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冶 文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劳动教育是在劳动中进行的,为了劳动(者)的,关于劳动的教育[1]。深入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1]。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并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可见劳动教育已经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大钊对中国的劳动教育问题有着长远而深邃的理论眼光和独特见解,其劳动教育思想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渐兴及马克思主义传播日深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在对中西方劳动问题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广大劳动群众如何提高思想觉悟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思想。1919年李大钊提出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的光辉思想,在新时代,进一步研究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深入研究李大钊思想也极具现实意义。
李大钊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救国”思想的引领、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劳动问题进行的考察以及对中国劳动教育状况的省察。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等观念深入人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激发了中国先进分子对于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热情。以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思想,发起了“平民主义”教育运动。他们主张废除贵族教育,实行平民教育、平等教育,但在阐述具体的教育改革方案时,他们的主张却有所不同。如蔡元培注重女子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在社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通俗教育、补习教育和民众教育。胡适重视教育的男女平等,尤其强调中国要发展高等教育。陈独秀大力倡导教育革新,希冀以新教育“救国新民”,其更为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和青年教育,而有关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则较少。与前面几位新文化同人的平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李大钊认为平民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广大工农,并提出兴办平民教育机构,主张建立劳工教育机关、贫民教育机关、社会教育机构、劳动补习学校等。而后李大钊提出对底层工农大众和青年知识分子开展劳动教育的主张。面对广大工人的现实状况,他首先提出“工读”教育主张,随后又指出教育应该深入农村,并号召青年深入到农村中去启蒙农民、改造农村。可以说,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在宗旨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属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都主张平民教育,但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又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在与蔡、陈、胡一样关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教育,尤其是劳动教育。他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大且思想落后、知识匮乏、技能低下的工农大众,并由此将平民教育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劳动问题日益凸显,李大钊敏锐地关注到这一问题,他将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者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来,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中国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系统地向国人传播其基本观点,并写下了一系列文章,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介绍给中国广大工农群众。
从劳动本身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劳动看作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认为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考察中国劳动人民的现状。不难看出,李大钊此时的思想已经十分明显地带有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劳动和劳动者逐渐成为他关注的焦点。马克思认为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改造自然,还能创造出人类社会和幸福生活[4]。因为劳动不仅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还能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一点在李大钊《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中有明确体现,认为“劳动为一切物质的富源,一切物品,都是劳动的结果”[5]439,至于精神方面,李大钊主张人们可以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在劳作中寻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双向结合,实现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李大钊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考察中西方工人现状,提出要改造中国的劳动教育思想,指出要将教育同劳动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与青年、工人、农民乃至普通大众的结合,改善他们的生活,进而改变社会现状,使各个阶层的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随着新兴工业的不断出现,西方各国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式机器不断投入使用,劳动产品中科技含量的比重也随之增加,因此,工人的受教育程度逐渐影响到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西方国家很快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为了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攫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不再单纯采用过去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的方式来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而是更加重视工人的教育问题,注重对工人的素质培养。同时,工人的意识也逐渐觉醒,为争取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福利,他们自发组织运动,自觉加强学习。李大钊指出,“生产的工具和生产的组织都改变了”[7]85,认为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也都不同于以往,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也更为重视了,因此不论是从哪一方面出发,“工人应该自己起来作八小时工作的运动”[7]86。
