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

2022-03-18 07:06卢国琪何劭玥
唐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大钊人生观爱国主义

卢国琪,何劭玥

(1.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2;2.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的李大钊,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对青年一代谆谆教导,爱护备至。他在《青春》中称“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他把青年看作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把加强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看作是一件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他把改造“白首中华”、创立一个崭新民族的厚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说:“青年乎!其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1]188对青年教育的论述,可以说是李大钊教育思想中最富现实意义的部分。

关于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学界已有一些成果。20世纪80年代刘殿臣的《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与实践》[2]、20世纪90年代杨耀枢的《李大钊对创建青年运动理论的贡献》[3]及邵芳的《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述评》[4]是这方面较早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刘殿臣主要围绕李大钊“关于青年教育的主张”“关于青年教育的方法”“积极培养青年,开展革命活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杨耀枢的主要观点有:“李大钊认为青年是国家之魂,青年运动是社会革命的先锋”“李大钊提倡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李大钊指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任务”“李大钊号召青年要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李大钊强调青年运动就是物质和精神的改造运动”。邵芳从“论青年教育的意义”“论青年教育的内容”“论青年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进展。

本世纪学界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都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以20世纪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展开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教育、国情教育、世界意识教育及其现实意义等。代表性成果有周婉贞、郭广的《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5]、陈筱倩的《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6]、蔡诗敏的《论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7]、付帅等的《浅析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8]等。近年来的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也开始关注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王佳琪的《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9]、周坨梓的《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10]、刘畅的《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11]、吕佳育的《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12]、马龙的《李大钊的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13]、杨丽秀的《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14]等,但这些研究成果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特征几乎均未加以提炼。此外,卢国琪于2020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群体教育思想研究》中也有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相关论述,但也未系统论及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特征。

通过上述学术史梳理可见本文的研究旨趣,即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深入研究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重视青年教育问题与教育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李大钊一生都非常重视青年教育问题,他对青年教育问题的重视不是空泛的、表面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青年教育的重要性是任何一个普通的教育者都能认识到的,但以什么样的思想去武装青年头脑,才能把青年培养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李大钊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所以他旗帜鲜明地主张要教育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历来重视青年教育问题

早在1913年,李大钊就积极提倡发展国民教育,认为“国民教育,乃培根固本之图,所关至巨”,并且希望社会上的仁人志士,“奋其奔走革命之精神,出其争夺政权之魄力,以从事于国民教育,十年而后,其效可观”[1]43。1919年冬,他趁在家乡大黑坨村度假的机会,在华严寺创办了“乐亭县大黑坨初等小学”,并亲书“学校造人材,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的对联,贴在学校大门两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改造社会的有用人才[15]。

对于青年教育,李大钊尤其关注,因为他把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就认为,“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与青年之觉醒与否卜之”[1]167。在1916年日本帝国主义煽惑袁世凯称帝进而妄图吞并中国时,李大钊通过发表《青春》一文向广大青年发出战斗的号召:“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1]187他对青年人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寄予了厚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更加坚定地认为青年是社会革命的先锋和社会进步的中坚。他明确指出,既然我们青年能够坚守进步的、发展的态度,那么要改变人的未来的命运,责任就落在了我们青年的肩上,“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16]92。可以说,李大钊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非常关注青年教育问题,并且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二)教育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在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他教育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国家命运。他不仅在大学讲坛上为青年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而且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购置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使北大图书馆成为青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此外,他还在北大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2月19日,在该会举行的第一次公开讲演活动中,他应邀作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讲演,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性,并谆谆教导青年学生:“倘若各位能于读书之余去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使中国将来能够产出几位真正能够了解马克思学说的,真正能够在中国放点光彩的,这实在是我最大的希望。”[16]42可见,李大钊重视青年教育问题与教育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完全统一起来的。与同时代的人相比较,李大钊教育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坚持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及阶级斗争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唤醒青年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以改变中国社会黑暗的现状。

广大有志青年没有辜负李大钊的期望,他们中有许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并且其中确实产生了“真正能够了解马克思学说的”、在中国大放“光彩”的伟人。毛泽东在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在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就曾说过:“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7]毛泽东就是在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指引下迅速成长起来而后成为一代伟人的典型代表。

