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万红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党的十九大首次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系统概括了这一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八个明确”扩展为“十个明确”,明确这一理论回答的三个时代课题,着重从十三个方面集中阐释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1],进一步丰富了其理论内涵。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教育广大青少年,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任务。引导学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是提高“三进”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人类思想史表明,“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2]6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的理论结晶。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实践的连续性赋予其整体性理论品格。
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从国内情况看,新阶段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重大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最主要因素。这要求新时代国家治理要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还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内在感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的需要,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创造更好条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上需要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明确阐释,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明确阐释,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明确阐释。从国际情况看,全球治理体系中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突出问题,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斗争日趋激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激荡。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必须明确阐释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以消除那些秉持“国强必霸”陈旧逻辑者的焦虑。必须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方案,努力消除“四大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党为精准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提出全新思路,为有效应对全球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科学认识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改革发展难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重大战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健全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体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历史性地消灭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建设网络强国。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协商民主在更广泛领域、更多重层次、更完善制度条件下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生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坚决推进军队和国防改革,建设与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相适应的军队和国防新体制。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人民的法治主体地位,使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要求、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坚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法治素养。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紧紧抓住政治建设这个“牛鼻子”,坚决推进“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中央的权威。大力推进管党治党制度建设,为实现制度治党提供坚强保障。坚持从严治吏,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腐败,以壮士断腕的气势“打虎”,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拍蝇”,以彻底摧毁避罪天堂的意志“猎狐”,以永远在路上的信念整治“四风”,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孕育了伟大的理论。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提供了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整体方案,而且提出“四个伟大”的实践要求。第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党必须做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准备,坚决同一切影响和妨碍民族复兴的言行作斗争,在斗争中赢得胜利。第二,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就是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发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正风肃纪,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坚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坚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彻底消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全面提升党的整体素质,增强党领导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能力。第三,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就是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征程中创造民族复兴的伟业,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四个伟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整体设计,既彼此独立,又彼此关联、相互衔接与贯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完成新时代主要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其核心内容,“十三个方面”是对核心内容的深入阐释。把握这一思想的整体性关键是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的整体性。
“十个明确”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从具体内容说,一是明确了发展主题。这就是在新时代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明确”开宗明义,明确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二是明确了发展的总任务。这就是首先要完成实现国家现代化任务,继而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明确了发展的总依据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就是必须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在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过程中努力构建发展成果共享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四是明确了发展布局。这就是既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与有效协调。五是明确了发展动力。这就是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跃升。六是明确了发展战略步骤。这就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分两步走,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七是明确了发展条件。这就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推进军队和国防改革,筑牢确保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八是明确发展的政治保障。这就是坚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坚强领导核心。“十个明确”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
“十四个坚持”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从主要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指导思想层面,重点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政治核心作用。必须抓住政治建设这个关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实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主要内容方面,重点强调要全面协调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消除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必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方略和总抓手。必须坚持“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协同推进,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三是根本保障层面,重点强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提升保障国家总体安全能力。必须推动实现强军梦,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战略支撑和安全保障。必须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重点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1],进一步丰富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要求。“十四个坚持”立足新时代实际,从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根本保障三个方面系统回答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联结为一个理论整体。“十个明确”从理论层面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十四个坚持”则是从实践层面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行动方略。从总体上看,两者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基本方略相衔接的鲜明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它们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们有共同的奋斗主题,这就是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实践方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有共同的实践基础,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伟大历程;它们有共同的历史使命,这就是要为中华民族“强起来”作出总体设计,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们有共同的政治根基,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践行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总之,“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从理论形态上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完善,从实践形态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开拓与创新。
理论的彻底性来自创立者立场的坚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4]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立场之上。“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5]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秉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4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同样是基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判断。以人民为中心是全党的行动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将其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于“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贯穿于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重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党的初心使命,“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评价标准,评价党的各项实际成效,要坚持让人民“阅卷”。人民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是否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都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2]137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根本政治立场的再宣誓。
任何一种理论都包含有其特定的基本观点。观点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看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6]7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从具体问题出发,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正确认识。首先坚持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本前提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明确提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强调要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调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相互作用的观点。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工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与时代特点相适应、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后是坚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这就是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找准关键问题,明确提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关键一招。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决消除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确保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更好适应经济基础,在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中推动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都包含有既定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把握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要站稳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还要有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这就是坚持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调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必须在重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还要重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精心谋划全面深化改革,作好顶层设计,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固本培元与开拓创新的统一,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与管住大多数的统一,形成整体态势。其次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这就是在了解实际情况、搞清楚“实事”的基础上“求是”,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战略判断,据此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正是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我们党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仍然突出强调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其作为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现实基点。最后是科学思维能力。这就是始终坚持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善于运用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立足国内、放眼世界,观大势、布大局、谋大事;善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善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坚决守住纪律、法律和道德底线,守住安全风险底线,保持战略定力,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代中国伟大而独特社会变革中孕育出来的理论成果。整体性是这一思想的内在属性,它既体现在党的初心使命上,也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实践上;既体现在各个具体理论核心要素的内在联系上,也体现在各个具体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既体现在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上,也体现在其思维方法上。把握整体性特质是学习掌握这一理论的关键。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实效性,必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运用整体性思维,逐渐形成整体性认知。只有真正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真正汲取其理论精华,才能“学懂弄通做实”,内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