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

2022-07-01 13:21李建文武金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思政职业

■郝 转,李建文,武金萍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1]。为了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开始实施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及其培养建议,课题组分别以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学生、行业技术领军企业、用人单位为调研对象,组织开展了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调查(见表1和附表1)。

附表1 关于企业的调研

表1 关于学生的调研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1)部分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所学的专业及相关职业的认识较模糊,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身发展缺乏长远的定位;(2)协作意识较弱,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缺少爱岗敬业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3)对未来就业目标的定位有合理预期,但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当学习、工作中出现负面事件时,很长时间情绪处于低谷,需要朋友、同事的帮助;(4)知晓基本的职业礼仪,但难以克服工作惰性,对于困难或没有兴趣的任务,表现尤为明显。

究其原因如下所述。(1)主观原因。部分教书育人的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意识,重理论概念,轻实战演练。另外,作为学习者,部分学生缺乏自信,缺少主动学习习惯,认为进高职院校就是要学习一门手艺作为将来的谋生手段,对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不够认同,甚至认为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浪费时间,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目标偏差,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轻视职业素质养成,忽略深层次职业素质的提升。(2)社会环境。目前,职业素质教育缺少专门的教材、教师、评价标准和教学模式,标准化、规范化尚未形成,将职业素质融入到职教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三位一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牢牢守住课程建设“主战场”、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承担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这一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了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规范化发展、常态化管理,大幅提升了新时代劳动大军的职业素质,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结合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基础元素进行课程思政内容开发,找准切入点,融入劳动、心理健康、中华传统文化等,进行价值引领。依托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典型思政元素与专业素养元素,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架构,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科学评价思政教学效果[2],引导学生爱国爱家,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提高学生获得感,进而推动课程思政落地开花,打造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有效融合的“金课”。

(一)思政元素挖掘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色,结合服务区域的历史文化,围绕育人目标,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3],科学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专业性与思想性。

1.典型思政元素的提取

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三个层次(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有机融合,通过学校培育和自我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追求国家强盛,维护社会稳定;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守正创新、向上向善等。

2.专业素养元素的挖掘

专业素养元素通常可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课程特色等方面入手挖掘。以水利专业为例,可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水利职业道德,培养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并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当水利工作中涉及为国防、军事服务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等涉密事项时对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工程涉及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事关民生福祉与国家经济发展,工期长则十年、短则两三年,规模宏大,工作环境艰苦,需要每位建设者奉献青春、紧密协作、攻克技术难题。因此,水利类专业应充分挖掘职业认同、爱岗敬业、担当使命、小我融入大我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到课程思政体系中,贯穿到教育教学主渠道。例如“水工建筑物”课程,其职业岗位面向有工程的施工员、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员、水库管理人员等,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诚信制图的职业操守等。

3.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分析思政设计

“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设计如附表2所示。

附表2 “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设计

(二)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

1.融入教学设计

根据学科知识特点、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思政元素架构体系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对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和再构,对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融入方法等进行研究打磨,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具有专业性、科学性、思想性。例如,在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中融入爱岗敬业、为民务实的奉献精神,勇于开拓、求实创新的实干精神,科学严谨的水利工匠精神;在介绍防洪治水案例时,弘扬改堵为疏、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科学治水的职业精神;在了解南水北调和三峡水利枢纽等当代宏大水利工程时融入文化自信、水利行业劳动模范等。

2.融入课堂教学

选择科学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载体,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可借助于视频、动画等信息化资源,采用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手段,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创设情境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领其价值判断。例如,“水工建筑物”课程,采用曲亭水库工程案例进行“土石坝构造及填筑标准”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科学措施,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激发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社会责任担当。在“面板堆石坝”学习环节,建设者们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水布垭面板堆石坝被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面板坝里程碑工程奖”,成为领先世界的标志性工程,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水利人的职业认同。在“堆石体分区”学习环节,介绍工程实践中常用到的挤压边墙技术,引导学生领悟“理论实践互相促进”,鼓励学生要多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面板虽然很薄,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防渗作用,担负着整座坝体安全的重要使命”时,激励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在知识、技术等方面与时俱进,还应肩负时代使命、勇于担当,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

3.融入实践教学

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营造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实践场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实习内容、实习任务和实习环节进行精心组织,例如“水工建筑物”课程在水库认知实习环节,通过描摹山西水系分布图、绘制两纵十横“大水网”架构图以及制作节水护水宣传手册、水文化展板、水文化长廊等,既锻炼了学生的水利专业技能,又提供了实践创新机会,还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4.融入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课程思政融入课后拓展环节,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价值分析能力,提升其职业认同感。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领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职业发展开拓空间。例如“水工建筑物”课程在拱坝学习的课后拓展环节,组织学生观看微电影《白鹤滩》,让学生感受超级工程背后的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亦可以做出伟大的工程,“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从而树立职业自信。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设计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目标实现的必要环节。将课程标准、课程思政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文件三者融合后,建构新的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团队讨论研究,确定每个项目任务的教学设计,进而确定每一单元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是基于本节课专业知识点而定。依托课程、基于“学情”,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专业知识做主角,闪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有温度”“有专业性”“有思想性”的学习氛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三位一体。例如,“水工建筑物”课程,在“面板堆石坝构造”这节课中,鉴于学情分析,学生更乐意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等渠道获取知识,结合本次课的知识目标为“内部构造”,因此,可借助于视频、动画、图片等信息化资源,展示堆石坝的构造。通过水布垭水利枢纽、柏叶口水库、泽城西安水电站等面板堆石坝的工程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而且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职业认同感、培养了自主学习习惯、激励学生勇于担当。对于水利专业的学生,“树立职业自豪感、热爱水利事业”对其今后的职业认同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激励学生勇担时代重任,为其职业发展开拓了更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专业课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富有仁爱之心,率先垂范,做学生的引路人。在与学生的交流相处过程中,通过人格魅力、职业品质赢得学生的尊重,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以优秀的职业品质引领学生职业成长。

(四)课程思政评价方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

1.学生获得感及发展持续性的评价

课程思政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最直接的感受者、获益者也是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是否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学有所获”的获得感及未来发展的持续性。获得感可以通过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专业知识”的内容,以阶段性考试、学习展示、汇报等形式进行评价。发展持续性主要从学生价值观的长远发展进行评价,除了关注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学习、专业实践、业余活动中有无行为不当,价值观是否正确,还要跟踪考察其毕业以后,是否能坚持正确价值观、工作的持续动能是否充足等。

2.课堂教学随堂跟踪评价

可组织教学质量督导人员重点考察教师上课是否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师是否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发展需求、学习问题,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是否自然、不刻意,在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时是否具有德育意识,教学案例是否恰当、是否具有德育元素,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创新性。可定期将跟踪评价意见反馈给教师,以使其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如此,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实现课程思政常态化,不断改进、优化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

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的唤醒与培育。以课程的育人目标为统领,深挖课程中的典型、专业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环节寻找突破,创新教学模式,既将专业知识、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又显著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协同校内学习、校外实践多方资源,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达到知识目标、育人目标同向同行,引领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其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水工建筑物思政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管理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