重视青年教育问题与教育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思维逻辑中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教育理念,而是同一个教育理念的两个构成元素,这两个构成元素是统一于一体的:重视青年教育问题,就必然主张要教育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重视青年教育问题。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这一鲜明特征在他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切实的验证。

二、把人生观和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统一起来

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在青年教育和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李大钊的青年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思想不是狭隘的,而是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将人生观和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统一起来加以思索的。以这种博大的教育思想来教育培养青年,极大地克服了个人主义在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理想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亦极大地克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

(一)教育青年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

李大钊指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青年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告诫青年在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之前一定要把握好革命运动的方向,就好像即将远航的人一定要先明确目的地一样,否则就很难到达目的地,即便到达了,也可能是出于偶然,即如他所说的,“靠着偶然机会所得的成功,究竟没有很大的价值”[18]317。李大钊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教育青年要选定人生方向,这对于青年人来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那么李大钊希望青年确立怎样的人生方向呢?他反对有些青年追求吃喝玩乐:“把宝贵的人生都消磨在这个中间,岂不可惜!岂不可痛!”[18]319同时指出只追求个人安乐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他认为现实世界的黑暗依旧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的许多同胞仍然身处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怎么能够独自享受光明呢?我们如果不去援助处于黑暗环境中的同胞,却自己去寻找一块小小净土苟且偷生,“那种光明,究竟能算得光明么?那种幸福,究竟能算得幸福么?”[18]320显然,在李大钊看来,青年不应该把追求个人的幸福与享乐作为人生的目标,而应立志为消灭世间的黑暗、解除人民的苦难、促进世界的文明以及造福人类而奋斗。他于1919年在《现代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要求青年一定要有坦白、清明的胸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明去照亮现实世界的黑暗,这样去做,哪怕是在困境中作出牺牲,也一定会有良好的效果——“只要你的光明永不灭绝,世间的黑暗,终有灭绝的一天。”[18]321李大钊教育青年要用光明去照澈黑暗,要在奋斗中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给无数青年人以极大的鼓舞,充分彰显了一种青年教育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李大钊还进一步指出,青年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造,而不要做旁观者,游离于社会改造之外。青年人应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创造青春中华之新历史为职志。李大钊希望青年能够“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1]170。其次要勇于创新,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他说,青年文明是一种奋斗文明,要学会在所处的生活境遇中奋斗,要紧跟时代奋斗,要总结经验奋斗,青春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是人生的春天,是人生的芳华岁月,在青年人的字典里就没有“困难”这两个字,在青年人的口中,就没有“障碍”这种词汇。青年人“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1]168。一个真正有勇气的青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贡其精忠碧血”、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再次要不图虚名,要踏实工作。李大钊认为,任何美好的志向都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才能实现的,因此,他要求青年不图虚名、要干实事。“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状态作事,则功业可就。”[19]李大钊这种不图虚名、踏实工作的青年教育思想一直教育着共产党人,新时代所崇尚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就是对李大钊这一青年教育思想最好的传承。

(二)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李大钊重视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在《青春》这篇不朽的散文中,用爱国主义精神指出了中国青年的努力方向:“总之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一在脱绝浮世虚伪之机械生活,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1]191-192《青春》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创造青春之国家,这是一种富有青春激情的爱国主义教育。李大钊阐述爱国主义思想的另一篇代表性文章是1915年8月发表的《厌世心与自觉心——致〈甲寅〉杂志记者》。他在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更不宜以吾民从未享有可爱之国家,遂乃自暴自弃,以侪于无国之民,自居为无建可爱之国之能力者也。”[1]137李大钊所强调的爱国主义体现出高度的爱国自觉,其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一直浸润着广大青年的心灵。值得强调的是,与同时代的先进分子相比较,李大钊强调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具高明之处。譬如陈独秀提出“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认为爱国主义不在为国捐躯,此种爱国行为乃一时的而非持续的,乃治标的而非治本的。而李大钊则公开阐明作为一个爱国者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起来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哪怕为国捐躯也是值得的。

