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娟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第二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311)
在核心素养理念和“双减”大力推进下,教学中的“教”“学”“评”这三大教学环节引起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不再将重点放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再孤立,而是更注重“教、学、评”一致性,这三大教学环节只有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在“学”上考虑问题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
农村初中有很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兴趣低下,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往教学的着重点主要放在“教”上,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冷淡,学习兴趣不浓厚,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存在心理排斥等现象。通常情况下教学中的“教”和“学”是剥离开来的,这两方面几乎是相对的,评价则是教师根据考试成绩定优劣,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这些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使“教、学、评”这三大教学环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更具备综合性、紧凑性、共同性、包容性的特征,在共同教学目标的框架内能够相互融合,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运用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确立目标体系、设计目标的评价任务等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应当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新课程标准有效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序开展。笔者以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和阐述。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准确与否关系着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关系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具有一定的课堂导航功能。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要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
1.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安史之乱;唐朝灭亡。
学习提示: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教材剖析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是第一单元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单元的前四课程讲述了隋唐时期的事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勤政有为,使唐朝走向繁荣盛世,展现出盛唐气象。但第五课安史之乱使唐朝开始走向由盛而衰之路。这节课三个子目录“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这三大块内容紧密相连,以递进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体现出历史前因后果的发展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唐王朝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3.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上半学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重大的历史事件要掌握哪些基本要素,初步知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等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根据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能够描述出相关的历史事件要素的基本能力,但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通过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带有趣味性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直观的感受。如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短视频,提供一些相关的示意图、形势图,引入诗歌文化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历史的奥秘。
4.教学目标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的三维目标是: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更迭的基本史实,能够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唐玄宗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学习历史把握未来的能力,对历史人物的功绩能够简要评价,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的方法。通过引入史料,培养学生材料收集、整理和使用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要将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始终维护国家统一。
5.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①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分析理解爆发的原因,掌握其产生的影响,这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②了解黄巢起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掌握唐朝灭亡的原因、时间和标志;③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政权更迭、主要特征和影响;④评价唐玄宗,掌握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的方法。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要多样化,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评价领域广泛化和反馈。课堂评价是优化教学的关键环节,评价有利于教师加强改进,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把控好教学的大方向,提高目标达成程度。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其重要组成之一,通过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把控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完善。作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反思,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如在《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活动中,就可以结合学生表现任务进行评价,在评价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表现是优秀的,所以要制定相关的评价细则,如收集资料的情况、课堂注意力集中与否、参与程度怎样、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是否掌握知识重难点、情感态度的升华等。评价细则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能够抓住体现目标的各种因素,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理解知识,更好地投入到教学评中。
1.诊断性评价
课前调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①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你了解些什么?②关于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A.影视剧 B.课外书籍C.历史教材D.其他 ③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你的感受A.印象深 B.一般 C.印象不深 ④回答⑶题A 的同学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史实,为什么?⑤回答⑶题B或C 的同学说说,为什么印象一般或不深?
2.过程性评价
分组讨论评价唐玄宗,对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熟练掌握。
(1)评价办法:自我、互相和教师评价。
(2)评价标准:①能否清晰地、有意义地、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0-10);②能否较理性、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做到史论结合、以史证论或论从史出(0-20);③在阐述问题过程中是否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阐述问题的方式以及对问题的见解是否有创新之处(0-20)。
综合评价分为四个等级:“优秀”45-50;“良好”38-44;“一般”30-37;“需努力”30 分以下。
学习活动的创设不仅要依托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还要紧扣评价任务,而且要遵守设计学习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分别是方向性、科学性、逻辑性。教学评设计环节如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导入中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诗《忆昔》和《垂老别》,让学生齐声朗读,通过欣赏诗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同时带来了怎样的后果?”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激起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产生的疑虑进入到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学习之中。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任务单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整理归纳知识点,完成任务单中的基础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学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兵帮兵,兵带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1)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分析理解爆发的原因,掌握其产生的影响。教师播放中国通史《安史之乱》节选视频,学生抢答,看学生能说出安史之乱的哪些要素;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看学生能否做到论从史出;运用《安史之乱形势图》描述安史之乱的经过,抽查学生是否记清安史之乱的时间、地点、人物、叛乱的性质;结合杜甫的诗《春望》和《垂老别》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看学生能否提炼有效信息,能否用自己的话解释藩镇割据,并从中吸取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2)对黄巢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唐朝灭亡的原因、时间和标志进行学习和掌握。依据史实和《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对黄巢起义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看学生能否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学生展示表格黄巢起义时间、地点、人物、建立的政权、起义的结果以及对唐朝的影响和唐朝灭亡时间、标志,看学生能否自主归纳知识点,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正确理解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走进五代十国,对其历史根源、政权更迭进行追溯,剖析其特征和历史影响。看学生能否从《五代十国形势图》中说清楚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从历史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历史材料的引入分析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主要特征和影响,看学生能否解释事件的因果联系、学会信息压缩、推导影响,并明确中国历史发展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播放短视频吴越王钱镠的有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走进五代十国时期,了解吴越经济的发展和当时稳定的南方政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祖国、爱我家乡的家国情怀。
(4)对唐玄宗进行评价,学会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唐玄宗,教师注意倾听,观察、指导学生讨论,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组内成员可补充,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和讨论,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学生要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看学生能否洞察偏见评价他人的观点,能否做到论从史出、以史证论、史论结合;深入了解唐玄宗这一历史人物,在他执政的前期和后期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产生的不同结果,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多的启发,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戒骄戒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提高学生鉴古知今的能力,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3.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结,展示本节课三个子目录即“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思维导图,首先考查学生对这三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清楚和理解。然后教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最后拓展提升,教师可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课后完成“假如生活在唐朝后期,你会看到或经历什么”?看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古今联系。
通过口头检查、表现评价、纸笔测验等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评价中去,注重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效率全方位得到提升。教师将“教、学、评”一致性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呈现出专业化、技能化、个性化、趣味化课堂。
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节课为例,体现了采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保持专注力和学习兴趣,并进行自我、互相和教师评价,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目的是对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技能熟练掌握,突破重点和难点,使初中历史和社会课堂效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各方面能力,同时增强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是由于学生在研读和分析材料时缺乏充裕的时间,导致学生得出结论时不够全面和完整,甚至个别学生出现“虚假学习”,没有真正投入到教学评中。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评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为学生创造知识应用的机会,积极开展多样性、发展性、全面性的学习活动,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