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前期中国书籍装帧现代范式变革

2022-03-18 05:29
台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版式范式

牟 健

(台州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专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1],库恩认为每次科学革命都伴随着新旧范式的交替转换,从而使科学呈现出全新面貌。之后,库恩的范式理论被引入社会学、艺术学、文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借助马斯·库恩范式理论研究中国书籍装帧,旨在寻找20世纪前期旧传统制式书籍范式瓦解,以西方制式的现代书籍范式建立的必然性。

传统书籍范式在晚清开始式微,至20世纪前期书籍装帧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产生了质的变化,进入现代书籍装帧的历史阶段。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了较激进的主张,即全盘西化,激进主义者希望“为中国社会再造一个以西方文化为摹本的‘新文化’”[2]。当时,整个社会都面临旧制度的瓦解和新思维范式的重建。李纪祥教授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几乎所有带着‘新’之词语的语境,其意是指向‘中西’模式中的西方。”[3]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也开始呈现“新”风貌,逐步与传统书籍固有模式脱轨,以西方制式为范式,跨入中国现代书籍装帧新纪元。

一、向西方制式为标准的现代书籍装帧范式过渡

20世纪前期是书籍装帧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分水岭,书籍装帧逐步摆脱传统书籍制式,在装帧结构、封面、设计语言等方面开始以西方为范本,初步具备现代书籍雏形。

(一)传统书籍结构向西方制式转型。传统线装书的内页版式基本沿用宋版书结构,阅读流程自右向左,竖写其行,上留天头、下留地脚,在依界格形成的版式框架内书写文字。近代以“西式”为标准的“洋装书”的出现使这一现象得以改变。洋装书实际上在中国现代书籍的雏形与传统书籍之间划分出一条界线[4]。19世纪中后期,书籍已经出现西式风貌,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现代书籍形式已趋于成熟,而平装书呈现出新的样式。首先,传统线装书开本大小各异,到五四运动时期平装书开本大致都在20厘米×14厘米之内,接近于现代32开大小,并逐渐成为主流。其次,当时书籍虽然多数保留了线装书自左向右的翻阅方式,但少数也采用了西式书刊的自右向左。文字编排方面,虽然早期的平装书保留了竖排文字,阅读从右至左,但是西式横排文字已然出现,并逐步普及。学界认为,严格意义按西式阅读习惯的文字横排书出现在1902年,是由严复著、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英文汉诂》。

(二)书籍封面从偏重“工艺制作”转向“平面设计”。传统书籍封面偏向于工艺制作,注重装订和程式化的封面装潢。而到20世纪初,书籍封面则开始趋向于形式多样的平面设计方向。

1.封面版式日趋新颖。传统封面版式大都右侧装订,在封面左侧竖排文字。在西方制式的影响下,书籍封面版式出现横式编排书名、出版社、作者名。书籍封面设计开始图文并茂,版式也更加新颖大胆。装帧版式呈上下、左右、斜向分割,三角型、网格状构图等,也有更加大胆的自由构图。如钱君匋设计的《欧洲大战与文学》封面,封面中的书名、阿拉伯数字和英文组合排列成抽象图案,展现出自由、流动、舒展的设计感,可以说是对传统封面版式设计的颠覆。

2.封面色彩日趋丰富。色彩是封面设计不可缺少的要素。受当时印刷技术及传统审美观的影响,书籍封面颜色起初并没有太多变化,主要以红、黑、蓝、绿等单色或者两种色彩组合为主。20世纪30年代以后书籍装帧的色彩应用就开始大胆丰富了,一改传统封面的蓝底形式。虽然当时大部分设计师仍然推崇色彩的单纯和简洁,如丰子恺、鲁迅、闻一多等,他们不喜欢复杂的色彩搭配,而倾向颜色的单纯。也有不少用色大胆的设计师,如陈之佛、钱君匋,钱君匋的《小学活叶歌曲》封面就采用朱红、黑、翠绿三色印刷。

3.装饰图案成为封面设计的主要语言。在西方制式影响下,书籍封面的装饰图案语言成为封面设计的主要表现语言。

(1)西方装饰图案。当时出现很多脱胎于古希腊、古埃及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纹样、图形。这些装饰纹样促进了近代书籍装饰语言的建构,增强了封面图案、字体的艺术性,更加符合变革时代的审美追求。例如,近代著名杂志《东方杂志》《小说月刊》,在陈之佛为代表的艺术家执笔下“洋为中用”,大量运用古代埃及、希腊、波斯、美洲及西方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各式装饰元素、图案。

(2)几何装饰图案。当时封面设计常常将对象简化成基础的、抽象的图形,封面元素以几何图形或以点、线、面为基本表达元素,画面色彩单纯、简约、概括。如,杂志《诗刊》封面大都以线条高度概括表现对象,也有纯粹抽象的点线面组合,体现粗细、刚柔、疏密的对比。

