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然
(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0)
教育事关国之大计,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鸡娃”“虎妈”“内卷”等一些网络热词频现,均体现了社会大环境所带来的教育困惑和焦虑。而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对孩子的积极成长更是意义重大。对此国家高度重视,于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一经颁布便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现距离政策出台已有一段时间,各地落实情况如何?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该怎样进行措施细化完善?本文拟在对部分学校调研基础上对“双减”政策进行初步解读。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为规范教育管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数次颁布“减负令”,引导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方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很突出。
一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突出。集中表现为校外培训机构在招生宣传时,常常利用孩子父母望子成龙,想通过“加餐”让孩子成绩出类拔萃等思想进行“饥饿”营销,使家长产生焦虑心理;社会上“唯分数论”观念通行,人们普遍关注孩子能否考上重点学校、名牌大学,甚至大型企业招聘时也会设立985/211院校门槛。这种社会风气导致当前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现象突出,偏离了教育公平公正、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初衷。
二是校外培训无序发展,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近年来,各种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数量愈来愈庞大,几乎在公办教育系统之外另成体系。这些培训机构无视科学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健康,以超标学、超前学、超时学等方式拔苗助长,以压力换成绩,人为拉开学生间的差距;在人才招聘上,高薪抢挖体制内优秀教师,降低了教师在校内正常授课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突出,对学校原本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很大干扰。
三是培训市场资本化运作,牟取暴利乱象频出。集中表现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向学生和家长收取培训费时常常通过全年学费一次收、交费期限越长越优惠等手段提前收钱,变相提高收费标准,获得高额利润;另外在经营中违法违规,资本过度涌入,无证办学、争相上市、退费难、卷钱跑路等侵害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的现象屡禁不绝。
为杜绝以上种种顽疾,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双减”政策应运而生,意义重大。
首先,“双减”政策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1]。只有遵循教书育人的科学规律,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其综合全面发展。而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对校内繁重课业负担喊停,对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乱象进行整治,引导人们改变对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追求,将应有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其进行兴趣学习和特长发挥,促进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
其次,“双减”政策有利于落实国家大计,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构建现代健康的教育体系呼吁更加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一方面,该政策的出台打破了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竞争条件不公平的现状: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高薪吸纳高素质教育从业人员,使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更加追捧,形成公立教育、民办培训作用本末倒置的状态。政策出台后,这种无序竞争将被有效扭转,进一步回归良性和公平。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出台将严厉打击与国家教育方针相悖的民办教育思路:多年来不少培训机构自创课本或引进国外教材,甚至形成了独立于公立教育体系之外的教材体系,严重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政府重拳出击,正本清源,势必会引导全社会教育理念转变,促进教育环境公平,利国利民。
最后,“双减”政策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储备,减缓社会老龄化趋势。目前在一、二线城市,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养育的高成本让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生或者晚生孩子,更不用提二胎三胎。这对国家的生育政策造成很大消极影响,长期而言对国家经济的良性运转有弊无益。而“双减”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能够有效引导未来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型”和“学术型”分流,优化人才配置,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家庭的教育支出,减轻养育负担,助力国家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缓解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日趋缺乏的趋势。
通俗而言,“双减”政策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即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一方面减轻作业负担,另一方面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其总体目标任务主要包括校内、校外两个维度。
要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2]。
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过重负担。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作业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性记忆与练习。适量科学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练习、温故知新;也可以辅助教师检验授课成效、改进教学方法。“双减”政策旨在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控制作业总量、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措施将作业设计纳入义务阶段教学研究体系,杜绝死记硬背,鼓励布置分层灵活、个性差异的作业练习,逐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教育回归学校。
二是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政策旨在改变长期以来小学生“三点半”放学,家长不暇顾及的现象。要求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通过提供菜单式可选项目,保证时间、提高质量、拓宽渠道、做优线上等措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寓教于乐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只有在学校将所学知识学懂弄通,才无需去课外培训机构“加餐”。因此要想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负担,还在于大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政策旨在通过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深化高中招生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提升全社会各校办学水平,从而推动学校和教师真正树立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养成愿学爱学的良好习惯。
四是优化配套支撑保障环境。只有各个公立学校的配套设施跟得上,各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双减”目标。政策旨在通过统筹编制核定,完善经费发放,保障教师的从业意愿;通过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完善家、校、社各方协同机制,共同推进育人建设。力争从制度、人员、经费等层面多管齐下,切实保障“双减”政策做实做细、落地见效。
要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使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使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
一是严格教培机构审批。政策要求对各地不再新增审批面向中小学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现有机构严格登记监督,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融资,不得进行资本化运作。对非学科类教培机构在按不同类别制定标准基础上从严审批,力求从源头上制止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增长的态势。
二是严格课程培训规范。政策要求严禁学校进行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语数外等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2],从制度上严格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行为。
三是严格常态化运营监管。政策对线上培训,线下课时、课程间隔、培训结束时间均设定了明确标准,力求保护学生视力;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会给学生造成惰化影响的、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明令禁止,对聘请外籍教师进行了明确规范,力求使教育生态回归正常。
