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22-03-18 05:40张转梅
读写算(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过程数学

张转梅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四小学,甘肃 白银 730900)

在问题解决视角下,提高小学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多方面探究分析改造教学方法。首先,综合小学学生的发展特点,整体水平较低,注意力较其他年龄段学生不足,导致在改革教学策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取简单的、直接的方法,以学生注意力集中和理解为主要目的。同时在利用多媒体工具和教具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水平,挑选简洁易懂的例子进行展示。实验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和思维中也要运用适当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加以展示,让教学真正植根于小学数学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由于教师过多地参加和指导,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进而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这些问题下,教师如何真正植根于小学课堂,将问题解决的目标融入教学中任重道远。

一、利用网络工具,提升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

课堂的趣味性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兴趣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生产力,因此教师在创新小学数学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辅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具象的形象,将数学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可理解的。教师还可以营造趣味性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革新教学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探索上的不断创新。

例如在学习《数的分类》这一部分时,由于教材中展现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口诀背诵为主,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容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将这种本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学习方法简单粗暴地执行为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数学科目锻炼思维能力的优势无法体现。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将“5 可以分成2 和3,2 和3 可以组成5”,用小动物分食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利用小动物的声音,将这句口诀呈现出来,再利用引导学生模仿小动物声音的方法,将口诀自然地输出给学生,达到教学效果。

二、课前备课阶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设问

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教学方法。一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将该课堂的数学知识自然地引入,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兴趣的提升。因此合理设问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提升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小学生在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等方面不足,因此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导致学生一直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无法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这一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经验中没有接触过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小数的样子比之前学过的数字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得到小数这个概念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再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设问,例如“小数点长什么样子?”“小数有几个数字组成?”等问题。最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以此对小数的知识增加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类推,进行其他知识的设问学习。

三、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猜想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和主体。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过多干涉,表面上看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但教师的主导一方面维持了学生掌握知识牢固准确的表面化;另一方面教师在干涉的过程中破坏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或在自主思考过程中被打断,局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因此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地对课堂知识进行猜想和假设。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猜想和教师的指导意见结合起来,同时加入现实生活真实的情感体验,让问题和猜想在思考中得到验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情景创设,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大胆猜想。如在“师徒四人分饼”的故事情节中,教师引导:“西瓜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三分之一分别是师徒四人谁吃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西游记》故事中师徒四人的性格进行合理猜想。在这些猜想中通过思考得出师徒四人的分西瓜形式,从而将问题具象为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学生的一系列推理探索,引发了他们的跳跃性思维,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加强了课堂向更深角度发展,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组织小组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互助合作

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教师若单一地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大打折扣。这个过程中还会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十分必要,这种学习方法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同伴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知识的预习、巩固和查缺补漏,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无法弥补的。另一方面,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深化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在课堂或课下通过学生互相帮助中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设置学习讨论小组,以交流合作的模式展开学习。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助推学生提前了解所学知识,深化学生想象力发展和语言交流过程,最终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部分的学习中,这部分的关键是学生的观察过程,在观察中感受几何立体图形的特点,为后续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十分适合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组内成员可以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教具,进行组内的交流和探索,再总结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立体结合的了解和具象化。再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部分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模式,让学生组内讨论三角板,说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这个过程中,每个组员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小组成员对三角形的初步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组内可以通过各自的生活经验,在讨论中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无论多么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发现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通过思考和训练,最终将这些数学知识重新运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很少将知识讲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由于大多数数学知识较抽象,晦涩难懂,小学学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处于比较初级阶段,所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的、吃力的状态,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数学学习的生活教育,更广泛地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具象思维,降低学习数学理论的难度,而且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数学思维能力水平,在生活中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这部分内容大多在习题训练中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为学生呈现出来,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元素进行题目设置、提问让学生回答。如可以向学生提出以学习小组的模式,利用条形统计图统计“班级当中包书皮和不包书皮”的数据差异。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或设置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再将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结果自然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作图模式、收集数据等过程的理解和操作;另一方面在收集数据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

六、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保持学生解题热情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是新课标形势下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非常适用。因为小学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也整体趋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学习成果不显著,数学思维能力局限大都因为学习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准确的任务指导和引导,导致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概念和思维限度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地了解到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从而降低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质量。为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引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在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准确、直接地找到学习的重点和任务解决重点,并根据课程重点和课程目标设定合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在保持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部分时,由于要用到圆规、三角板等数学教具,小学生又处于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容易造成教学重点的偏离,导致真正的教学目标得不到完成,从而局限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圆规或生活中的物品如杯子将自己心目中的圆画出来,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既要充满课堂趣味性,又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主题,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认识它的“圆心、半径、直径”等定义。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通过自主设计在圆中设计出漂亮图案,增加课堂活力和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再通过引入“圆的周长”的概念,将学生的任务转移到知识学习上,提高了学生对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引入数学实验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在数学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数学实验是研究数学方法、理解数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将数学实验形式和思维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欢迎。虽然小学数学的教学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但是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未来学习数学的思维模式,单靠简单的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设定。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数学水平引入合适的数学实验进入课堂,将晦涩难懂的抽象知识用数学实验分解开,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数学观念如何产生和意义,也可以通过了解实验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入该方法,学校配合引入相关设施和设备,满足数学实验的呈现。

例如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实验的思维,设计小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真正意义。如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且具有对称性的特点进行实际的操作。教师在课前以小组形式在校园中寻找大小、形状各异的树叶,在课堂中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演示,在学生亲自挑选的实验事物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同时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区分,利用数学思维,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在训练遇到陌生情况时教师也可以采取类推的方法,运用实验思维进行推理认证,提升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

八、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思考

在以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结束后,在合作小组内部或教师引导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思考十分有必要,能在问题解决的目标指导下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提供动力。为了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目标,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在课间和课堂完成教学过程后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分别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评价和数学解题技巧的理解和掌握评价,同时还要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波动。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结束后的学习成果,还要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技能提升节点的变化和发展。这个变化发展还要在整体中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真正提高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建立新课程要求下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不仅对学生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以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课程建设有重要借鉴。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中,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结束课程学习后,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学生辨别不同多边形的熟练性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价。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丰富评价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可以拓展学生自评,在自我反省中对学习的成果进行反思。师生互评,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实现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学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对话,让学生在他人身上找到闪光点和学习方法,从而在自己发展特点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目标。

九、结语

总的来说,在问题导向下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校积极进行硬件支持的做法下,将问题解决和问题导向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再反哺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发展中。教师总结经验,利用多媒体设施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和推测,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引入数学实验思维,最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思考等方法,将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带动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过程数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