(3)传统图案。当时封面设计不仅受西方装饰风格影响,同时也兼顾了装饰语言的本地化,不少封面设计语言借鉴了汉画石、篆刻、书法、剪纸等传统图案形式。鲁迅先生《桃色的云》的封面设计就截取了部分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云纹羽人图”。钱君匋先生也直言,“其实日本书面设计的形象和色彩,很多是从中国敦煌石窟艺术以及其他古典艺术流传过去的”,与其“再从日本书面上去学习那一枝一叶,零碎搬过去的敦煌石窟艺术之类,不如直接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可以看到全貌,才不致受限制”[5]。

4、受西方艺术影响,封面装饰语言愈加丰富多样。当时不少装帧设计工作者注意到了西方流行的艺术流派,因此创作上大胆创新,极富时代特征。表现主义、构成主义、未来派、风格派等西方当时主流的艺术风格都能在中国近代书籍封面的设计上有所体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叶灵凤、陈之佛、闻一多等一批文人都受到了上述风格的影响。

二、近代书籍装帧设计向西方制式转型的再认知

20世纪前期西方制式成为开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范式的标杆。西式教育兴起、稳定设计师队伍的出现、图案学的兴起及印刷技术的发展都促成了书籍装帧设计的转型。

(一)以西方制式为书籍“现代性”的衡量标准。中国传统历来是反对和蔑视外来文化的。中国人之于西洋文化的态度,难以脱去数千年来所传下的内夏外夷的信条[6]。晚清开始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人们在思想上寻求解放,开始出现“西化”导向。曾文公等率先提倡学习西方的“机器文化”。彼时正值鸦片战争失败,国家不得不正视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举国沉浸在革新的浪潮里。越来越多的人提倡“西方化”,以此为中国迈入“现代化”的标志。以至于近代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认为:“从前的人虽然想采用西方化。而对于自己根本的文化没有下彻底的攻击。”[7]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带来了思想上的大变革,其最显著的主张就是对旧传统的批判。人们主张学习和模仿西方,并以此作为评判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标准。这种思潮促进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变革,书籍装帧在设计上逐渐融入西方成分。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书籍范式表现出一种西方现代理念、价值系统以及西方技术中的机械化、程序化的关联性。这样的关联性使得中国的现代书籍与传统书籍区别开来[4]13。

(二)晚清西式教育兴起,催生现代书籍装帧发端。鸦片战争惨败后,国人试图从政治制度、思想及教育上学习西方。国人接受西方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晚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翻译出版大量西学书籍。学堂使用的书籍从表面上看仍旧是以线装的形式为主,但是书籍的出版从组成机构、传播方式以及印刷技术的应用等都已经逐渐融入西化的成分[4]83。二是随着国门打开,西方资产阶级也试图通过思想教育控制国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正式解除对西方宗教势力的限制。传教初期,国人对外来宗教的反应是极其冷漠的。此时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教模式开始被西方宗教团体采用,即将西方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化、民主思想、经济制度、科学技术等。西方教会开始兴办学堂,并使用西方教材、发行书刊。西方人的文本版式、阅读习惯都是自左向右、从上而下,书脊在左、开口在右。而中国竖排文字无法胜任西方文化的行文习惯及思维逻辑,特别是英文、自然科学公式无法以竖排正确表现。当时书刊版式开始尝试将书名进行横向编排,书名标题突出醒目。英国传教士创立的中国第一种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封面书名不仅突出,还尝试了横排出版日期。后期随着西方教育的兴起,承载西方逻辑思维、先进思想的书刊逐步向现代版式迈进。《新青年》等刊物设计也曾尝试在内页版式里中文直排格式与英文横排格式杂糅。

(三)设计师队伍的出现是书籍设计西方制式得以实现的基础。随着近代装帧设计师队伍的形成,这批新兴力量为书籍装帧“新貌”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早期的书籍装帧不注重设计而偏向装订,大部分由作者或匠人按一定规范完成。20世纪初期,众多出版机构涌现,装帧设计也作为出版流程之一被固定下来。当时的书籍设计师队伍主要通过三种渠道组成:(1)大书局都配有专业的设计人员。如,生活书店的郑川谷、莫志恒,北新书局的郑慎斋等。(2)中小书局书刊装帧多采用外包的形式。如,丰子恺、叶灵风、孙玉麟、郑慎斋等都曾参与设计。(3)由编辑完成装帧设计工作。我们熟悉的巴金、郭安仁、陆圣泉等自家编辑都曾参与过设计封面。《大闹天宫》动画设计师万赖鸣,1919年就曾担任美术编辑,并为《新小说》设计封面。职业装帧设计师队伍的成员无论专职的还是兼职的,他们或以此谋生,或以玩票的形式参与设计。他们不同的阅历、不同的艺术主张带来了形式多样的书籍封面设计,使得近代书籍封面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形式丰富多彩。