以上校内校外“双减”的政策系列规范可谓“精、准、狠”,不仅措施全面具体,而且国务院要求各地政府严格监督落实,提出了“双减”半月通报制度,全方位整治校外培训乱象,力争实现一年内各类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
“双减”政策颁布后,各地陆续出台了“双减”政策实施细则并积极付诸实施。以深圳市和太原市一些学校的落实措施为例: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通过需求调研—课程开发—评估审核等程序,动态建设课后延时“优才课程”;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开发了养德课程、启智课程、健康生活课程等各类校本课程和社团供学生选择,真正实现了课后延时服务有形式、有内容、有效果;龙岗区万科城学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依托“云·创”特色课程体系,设立了科技小发明、无人机操作、彩陶手工、篮球、击剑等形式多样的社团形态课程,为学生开启一扇扇快乐学习之门;深圳大学城丽湖实验学校小学部在期末结合一、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不同学科知识点融入轻松、愉悦的游戏式、游园式的综合评价活动中,增强了趣味性,锻炼了想象力、表达力。太原市小店七中积极探索作业分层布置方式,将作业分为基础巩固类和创新拓展类,根据学生能力不同、需求不同差别化提供分类适合的方案,控“量”提“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辐院附属学校尝试开展扩展课程模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诗歌、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让学生借助艺术行为领略“人间四时”;古交第三小学积极尝试“学导练”+“学乐云”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认知世界,在充实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得到了锻炼,收获了知识。
通过以上措施实施,结合各地取得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双减”政策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取得积极的成效。
各地各校普遍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中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度显著增强,学习效率有效提升,家长们也纷纷反映,基本没有了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父母和孩子的负担都较以往有所减轻。
各地各校普遍推行了课后延时服务,一般有文体类、科学类、社团类等种类丰富的活动,基本满足了不同好奇心的孩子各类个性化需求,为学生发挥特长、追逐梦想、促进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也大幅提高。
各地各校更加重视完善教学管理规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积极建立帮扶机制。教师在课堂因材施教、应教尽教,对在学习内容上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开展辅导答疑,引导其应学尽学。各学校同时注重做好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基本做到了“减负提质”。
一段时间来,通过各地教育机构严格治理,校外有偿补课被严格限制,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锐减,体制内教师在校外开办辅导班现象基本消失。据教育部2021年12月21日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2021年12月,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3]。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理念正逐步发生积极转变,许多家长开始改变过去“唯分数论”的思想,减少盲目报班行为,转而增加对孩子的陪伴时间,注重带孩子一起去运动、去郊游,参加各种文化展、科技展,进行志愿者服务等等,健康、智慧的教育理念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认同,发展素质教育日趋深入人心。
“双减”政策的落地见效,为我国教育真正回归素质教育开了个好头,政策推行一段时间来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政策具体执行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和管理跟不上,学生存在散漫现象。部分学校受条件所限,在如何调整教学模式,完善课后延时服务管理上仍存在一定难度,空余课后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部分学生还存在懒散“放羊”现象,降低了“双减”政策出台的效力。二是部分家长仍存在担心、焦虑情绪。一些家长觉得“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不能补课,公平倒是公平了,但高考制度没有改变,升学压力仍在,不让课外多投入,孩子成绩没有竞争力,被别人甩开差距怎么办?三是部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增加。教师的日常工作原本就繁重琐碎,“双减”政策出台后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布置作业,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同时还增加了课后延时服务,有些学校还将承担课后延时服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优推模甚至职称评聘结合起来,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负担,使其身心俱疲。四是一些地方培训机构仍存在隐性违规操作现象。部分校外学科类课程培训机构铤而走险,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措施,通过主动联系家长、变换培训地点、更改课程名称等手段隐匿变异行为,仍在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课程培训。
“双减”政策落实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执行中暂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对症下药,才能早日解决困症,真正实现政策落地见效。
一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指导监督作用。教育是立国之本,必须立足全局、放眼长远看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评价引导作用。“双减”出台后,为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国家及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系列配套措施: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对小学、初中不同阶段的测试形式、时间、次数做出明确要求;印发了《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明确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提出严禁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严禁高三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等规定[4];还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教师职业定位和政治使命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落实好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提出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列为政府必保支出[5]。相信通过以上多措并举,各级政府严格监督落实,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态势将会进一步遏制;部分教师“身心俱疲”的现象将逐步得到缓解;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也将日趋减轻。
二是学校要担当起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责,一些学生在校内懒散“放羊”,又在校外“加餐”补课,与部分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跟不上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应努力提高为党育人的政治站位,切实履行为国育才的社会责任,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作业管理,做到应教尽教,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校内学得足、学得好。各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利用音体美劳滋养学生心灵,引导其感受成长快乐,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与此同时,学校还应主动研究保障教师正当权益的方法,通过增加补助、弹性上下班等人性化措施缓解教师延时服务的“顾虑”,解决好“学生减负”和“教师增负”的冲突,为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家庭要树立榜样表率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的一言一行均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引导他们塑造正确的三观、正直的人格、自立的能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不能唯分数论,否则焦虑、担心的情绪也会传导给孩子,徒增其心理负担。家长要把好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关,积极找寻适合的方法,寓教于乐,帮助孩子探索认知世界的最佳途径;要以身作则,乐观向上,为孩子成长树立好榜样;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更好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四是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学生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反之,功利短视的教育,不正当竞争的压力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正平等的教育环境、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全社会关心支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匠心发展,终身教育持久广泛发展,进而构建起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相当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带动我国教育事业向更优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