是首先由教师进行主题设定,然后由学生进行脚本制作、组织拍摄、后期剪辑等工作。学生在制作微电影过程中要接受教师的指导,最后的成果由教师从理论高度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理论又动手制作了微电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始终把控微电影的主题方向,例如可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传统文化、红色故事、中国精神、生态文明等主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就会自觉主动去回顾、拓展所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微电影,有效实现主体性与主导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双统一。由于学生在制作微电影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主题方向,自主创作剧本,自主决定微电影的制作形式、角色选择,由课堂上的被动者转变为实践中的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施的主动性得到极大激发。通过微电影教学,课堂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由过去学习的指挥者、灌输者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由学习的客体成为学习主体,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意义重大[4]。

(二)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今天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00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而抽象思维弱化,大量的网络信息使他们不再乐于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而期望在互动与实践中学习成长。正如有学者说“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5]。微电影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内化为自己所思所想,同时还要将内心思想观念外化为微电影所表现的内涵,由课堂上的受教育者转变为微电影的讲述者,在微电影实践中认知自我、审视自我、提升自我,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则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离不开生活,思政课教育要增强育人效果,就要由具有说服力的教育资源、教学素材去呈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微电影的主题是指导教师基于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及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设定的,学生拍摄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甚至就是身边发生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专业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效果上明显优于其他视频教学资源。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青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赋予青年新责任,青年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是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关键。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向我国的青年学生传播和渗透[7];在国内,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不正当竞争、腐败现象、权钱交易、贫富差距等,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以及多元文化思潮极易误导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大学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8]。高校微电影实践教学中,微电影的主题和拍摄方向由思政课教师把控,能够有效避免微电影的政治错误、价值取向歪曲等问题的出现。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学生将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进行加工升华,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剧本和微电影。这既是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将思政课所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主动融入微电影中的过程,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五)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微电影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从微电影活动前期的策划、剧本的完成,到微电影拍摄和场面调度,再到后期的编辑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剧本的写作需要学生对微电影故事有完整的构思,包括人物、对话、环境、动作等详尽的描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策划能力。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人员、经费、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需要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有效沟通、共克难关,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背景音乐的插入、后期剪辑等工作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软件,倒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自学能力,全面提升素质。

二、微电影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施应用

(一)前期准备阶段

1.确定主题,组织动员

确定微电影主题是实施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关键。为保障微电影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前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并将主题在第二教学周发布。同时,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可以先播放往年优秀微电影,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告知学生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明确微电影评价的各项指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2.开展培训,成立团队

为保证微电影的质量,教师应对学生制作微电影进行简单培训,包括前期剧本的创作、剪辑软件的介绍、实践教学报告的书写等,并邀请往届优秀制作团队与同学们交流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分享感悟。微电影创作团队则可以两个宿舍(10至12人为宜)为单位进行分组,推选负责人,明确每位同学的分工,包括剧本创作、角色分配、电影拍摄、后勤保障、后期剪辑、文档资料记录、实践报告书写等。团队确定后,选定主题,上交给指导教师,同时与指导教师建立微信群或QQ群,方便微电影创作阶段的师生沟通。

(二)微电影创作阶段

1.创作剧本

剧本是微电影创作的根基,剧本的质量决定微电影的质量。在剧本的创作阶段,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剧本的创作进行指导。具体要做到:第一,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挖掘生活中生动鲜活的真实故事作为创作剧本的素材;第二,把控主题方向,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教师应强调微电影实践教学的主旨是“传播正能量”,避免迷失方向产生娱乐化等错误倾向。

2.微电影拍摄与后期剪辑

在微电影的拍摄与后期剪辑阶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微电影拍摄团队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演员要熟悉剧本,背好台词,同时各角色要先行排练;摄像要找好拍摄场景,指导学生走位;后勤保障则要准备好道具,做好服务工作。影片拍摄完毕后,团队则要发挥集体智慧,对拍摄成品提出修改剪辑意见,最终形成微电影成品交给指导教师。

(三)评价总结阶段

1.成果展示与评价

教师将学生提交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团队成员对创作过程及思想感悟与师生进行交流,汇报实践活动的收获。教师从微电影的创作主题、制作技术与审美艺术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给出最终实践教学成绩。教师可让学生投票选出最佳剧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主演奖、最佳配乐奖、最佳剪辑奖等,以褒奖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努力付出,使其通过活动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

2.实践教学总结

每学年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自己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本次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梳理,同时邀请学生代表对微电影拍摄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交流,提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教师汇总后并提出整改措施,形成下一年微电影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

3.成果推广

将学生提交的微电影作品形成微电影视频库,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心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平台对主流微电影产品和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推广、传播和评论[9]。对于优秀作品可以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各种微电影大赛,扩大影响力,教育更多的青年学生,实现育人目标。

三、微电影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一)微电影实践教学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实施深受学生的好评,同时对思政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设计、教学讲授等传统的教师基本功,还要掌握剧本写作、影像摄影、视频剪辑等多项信息化技术,才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在实际的微电影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教师能够较快掌握这些信息化技术,进而有效指导学生微电影作品的创作,微电影作品质量也相对较好;部分老教师基于年龄原因怠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学生的微电影作品指导有限甚至不去指导,对学生微电影作品的创作激情和作品质量形成消极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应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自觉学习和提升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同时学校也应定期开展相关的信息化培训,帮助思政课教师掌握常用的信息化教学软件,使教师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形态教学。

(二)微电影作品的思想性、政治性有待提升

实施微电影实践教学以来,我们已经指导学生制作数百部微电影,其中也产生了一些优秀作品。例如笔者与其他老师一起指导的优秀微电影作品《蝶变》,该作品以我校学生的真实经历为素材,讲述了新时代大学生为追逐自己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该作品在学院网站、学院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多家平台播放,同时获得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然而像《蝶变》这样的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俱佳的微电影作品并不多,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呈现出思想性政治性不足、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思想性政治性是创作微电影始终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10]。思想性是思政课的根本,政治性是思政课的灵魂,实践性是思政课的终极目标。微电影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部分,必须体现高度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没有思想性、政治性的作品如同没有灵魂的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将思政课所学理论观点用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阐释表达的能力,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实施微电影实践教学中,一定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思想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即教师对微电影作品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进行严格把关,“注重创作和挖掘宣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主旋律微电影”[11]。在剧本创作阶段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深度,在师生深度交流互动中探寻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在作品中放大呈现,达到提升学生思想认识的目的,同时杜绝作品娱乐化、形式化的现象,进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须不断改进

当前,笔者所在学校对微电影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方式是终结性考核,即教师对微电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进行评定,给出创作团队成员的实践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基于思政课教师人数的有限与学生人数较多的矛盾而选取的,但这样的考核方式的不足也显而易见:一是对微电影创作团队成员的考核成绩没有体现差别性,缺乏公平性。微电影创作是复杂的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剧本创作、角色扮演、道具制作、电影拍摄、后期剪辑等多项工作,在任务分配时不可能绝对公平,在实践中必然存在工作量差异的现象,这就需要对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量进行评定,在最终成绩中有所体现;二是终结性考核方式没有体现团队成员参与活动的表现,缺乏科学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强调,要“改进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12]。因此,要改进微电影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教师评定与生生互评的混合模式,即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60%,由教师考核;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40%,由学生互评。每个团队成员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详细汇报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作的工作和成效,团队成员根据实践报告对每个成员进行成绩评定,最终取平均分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分数。

猜你喜欢
思政创作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