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培育

2022-03-18 06:44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大学生

覃 静 雅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 541004)

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源泉,劳动价值认同决定了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劳动成效。2018 年9月10 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习近平用3 个“最”揭示了劳动创造价值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多元劳动价值观的冲击尤其是享乐主义、功利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影响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认同培育意义非凡。

1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基本要求

1.1 以心理认同为支撑,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崇尚劳动的情感态度

心理认同是“以个体主观经验和感受为核心,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的动态心理过程。”[2]服从和同化阶段更多的是借助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过程中,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诚实劳动、热爱劳动、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个体尊严和价值意义,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可、接受劳动的价值所在。内化阶段更多的是学生把接受的劳动价值观融入自身的价值体系,进而用来指导自己的劳动实践,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以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有效应对不良思潮的侵袭,爱祖国、爱人民、讲奉献,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个人发展和国家及民族的命运是一体的,从思想认识和价值认知上尊重、珍惜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付出,加深与劳动者的情感,认可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3]劳动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劳动创造了人,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心理认同是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培育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了心理认同,才能建立起最稳定的价值体系,才能成为热爱社会主义劳动、尊重劳动者、拥有优秀劳动品德和卓越劳动技能的人才。

1.2 以文化认同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明确劳动价值认同的立场

文化认同决定了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立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业精于勤、荒于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思想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劳动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劳动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用劳动创造历史的文化基因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当代青年大学生不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还要成为传统劳动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对劳动文化价值的认同不只是对新时代劳动价值的认同,也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劳动成果、文化产品、精神价值、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尊重和认可。大学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形式、劳动成果将会更加多样,也会赋予劳动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认同,才能使他们免受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袭,明确劳动价值认同的立场。

1.3 以行为认同为目的,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劳动实践与创造美好生活同向同行

行为认同是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终极目标,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劳动实践融入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建设中,并在伟大的实践中形成持久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认同。目前,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这也意味着国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仍没有达到现代化发展水平,还需要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继续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未来的生力军,是助力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群体。价值认同是价值选择的重要前提,强化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有助于激发其劳动自觉,进而实现劳动自发和劳动自为,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行为认同是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认同的终极目标,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应落实于具体行动之中,实现个人劳动实践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统一。

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培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劳动价值认同上能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民族底色。但受成长过程中不良环境、不完善的教育、不健全的认知等的影响,少部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存在错误倾向。

2.1 环境层面:社会和网络环境不良因素干扰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阅历和价值判断上属于“半成熟”的个体,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易受环境的影响。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良影响。随着资本的积累,各阶层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上出现了对勤劳致富、多劳多得的质疑,不少人从事劳动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和对财富的追求,而忽视集体主义原则、社会效益和个人奉献。社会多元价值取向、错误的社会观点、资本主义鼓吹的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在不同程度上干扰着当代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使部分大学生向“钱”看齐,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②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世界的“原住民”,对于网络信息和网络思潮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惊人。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全体中华儿女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实践时,“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开始兴起,“佛系”“躺平”“摆烂”等词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这些网络热词是大学生们借以缓释压力的调侃式表达,虽然只是少部分大学生的状态,但其衍生出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部分大学生的意志,使这些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产生偏差。

2.2 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影响了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高校劳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有效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劳动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要求不够明晰且缺乏针对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以后,很多高校才开设劳动教育课,重新思考和规划劳动教育。当下大部分高校对劳动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固化为课堂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情感态度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因而,学校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论抽象、实际虚化、实操弱化的问题,“习惯于将校内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活动完全等同于或者直接替代劳动教育。”[5]近年来,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或不愿就业,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匹配,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对学生专业劳动实践技能的培训不够,以致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②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校内校外实践不能有效联动。当前,校内劳动实践大多为简易的社团实践、打扫校园、宿舍卫生。校外劳动主要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活动,不能做到常态化和长效化。学生参加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由高校指定且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校内校外劳动实践不能实现有效联动,学校难以掌握学生的劳动表现,也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3 个人层面: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给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带来消极影响

“知”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行”是检验价值认同是否持久坚定的决定性因素。劳动价值认同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更强调主体知行合一。大学生渴望个性独立和自由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不少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受到部分大学生的高度认同,这种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一些大学生对党史和国情的认识不深刻,辨别能力不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目标较为模糊、立场不够坚定,同时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于劳动实践的认知不够。由于集体主义观念淡化,部分大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寒暑期下乡支教等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加学分、评优评奖,对于自身利益越大的活动参与意愿越强,关注的是短期的个人利益,“知”与“行”不对等,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偏离了正确方向。

3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路径

3.1 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构建培育劳动价值认同的良好环境

政府要为培育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提供良好的环境。①要为广大人民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积极投入劳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②要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充分彰显对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按劳分配在各行业各领域贯彻落实的程度,决定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在社会的认同度。尤其是要平衡好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利益分配,这是改变大学生们过于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片面认识的关键环节。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认可、尊重体力劳动者,并投入体力劳动。③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保障广大劳动人民合法劳动权益的实现。尤其是要对基层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薪酬补贴、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扶,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④ 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错配现象,政府要联合学校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与服务机制,通过讲座、咨询提供就业指导。⑤治理网络舆论环境,主动占领宣传阵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媒体对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肯定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舆论氛围,帮助大学生建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对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炫富”之风、“丧”文化以及恶意丑化劳动模范人物的行为要加大整治力度。

3.2 加强劳动教育,锻造劳动价值认同

高校要发挥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帮助大学生明确劳动是新时代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实践活动。①明确大学阶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途径。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不同学段的要求作了重要指示。中小学阶段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上“下功夫”,大学阶段则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诚信劳动精神。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明确表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因此,在加强劳动实践技能训练时,还要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劳动价值的重要思想论述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平实朴实的话语开展交流、讨论、辨析,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②多途径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校要高质量开展与学生专业技能相匹配的实训实践,就要与地方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项目合作,拓展更多实践基地,如农园、工业体验基地、商业服务业体验基地等,组织学生到工厂、农场、基层参与技能学习和培训。在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及时对学生的劳动实践作出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价值所在。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邀请一些企业工匠、行业的杰出人才进入校园担任劳动课辅导员,教授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并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更加明确就业创业的方向,才能对自身的劳动价值产生高度的认同。

3.3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内化劳动价值认同

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劳动价值认同的形成保驾护航,但决定性因素还在于大学生的内化和践行。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大学生要做到:①树立“大历史观”。要主动学习“四史”,深刻把握其中的脉络和科学内涵,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入脑、入心,深刻领悟中华民族是如何通过辛勤劳动走到今天。要有世界眼光,客观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遭受战乱国家的民不聊生、发展中国家的艰辛、落后国家的苦难,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将社会主义劳动文化价值内化于心。②增强辨别力和忧患意识。中国当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遭遇的外部风险与挑战更加多样,大学生要跟影响劳动价值认同的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批驳谬误,在劳动实践中正确认识世界格局。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给”的价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