在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李大钊还教育青年要把眼光放远,不要受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束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着想,而且要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他说,我们的“少年中国”观,一定不是要求少年把我们这个国家作为舞台到列国竞争场里去争个胜负,而是要把中国当作世界的一部分,由居住在国土上的少年朋友们立志改造好自己的国家,从而尽到我们改造世界一部分的责任。他还认为我们“少年运动”的范围也并不只限于中国,“有时与其他亚细亚的少年握手,作亚细亚少年的共同运动,有时与世界的少年握手,作世界少年的共同运动,也都是我们‘少年中国主义’分内的事”[20]14。他在1920年发表的《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中认为,亚细亚的青年应该把种族界限和国家界限都打破,要把那压迫阶级给我们相互之间造成的嫌怨、隔阂全部抛掉,坚决不要再受到那特权阶级的愚弄和挑拨,我们要冲出隔阂闯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来,使大家成为亲爱的兄弟,以心换心,真诚相待,一起共同商量改造社会的方略,掀起一个共同改造社会的运动。他强调“中华的青年应该和全亚细亚的青年联成一大同盟,本着全亚改造的方针,发起一联合大运动”[20]180。李大钊的论述中所蕴含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是与其教育青年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等思想主张完全相统一的。

李大钊把人生观和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统一起来,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这就是强调青年在树立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时,一定要与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反对青年一代“受腐败家庭的束缚”及“受狭隘爱国心的拘牵”。李大钊把人生观和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体现出其青年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其人生观就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其理想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理想。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奉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人。

三、把自我改造教育与走结合工农的道路统一起来

在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中,一个创新之点就是强调青年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改造教育,并且把自我改造教育与走结合工农的道路统一起来。自我改造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能够促进自我改造教育价值的实现。自我改造教育与走结合工农的道路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模式,这是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中最耀眼之处。

(一)要求青年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改造

1919年9月,李大钊在《少年中国》第l卷第3期上发表了《“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一文。文章阐述了创造一个“少年中国”的理想。他要求青年通过“少年运动”,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自我改造,把自己改造成为“自觉的少年”“世界的少年”。他说,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希望那些志同道合的少年好友,大家都把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拿出来,齐心协力去做我们的“少年运动”,我们的“少年运动”首要的就是要做精神改造运动和物质改造运动,这两种运动都是文化运动,并强调这两种改造要“一致进行”[20]12。他还认为,这种精神的和物质的改造运动或“两种文化运动”,应该在“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勤工主义的精神”指导下进行。

关于精神改造的运动,李大钊认为就是要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为根本,在民众中大力宣传互助和博爱,要用这种精神去改造现实和“堕落的人心”,要使每一个人在他们的同胞面前都有做人的尊严。他指出精神改造的具体要求就是要把那种占据他人劳动的想法改变为自己从事劳动的想法,要把那些侵夺他人的坏习惯改变为与他人一起劳动的好习惯,要把那种自私自利的心理改变为大公无私的善良心理。他还特别强调了这种精神改造的重要性,“这个精神的改造,实在是要与物质的改造一致进行,而在物质的改造开始的时候,更是要紧”[20]12。李大钊强调的精神改造运动,其实就是思想上的自我改造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关于物质改造的运动,他说物质改造的运动就是要以“勤工主义的精神”为根本来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因为经济组织没有改变,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20]12。这种新的经济组织要体现“劳工神圣”的精神,要用这种新的经济组织改造旧的经济制度,要改变“游惰本位”和掠夺主义的现状,要把劳工从旧的制度中解放出来,要使每一个人都必须劳动,所有劳动的人都必须有饭吃。李大钊强调的物质改造运动也是一种自我改造教育方式,目的是通过亲自劳动的方式教育青年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

李大钊认为以精神改造和物质改造这两大改造作为主要内容的“少年运动”,是“物心两面”“灵肉一致”的改造运动,他把这两种改造比作“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必须“用一生涯的努力”勇敢前进,才能飞跃到“少年中国”的理想境界。