李大钊还列举了美国、欧洲等工人举行的工人示威运动,指出“现在世界上的工人运动,都主张缩小工作的时间。从前还主张八小时,现在有主张六小时的了”[8]179。李大钊呼吁“劬劳辛苦”的工人们迅速觉醒,从而能够顺应这一世界潮流。李大钊的这些考察为中国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
李大钊在对西方劳动教育问题进行考察的同时,反观中国劳动教育的现状,认识到中国劳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李大钊明确写道:“一个人汗血滴滴的终日劳作,靡有工夫去浚发他的知识,陶养他的性灵,他就同机械一样,牛马一般,久而久之,必把他的人性完全消失,同物品没有甚么区别。”[5]407李大钊揭示出中国劳动教育的缺失会造成“游惰成性的社会”,他说:“我们这些游惰成性的工人,必以为少做点工,挪出工夫来可以去嫖去赌,去作些与人生无益有害的举动,岂不快乐。那晓得这省出来的一点时间,在人家正是工人的神圣时间,要拿他去读书,去看报,去补习技能,慰安灵性,非常的宝贵,那忍轻轻的把他抛弃呢?”[5]408
在李大钊看来,当时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上有一种惰性的力量在作祟,而这种力量要比进步的力量强大得多,这也正是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因而他深刻地指出我们的社会是“游惰成性的社会”,工人是“游惰成性的工人”。在当时那样的经济、生活状况下,中国广大的劳工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享受教育权利的要求,所以他们虽提出了“一日工作八小时”“假期休工不停给”等口号,但实际上他们只是空喊口号而不解其意,在思想上他们仍是落后的。在农民阶级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并且由于广大农村“文化的交通阻塞”,又缺少“文化的交通机关”,“中国农村的黑暗,算是达于极点”[5]423,因此李大钊指出在中国的农村教育机关不仅不完备,甚至可以说是极落后的,“至于那阅书报的机关,更是绝无仅有”[5]423。李大钊正是在反思中国劳动问题现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劳动教育思想。
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劳动教育的对象、目的及内容和手段诸方面皆有较为丰富的论述。从对象上看,李大钊希望加强对辛苦劳作的人和青年的劳动教育,而这些人不仅有产业工人,还有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底层人民;从目的上看,李大钊希望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劳工的思想启蒙和个性解放,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改造的完美结合[9];从内容上看,李大钊希望通过改造工农群众的思想和加强知识技能教育来提高他们的觉悟与技能;从手段上看,李大钊认为劳动教育应以多设“补助教育机关”和“劳工教育机关”为主。
首先,李大钊认为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改造和教育。李大钊分析了中国的现状,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则是劳工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5]423。虽然“我们中国今日的情况”和当年的俄罗斯不大相同了,但李大钊还是向青年发出呼吁,希望“作些开发农村的事”,如此农村的生活才会有改善,社会的组织才会有进步。
其次,李大钊指出要加强对工人的劳动教育。在他看来“劳工阶级”不仅指多数农民,还包括广大工人阶级。在持续考察中国工人现状的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思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并进一步探讨工人的劳动教育问题,阐述劳动教育思想。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李大钊指出当时的Democracy不仅要求政治经济上的平等,同时也要求教育文学上的平等,希望广大劳工能够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去反抗资本主义的剥削,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李大钊指出,工人的休息时间并不用来读书,而是“胡吃狂饮、乱嫖大赌”,这样看来“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了”[5]436。因此,为了改善工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环境,提高工人觉悟,对他们加强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他在1922年五一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工人以作工之暇,从事学问,乃人类应享权利,工、学打成一片,乃为人类极轨”[7]90。
另外,李大钊还强调青年的劳动教育。李大钊指出当时的许多青年“跑在都市上”,希望在都市里寻一个劳少报多的差事,既不愿意回归田园也不愿意积极工作,将青年的气质“消磨净尽”。因此,李大钊提出了青年应当深入农村去和劳工阶级为伴的看法,希望青年能“作些开发农村的事”,以此加强对青年的劳动教育。同时,他还鼓励青年应该在寂寞、痛苦、黑暗的方面多多活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端正身为青年的态度,提高自身的素养。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介绍马克思主义,其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弘扬劳动精神,主张用“劳动取代封建性的贪婪”,用劳动来创生一个崭新、强盛的新国家[1]。
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系统地向国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介绍给中国广大工农群众,并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学说来分析中国劳动问题的现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劳工的解放运动相结合,从而为劳动教育找到了理论依据。他指出,人们应当努力劳作,用劳动创造幸福,而不是一味地“不作工”,等待别人的施舍,要摆脱“贪婪成性”的标签。
首先,要改造劳工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加强他们的知识技能教育。在李大钊看来,世界上的工人运动都主张缩短工作时间,以此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这样一来读书的时间也就越多,“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8]179。李大钊曾指出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这样“组织不良的社会制度”之下劳工的知识极端缺乏,思想也严重被束缚,以致于他们不得不消泯了自己的个性,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种状态绝不是Democracy社会应该有的,故李大钊认为将劳工从这种压迫和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当务之急,而欲达此目的,则需加强劳动教育。李大钊指出,中国的工人因为太无知识,虽以罢工为手段联合起来抵抗,但这种罢工只是无意识的罢工,人世间的空气阳光,他们也不能十分享受。李大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研究,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出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工们辛辛苦苦生产的结果,都为少数资本家所垄断,所掠夺”[5]407,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但归根到底是“因为掠夺工人的,并不是资本家,乃是资本主义”[8]28。而工人们要改变这种现状,摆脱受压迫的地位,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也是历史赋予无产阶级的使命,为达成这一使命就要通过加强对劳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唤起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其次,要解放农民思想,让农民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幸福创造。