(四)“图案学”兴起,导致新的设计语言诞生。20世纪前期书籍装帧进入“现代装帧艺术历史阶段”绝非偶然,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从以往偏重制作工艺的范畴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向广泛的平面设计领域横向扩展,挖掘了构思与表现的艺术潜力,使书籍装帧艺术产生了历史性的新飞跃”[8]。当时所谓的“平面设计”趋向“图案”的概念。1936年出版的《辞海》收录的“图案”一词,在词后注有英文(Design),对词义解释为,“美术工艺品及建筑物等,在工作之前,须预先考察其形状、构造、色彩、装饰等应如何配置,表示此种考察之图样,称为‘图案’”。这个近代“图案”的概念和传统“图案”的概念有所区别,图案设计工作乃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时“图案学”可视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雏形,“图案学”由当时有识之士借鉴日本,移植到国内。当时“图案”的推广和传播主要有两种举措:

1.政府在学校开设图案课程,并推广相应教材。1913年,由丁宝书编写、文明书局出版的《高等小学校毛笔新画帖》,书中收录不少图案,并指出“每年各附模样两页,以便养成考按画之创造力”[9],这里的“考按画”即是“图案画”,是近代中小学课本中最早出现的图案内容。当时中小学相关图案教材还有王家明编撰的《新图案》,熊翥高编辑的《新编图画课本》,王雅南编辑的《新图画教科书图案》。1923年6月,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开始统一使用“图案”的名称,自此以“图案”命名的绘画课程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2.有识之士编写相关图案专著,介绍和推广海外图案设计方法。当时有识之士致力于推广海外的图案设计方法和技巧,其中以陈之佛最为突出。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图案理论著作《图案法ABC》,详细介绍了图案设计形式法则。书中提到的例子主要参考了Balchelder、石井柏藏、山村诚一郎等东西方艺术家的图案理论与设计方法,著作中提到的图案形式法则参照了近代西方、日本最前沿的设计手法。

(五)先进印刷技术是实现书籍新貌的“保障”。19世纪初期西方“近代印刷术”被西方传教士带入我国,到20世纪初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西方印刷技术陆续传入。铅活字、照相制版术、石印技术、影写版、珂罗版印刷术等印刷技术开始兴起。胶印机、石印机、铸字机、铅字机等西方先进印刷设备被大量引入和仿制。传统的雕版技术逐渐退出舞台,出版技术也由此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凸印、平印、凹印等设备和技术,同时对各种印刷机械进行仿制,能够达到“日出一书”的规模。近代上海也逐渐成为印刷机生产的集散地。“近代印刷术的专业程度明显要比雕版印刷时期更强,是一种更广泛意义的专业化,包括印刷机器的专业化、印刷方式的专业化、印刷工人的专业化、印刷内容专业化等。”[10]

三、20世纪前期书籍装帧范式变革的意义

20世纪前期新旧文化交替,不少知识分子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企图以西方文化全面改造中国。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书籍装帧出现了范式变革,但这种变革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并没有彻底的“全盘西化”,而是呈现出设计风格的多样性和交融性,是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时代新范式。

20世纪中国的书籍装帧范式变革之路,体现了民族化和国际性、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演进。当时的书籍装帧设计是“立足传统、洋为中用”,是与全盘西化的时代背景迥然不同的。这条路径体现了传统文化内蕴的现代转化,书法、篆刻、纹样、剪纸、雕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元素皆被盘活,构成了当时书籍装帧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可以说20世纪前期书籍装帧设计至今仍具有较大影响力,与当时西方主流设计水准也不相上下。到如今,我国书籍装帧依然面临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新传播载体崛起的挑战。20世纪书籍装帧范式变革之路,为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应对当下挑战、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出民族特色和时代创新的书籍装帧设计之路提供了范例。

20世纪前期书籍装帧范式变革,体现了设计语言的丰富多样,成为今天书籍装帧设计师们学习的典范,特别在封面图案设计上既有借鉴西方的艺术形式,又有根植于传统的文化继承。其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前卫,运用了点、线、面等抽象的艺术语言,在变革中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这种全新的设计语言成为当代书籍装帧设计参照学习的资源宝库,更为当代书籍装帧设计探索新思路,提供了参照模板。

20世纪前期书籍装帧范式变革,体现了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性与商业性的渗透和互补。书籍是特殊商品,同时具有商业和文化属性。书籍装帧专业设计师队伍在20世纪前期逐步形成,这支队伍的成员大都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如鲁迅、丰子恺、闻一多、钱君匋、陈之佛等。他们具有传统文人的审美底蕴,且大部分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能够结合时代审美。因此在20世纪前期书籍装帧设计中,充分展现出传统审美的韵味和西方艺术的浸染,其艺术性与商业性都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在当今的商业化大潮中,书籍装帧往往过度商业化,但也有部分作品过于讲究个性、艺术性,进而“不食人间烟火”。因此20世纪前期书籍装帧在如何正确把握文化性与商业性两者关系上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版式范式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版式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澳门早中期样钞版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