(二)号召青年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李大钊在他的《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运动的方向》《“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土地与农民》等一系列文章中,都希望青年走向农村,同农民并肩劳动。一方面青年得到了劳动锻炼,同时也能亲眼目睹旧中国农村的黑暗、落后,对剥削阶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切实提高思想觉悟;另一方面他们也把都市文明带到农村去,启发、教育农民,使农民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并与青年携起手来共同战斗,将自己从落后、愚昧和苦难中拯救出来。他号召青年到农村去从事生产劳动并与农民交朋友,不论是男女老幼都要团结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他写道:“那炊烟锄影、鸡犬相闻的境界,才是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呵!”[18]308李大钊教育青年到农村去,目的是教育青年要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疾苦。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就明确提出青年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在1919年2月20至23日撰写的《青年与农村》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强调,中国青年要学习俄罗斯青年的精神,正是青年到农村去做宣传运动推动了俄罗斯农村的革命运动。他强调青年“来作些开发农村的事,是万不容缓的”[18]30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李大钊又多次强调革命青年一定要去农村,帮助农民改造他们的组织,团结农民反抗压迫。在对农村组织进行改造以后,还要注重农村文化建设,指出“随着乡间的组织工作,当注意到乡间文化提高问题”[21]。李大钊教育青年要到农村去做一些开发农村的事,目的就是教育青年要带着一份对农民的真情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发动并团结农民起来开展革命运动,改造农村社会,改变农村面貌。

在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李大钊是率先明确提出青年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教育家。李大钊主张青年必须与工农相结合,这是因为:第一,这是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他指出,不论是什么人,都要清醒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民众的势力是无穷的,“在民众本身,尤应自觉其权威而毅然以张用之”[20]209,一定要坚信民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到民众中去,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这是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号召青年要去启发民众、唤醒民众、消除民众的愚昧。他写道:在全国昏沉沉的背景下,如果我们青年人不去唤醒民众,“还有哪个?”[18]305他满怀信心地预言:在劳工团体中,如果有知识阶级加入进来,这个团体就会有光明的前景;到农村去的青年越多,那么改进农村的生活希望就越大,如果改进农村生活见了成效,那么社会组织就会有很大进步,“那些掠夺农工、欺骗农民的强盗,就该销声匿迹了”[18]307。第二,这是青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李大钊认为,青年到农村去,与工农相结合,不仅对中国革命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青年自身也有教育意义。他指出,农村需要青年,青年到农村去,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大有作为。他要求青年在农村每天要从事八小时的有益劳动,这样的劳动不仅对他人有益,而且对自己也有益。其余的时间就要去思考如何去开发农村,如何去改善农民生活。这都是要干的一番事业,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一面劳作,一面和劳作的伴侣在笑语间商量人生向上的道理”[18]307。第三,提倡尊劳主义。李大钊所说的尊劳主义,即认为尊重劳动是人生获得快乐的最好方法。他认为一切快乐的境界都是能从劳动中感受得到的,一切痛苦的境地都是因为脱离劳动而导致的,“劳动的人,自然没有苦境跟着他”[18]318。李大钊认为:在物质方面,劳动是一切物质的富源,一切物品都是劳动的成果,所以劳动可以使人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让人快乐,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精神方面,一个人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这本身已是“大苦”;人在无事之时,各种不正当的欲望、奢靡趣味的思索,往往会乘隙而生,产生种种烦恼,这更是“悲苦”。因此,在他看来,青年到工厂、农村去,参加劳动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就可以排除各种苦恼,获得真正的快乐。他强调说,青年人一定要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那些忘我劳动的人,从来就不知道苦是个什么滋味,因为“劳动中有无限的快乐”[18]319。李大钊教育青年要学会感受劳动中的无限乐趣,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青年教育理念。

李大钊热情讴歌“青年者,国家之魂”,他提出并论证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些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思想,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界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武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自我改造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过程中,青年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自我改造。这一精神要义一直对我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是以李大钊的相关著述为依据概括提炼出来的。必须指出的是,五四时期是我国教育思想异常活跃、教育思潮异彩纷呈、教育改革最为频繁的时期,但李大钊教育思想与五四时期其他教育思潮存在根本区别。这种根本区别在于李大钊已经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教育问题,特别是青年教育问题。我们一定要完整地、系统地把握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深入领悟其科学性和整体性,并以之教育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猜你喜欢
李大钊人生观爱国主义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