在李大钊看来,农民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而导致农民长久困于苦痛的原因有二:其一,中国农村的黑暗、贪官污吏等的压迫和剥削使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这些农民多数处于愚暗的状态,并不知道如何谋自卫、求解放和团结,因此要对农民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劳动不应像当下所经历的那样辛苦、黑暗,意识到“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8]216。其二,“在农村中没有真是农民伴侣的青年”[5]424,因此农民缺乏“自由判别的知能”。由此,李大钊认为应在青年当中树立“尊劳主义”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当时有知识的青年宁愿在都市中活动,也不愿从事劳作,大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其实“农村中很有青年活动的余地,并且有青年活动的需要,却不见有青年的踪影”[5]425,这也反映出青年对劳动和农村的抵触与误解。李大钊呼吁青年要多多回到农村,一面参与劳作、开发农村,一面在与劳作伴侣的交谈中提升自己。李大钊进一步指出了青年应当在“痛苦的方面”活动,要过“寂寞日子”,因为这并不是一种苦境,而实在是一种乐境。青年要顺应自然,在真实的基础上求得人生光明,也就是在劳动中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除此之外,针对普通大众的劳动教育也是李大钊十分重视的。李大钊在青年时期就心系群众,崇尚劳动,批判剥削制度[10],他借用托尔斯泰的话指出“劳动者,最大最初之善也。无劳动,则无人生”,“无劳动则不能生活,即离劳动无人生”[11]。李大钊指出:“美国的村落生活,有三个东西是不可少的,就是图书馆、邮局、礼拜堂。我们家乡的村落生活,也有三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乃是子曰铺、鸦片馆、庙宇。”通过对比,李大钊揭示出中国普通民众教育场所的缺乏,同时,李大钊认为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神圣的”,都比“吃人血不作人事的绅士、贤人、政客们强得多”[8]216,并希望知识阶级能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改变一般人将“一切不正当的欲望”“一切悲苦烦恼”消遣于吃喝嫖赌的现状。
李大钊认为,实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要多设“补助教育机关”,以昌教启智。李大钊对劳动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时的时代是Democracy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类应该有均等的享有一切福利的机会。然而辛苦劳作的劳动者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这“断断非Democracy所许的”[5]407,资本家日复一日压榨工人,夺去劳工们所生产的物质结果,久而久之这些劳苦工作的工人不仅没有机会享受生产的成果,更没有时间“浚发他的知识”“陶养他的性灵”,长此以往这些工人将会失去其人性,成为同机械一样的工具。在李大钊看来,没有人是不愿意摆脱黑暗走向光明的,但通往光明所必需的就是知识。为使一般劳作的人能在空闲时间学习知识,李大钊认为现代的教育“必须多设补助教育机关”[5]408,要确保在劳工聚集的地方有适当的图书馆和书报社,可供他们休息、阅读。李大钊强调在Democracy的社会中,要提供劳工学习的机会,“去应一半人知识的要求”,不仅要加强技能教育更要重视知识教育。同时他希望通过工人运动使工人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多读读书,并呼吁:“像我们这教育不昌、知识贫弱的国民,劳工补助教育机关,尤是必要之必要。望关心社会教育、劳动问题的人注意!”[5]409
同时,实施劳动教育的手段还包括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育,实现劳动和教育相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李大钊指出:“只要知识阶级加入了劳工团体,那劳工团体就有了光明;只要青年多多的还了农村,那农村的生活就有改进的希望;只要农村生活有了改进的效果,那社会组织就有进步了,那些掠夺农工、欺骗农民的强盗,就该销声匿迹了。”[5]426如此才可以真正地改善农民的生活,在生产劳动中实现劳动与教育相统一,提高农民和青年的思想觉悟。李大钊还指出,新世纪有热情的青年应该“努力去作人的活动”,青年要耐得住黑暗寂寞的日子,并从中寻出真趣味。青年在苦境中更要尊重劳动,因为劳动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来源,要想得到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就要知道他们都是劳动的结果。此外,青年要通过劳动去解救那些苦痛悲惨的人们,“把他们提醒,大家一齐消灭这苦痛的原因”[5]440。
历史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以新的面貌进入人们的视野。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作为青年的培养目标之一,将青年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其提高到“事关党和国家命运”“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的战略高度[12]。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是李大钊诸多光辉思想之一,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于当下的劳动教育来说依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李大钊劳动教育思想主张要加强广大人民的劳动教育,重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这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劳动教育应引领人民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得失观
李大钊认为:“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5]439在这里李大钊直接阐明了尊重劳动对于人们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并指出人生应该追寻快乐而不是一味忍受苦难,而这求乐的方法就在于劳动,通过劳动人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并实现人生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劳动教育的再次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所作出的回应,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3]。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多次谈到劳动是幸福的来源,劳动创造未来,“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4]。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我们学习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就是肯定劳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意义,肯定劳动是获得感的基本来源。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历史曾赋予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伟大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的今天又向我们发出了新的号召。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我们处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幸福的时代,但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携手共进,坚守“劳动-获得”的意义,不断努力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辛勤劳动、诚信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提升“获得感”,进而提升“幸福感”和“安全感”。
