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维,李向勇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2)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一句“大就要有大的样子”,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的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既是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等内在气质的外在展现,也是外界民众对党的业绩和作风表现形成的综合认知和主观评价[2]。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的形象建构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视为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重要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既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又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党的形象建构体现出不同于西方政党的独特价值取向。
马克思指出,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3]。这一通过积极活动取得外界物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价值意识一经形成,就构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创造活动。也就是说,在人类活动中,主体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即带有一定方向性的。而影响活动方向的根本因素在于活动主体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所谓价值取向,实质上就是活动主体基于自身价值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在价值取向的作用下,不同主体表现出不一样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进行着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
作为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主体,政党实质上就是由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人们为实现一定阶级诉求和利益表达而结合在一起的政治组织。这意味着,任何政党的产生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前提,价值观为政党的一切社会活动确立了基本方向。而政党所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本质上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形象塑造活动。政党通过积极的形象建构来获取民众支持、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追求价值的过程,并具有明确的价值倾向性。因此,价值取向决定着政党形象建构的目标、内容和水平。那么何为政党形象?从主体性角度看,政党形象是政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等内在气质的外在展现。而这种内在气质源于一定价值立场之上的政党自身的价值体系。因而,政党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就是政党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在对形象建构的目标、内容、水平等作出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它反映出政党对形象建构的总体趋向。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政党形象,都在进行着良好形象的建构活动。但是,不同政党基于自身的本质属性和价值体系,在形象建构中遵循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展现出不一样的政党形象。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美好形象建设,致力于将党建设成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被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且取得了形象建构的显著效果。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活动遵循着何种价值取向呢?
在整个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系中,真善美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它是人类一切活动所追求和创造的最高理想价值,体现了人类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生活实践中达到主客体统一的高度和谐境界。“形象塑造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本质上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4]与人对美好形象的追求一样,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也表达了政党对形象塑造这一价值创造活动所要实现目标的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当我们把政党放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一个政党如果想长期存在,就必然依循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和进步标尺,必然将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政党形象的应然样态和最高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形象建构中始终注重主客体的统一,既立足实际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又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展现出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取向。
真善美作为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是主客体相统一的三种状态,分别表达了三种理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而言,真善美代表了党对美好形象追求的三重价值维度。
作为哲学范畴,真即真实,同假相对,指的是主体对于客体及其规律真实的、正确的反映。真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形象追求真,就是指形象建构的合规律性。合规律性作为形象建构的最高指向,是政党形象的生命。所谓求真,也就是毛泽东所指明的“实事求是”,即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5]801。对于党的形象建构而言,求真之取向就是指根据客观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确立形象建构的目标与内容。
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6]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党在形象建构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和优化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政党形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形象建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赢得民众的认可并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塑造了一个领导革命的政党形象。同时,在革命的不同阶段,党的革命形象也随着形势发展而各有侧重。土地革命时期,党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张“党要用一切力量去加紧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7],并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塑造了一个争取群众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党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口号,主张“抗日救国的总参谋部的职务,共产党是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8],通过开辟敌后根据地、领导敌后游击战,树立起领导军民进行抗日斗争的光辉形象。1939年,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和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9]602,由此明确了党的形象建构的根本目标。在解放战争即将走向最后胜利的时刻,面对反动派的“和平”阴谋,党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个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内状况和无休止的外部封锁,中国共产党在全新的执政环境中通过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营造社会新风、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打赢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努力,展现出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独立自主、敢于斗争的形象。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党的形象建构也围绕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展开。这一时期,塑造一个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是党的形象建构的根本内容。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党的领导集体“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10]315-316。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旗帜就是形象”,指出党的“两个先锋队”的形象与性质,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捍卫了中国共产党坚定改革开放的形象。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提出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向世人展现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良好形象”[1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在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的形象建构融入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不断丰富党的形象内涵,进一步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改革创新、自我革命、世界大党的良好形象。中国共产党在形象建构的百年历程中,始终以实事求是作为价值取向,不断依据时代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确立、优化党的形象建构的目标,丰富、发展党的形象建构的内涵。同时,尽管党的形象建构的目标与内涵在百年求真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但党却始终保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本真,始终将初心与使命贯穿于党的形象建构的每个阶段。
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善指的是“主客体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关系或和谐状态”[12]。善集中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和实质,即合乎人的利益或需要,是对人的实践活动所担负使命的高度概括。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形象塑造中追求善,指的是形象塑造活动的合目的性。党的形象建构中善的价值取向,就是指党作为形象建构的主体对于作为形象观察者和评价者的外界民众之利益的尊重与满足。中国共产党塑造形象不是为了自我欣赏,而是要赢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13]。对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而言,立党为公的价值理念集中反映了党的形象建构中善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4]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在形象建构的工作中,主张“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6],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党形象建构的重要依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谋求无产阶级专政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1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把人民群众视为“真正的英雄”,充分相信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并通过人民战争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形象。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强调:“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共产党必须……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9]524一年后,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党,也已经是一个群众性的党。”[9]603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使党初步经受住了和平年代的执政考验,进一步构建起立党为公的形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坚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动摇,巩固发展了立党为公的形象。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为了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论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党的基本立场。