2.劳动教育应促进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重视劳动一直以来都是李大钊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础。李大钊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时代,他在批判当时虚伪、忍苦的人生观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尊劳主义”的人生观。李大钊不仅尊重劳动、提倡劳动,更呼吁社会上人人都能热爱劳动,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重视,并且强调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对劳动教育问题的重视就是对劳动的肯定和推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习近平强调,要在社会中形成崇尚、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普通的劳动者是最美的,每个人都应靠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的生活,杜绝不劳而获。习近平在关于劳动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中,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领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这是因为,当今社会仍充斥着各种类型的劳动价值观,存在着利己主义、利益至上等风气,而忽视了“劳动最光荣”的中华传统美德。劳动是劳动者亲手创造财富、实现美好生活的正确途径,劳动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个人幸福的重要方式[15]。美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来的。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使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落地生根。
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劳动教育。因此,劳动教育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普及,不仅要在大中小学广泛开展,而且要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厂矿,并不断创新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1.加强广大青年的劳动教育
我国历来都将劳动教育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现实层面看,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短板,青少年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的情况非常普遍[16]。新时代对于青年的劳动教育,可以从李大钊劳动教育思想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资源。例如他面对当时青年的思想现状,曾多次呼吁青年到农村去,帮助农民,改造农村,鼓励青年要以青春、奋斗的精神去创造更加美好的国家。习近平青年时代曾在陕北延安梁家河度过了七年插队生活,插队生活对习近平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深刻地体会到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意义。习近平的劳动教育观与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和践行李大钊劳动教育思想,有助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教育理念,塑造当代青年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2.重视农民的劳动教育
农村改造是社会改造的基础,要改造农村就要从加强农村劳动教育入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农村劳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李大钊在其劳动教育思想中早就提出了诸多想法以加强农民教育,这对于今天加强农村劳动教育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农民思想解放带动农村进步。要实现农民思想解放就需要知识的灌输和教育,这与今天所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农村师资力量的政策不谋而合。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广大学子、教师到边远地区支教,鼓励广大毕业生扎根基层。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仍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因此,李大钊希望青年知识分子能够到农村去,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李大钊提出的加强劳动教育要多设“补助教育机关”,以昌教启智,对于创新基层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开展农民和工人等广大基层民众的劳动教育需要有相应的教育体制和手段,但现实正如李大钊所说,“农村的教育机关,不完不备”[5]423。因此,新时代要加强农村劳动教育,就要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关”,使农民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3.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教育
李大钊曾指出要多立夜校、半日学校等劳工教育机关,他明确写道:“劳工聚集的地方,必须有适当的图书馆、书报社,专供人休息时间地阅览。”[5]408-409在我国的基层工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着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素养不高等问题。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教育首先有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更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正确认识农民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网络等媒体渠道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如像李大钊所提倡的那样,在工人工作的区域设立阅览区或相应的学习场所等,同时定期举行一些教育宣讲活动,因地制宜加强农民工劳动教育。
李大钊劳动教育思想是其平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对工人、农民以及青年的劳动教育。李大钊劳动教育思想既是发展平民主义思想、进行国民性改造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青年和工农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之一。其核心是要求教育要以广大工农为对象,实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17]。由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懈的宣传和努力,五四运动之后大批知识分子主动自觉地深入到农村中去,在加强自身的劳动教育的同时唤醒了劳苦大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使无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今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要加强农民和工人的劳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对工农教育问题进行不懈探索。正因如此,李大钊的劳动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加强基层劳动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手段、促进社会发展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