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优化了立党为公的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继续坚守立党为公的价值理念,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4,把党的形象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反复强调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6]366,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立党为公价值取向的至高推崇。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在立党为公的价值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模范典型。张思德、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张富清、张桂梅等,作为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他们更加鲜活地展现出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正是秉持着立党为公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有效应对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疫情、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各种重大困难与风险挑战,做到始终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使党的形象经受住一次又一次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美是这样一种境界: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它是客体的某些方面达到了和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17]。美并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它同真和善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和整体性。真和善都蕴含了美的基因,而美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价值境界,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形象建构作为主体对形象的自觉追求,其核心指向正是美。当政党的形象直观地显示出党的才能、力量与智慧,满足了党对自身的肯定,并且实现了外界民众对于党的认同,它的形象就是美的。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形象之美集中地反映在党的作风上。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始终把作风优良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将其视为党的美好形象的重要价值取向,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形象工程,将党的优良作风视为党的形象的集中展示。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形成了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为核心,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独立自主、敢于斗争等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延伸的作风建设的内容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使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体系呈现出一幅美的形象图谱,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从它产生时起,“就具有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各种优良作风,因而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坚决反对本本主义,紧紧依靠贫苦大众,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作风优良的党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在学风、党风、文风上存在的作风不正问题,开展了历时三年多的全党整风运动。党的很完整的作风“经过延安整风已经建立起来”[19]。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出于对革命胜利后“巩固这个胜利”的历史性思考,指出“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20],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告诫全党必须把作风优良作为党的形象建构中不变的价值取向一以贯之于新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点突出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认识到如果党的形象、作风不好,“就会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做不好,就会丧失群众的爱戴,甚至会使群众离开我们,使已经获得的伟大胜利不能巩固,甚至遭受失败”[2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出发,着力树立党的良好作风,强调“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22]。邓小平把党的作风与形象视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强调“抓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10]16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江泽民反复强调党的作风问题对现代化建设、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以及其他各项工作具有重大影响。他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23]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面前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成功维护和发展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形象,使党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强调“必须做到作风过硬”[24],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狠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开展党内整风教育和实践活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开创了党的作风建设新局面,使党焕发出新风貌、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
任何政党的活动都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前提,价值观决定了政党要干什么。因此,不同政党基于自身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在党的形象建构中遵循代表本党立场的价值取向。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本性,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作为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其生成机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之规定。党的价值取向与党的价值观、党的本质是有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价值取向都受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是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而,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中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密不可分的。在无产阶级第一部“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论述了工人阶级作为“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代表了未来的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同时,工人阶级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这样的角色定位与先进本质使得工人阶级与“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包括农民阶级以及其他劳动阶级相比,能够摆脱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分散性和自私性,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具有以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素养和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因而成为“真正革命的阶级”[25]410-411。因此,作为代表了新生产力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谋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一切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都彰显出党的形象塑造中真善美的价值意蕴。
第二,为人民谋幸福使命之要求。承担特定的历史使命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本质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合法性依据[26]。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宣示了共产党的使命型特质。他们指出,共产党人所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25]411-413。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共产党人始终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最高奋斗目标,并以此使命为要求来塑造一个“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革命政党形象。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1004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2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使命意识、使命自信和使命担当自觉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使命光荣自然价值崇高,在党的形象建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为指引,把党的形象作为“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14],展现出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追求。
第三,党的长期执政现实之需要。一个政党在取得政权后,如果因其地位的改变,在利益诱惑和权力驱使下丧失斗志、滋生腐败,就难以逃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而西方政党通过形象设计与包装制造出来的“镜头形象”往往是出于迎合选民、赢得选举的现实需要,不具备执政后的长期效应。与之相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处于长期执政的特殊地位。因此,党的形象构建如果不是以实事求是、立党为公、作风优良的真善美价值取向作为根本指引,就难以有效赢得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持久信任,进而威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习近平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28]在长期执政的状态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任务是艰巨而繁重的,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多变而严峻的,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而复杂的,面临的“四大危险”是尖锐而严峻的。因此,党的形象建构面临着诸多复杂而持久的挑战。在这些现实的困境面前,迫切需要党始终把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贯彻到每一阶段的形象建构中,以强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引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做到党的形象塑造求真、向善、尚美,不断提升形象建构的持续性,塑造适应时代需要的长期执政党形象。
任何一个政党的社会活动无不服从于一定的价值取向。在政党形象建构中,价值取向发挥着标杆、框架和尺度的作用,它决定了形象建构的目标,规定着形象建构的内容,代表着形象建构的水平。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对政党形象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形象建设所要达到的价值效果的有机统一。对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在其形象建构中始终秉持着真善美这一“人类健康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29]。同时,真善美又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好形象追求的三重价值维度。实事求是的真侧重于形象建构中对客观规律的遵循,立党为公的善侧重于形象建构中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作风优良的美则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形象构建中主客体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在自我建设的百年历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无不是在对中国社会和党的建设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指引下确立和发展的。正是基于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才得以既沿着客观现实的规律而发展,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并且满足了党的自我需要,进而使党呈现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