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2022-08-31 02:55:20张建晓
台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陈岛大众精神

张建晓,林 伟

(1.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20世纪50年代,467位青年响应祖国号召,登上满目疮痍的浙江台州大陈岛,开启了以满腔热血践行爱国主义、以青春汗水浇灌理想信念的垦荒之旅,铸就了厚重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所谓大陈岛垦荒精神,指的是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意蕴的价值体系。它历久弥新,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成为当代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源”[1]。近年来,学界逐渐展开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内涵、价值意义、培育路径等研究。不过,在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问题,这是将之推向全国的关键环节。因此,本文重点关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理论内涵、影响变量、设计规划等问题,试图解决当前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社会展示、走向全国的需求。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研究诉求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启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效传播,促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转化,彰显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发展特质。

(一)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效传播。众所周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接受程度,第一印象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在这里,第一印象实质上就是事物的外在形象。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是否契合事物的本质、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将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认知与接受的程度。因此,如何塑造契合事物的本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形象,就成为事物传播、推介的关键工作。同理,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其实就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根据人类的认知习性,社会大众第一时间关注到的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整体形象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对自身是否有意义的认知,而不会一开始就去理解、追究深刻的精神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播过程中,形象的塑造、呈现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大众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因此,要想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效传播,启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研究是必由之路。

(二)促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转化。依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为区域性的思想体系,大陈岛垦荒精神绝不会仅仅停留于人的主观世界,而是会进入到可感可触的现实生活,凝聚为诸多具有实践导向的精神动能,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尽管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往往会呈现滞后乃至停滞的状态。在考察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际存在状态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发现:社会大众似乎更愿意去讨论大陈岛垦荒精神,而并不是非常关心它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它经常处于口口相传的状态,而很少进入现实生活,参与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追根究底,相当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陈岛垦荒精神当前的呈现样态难以持续地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难以建立起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社会大众精神世界之间的共情。继而,社会大众无法从大陈岛垦荒精神中寻找到适合的力量,大陈岛垦荒精神也无法在社会大众心中“落地生根”。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促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转化,就有必要深研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象,充分调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思想资源,有目的地突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亮色,精准匹配社会大众的真实需求。

(三)彰显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发展特质。在一些学者看来,“形象就是生产力”[2]61。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社会大众对形象的需求永远都是在变化的,这就要求形象所表现的对象要不断实现自身的更新换代,跟上需求的变化速度。另一方面,形象是对所表现对象的整体呈现,社会大众的接受与否往往指明了对象的优劣,因而,形象能够倒逼对象的查漏补缺,优化自身的整体面貌。同样的道理,对于大陈岛垦荒精神而言,其形象研究就是一种生产力的开发。它一方面促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又倒逼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自我检视,不断优化,完善自身。由此可以确证,大陈岛垦荒精神不是一种形而上的、供人参观的“象征物”,而是从大陈岛垦荒队员们的垦荒运动及其当代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孕育而出的崇高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讲,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系统研究,实质上彰显着大陈岛垦荒精神不断发展的特质。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理论内涵

纵观学界现有研究,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研究尚处于提出阶段。因此,厘清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理论内涵,是当前的首要之务。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完整表述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理论内涵呢?这就需要回到“形象”这一普遍性概念里来,在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完整内涵。

(一)形象的内涵。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形象”是由“形”与“象”构成的合成词[2]1-2。就“形”而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形而且恶”(《论衡·齐世》)。显而易见,在古人眼中,“形”主要指的是形状、形体的意思。就“象”而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其中,“象”有物象之意;“尝图裴楷象”(《晋书·顾恺之传》),其中,“象”有相貌之意。而“形”与“象”合成“形象”,则首用于《尚书·诰命》,云:“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之于民间。”在这里,“形象”取人的形体相貌之意,且沿用至今。不过,受到历史推移、文化嬗变、观念变迁、学科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形象的内涵逐渐发生改变、深化、发展,形成了囊括多元化意涵的语义谱系。有学者曾系统概括了形象的五层含义,包括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和创造形象[3]。根据既有研究成果,我们尝试系统认识形象的基本内涵。首先,从形象的获取来看,形象不仅是通过视觉、触觉等直观感受方式获取的,比如,形状、大小、高低、色彩等,还是通过想象、反思、联想、推断等间接感受方式获取的。其次,从形象的本质来看,无论是通过直观感受方式获取的形象,还是通过间接感受方式获取的形象,一致指向一种主客体关系,具体表征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其中,这种主观印象是一种带有评价性的判断。它不仅包含了人在感知客观事物的时候所形成的认知内容,还包含了“依据自身内在的前见经验与外在的社会秩序规范,对印象进行评判、取舍、重构、凝练”[4]而最终得出的判断。最后,从形象的存续来看,形象的存续必须是以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持续维系为前提和基础的,否则形象将不复存在。总而言之,形象指的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和判断[4]。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内涵。依据形象的内涵,我们可以推论出:首先,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中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既包含了大陈岛垦荒精神本身集中呈现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等核心价值理念,又包含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动实践,也包含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社会中释放出来的功能以及获得的现实效果。上述三部分内容共同组成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成为社会大众的感知对象。其次,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建构是在社会大众与“大陈岛垦荒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实现的。根据上文的叙述,我们知道,形象的建构是以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同理,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建构是在社会大众与“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完成的。最后,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是一种总体性的印象和判断。根据前文的论述,“大陈岛垦荒精神”实质上是由核心价值理念、实践活动、社会功能及其效果构成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作为现象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必然会与现实社会的诸多领域交融在一起,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社会大众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感知,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维度、某一领域、某一理念或某一活动,而是会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总体性现象进行感知。由此而言,社会大众在感知“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印象和判断,势必是总体性的。因而,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指的是社会大众在感知“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和判断。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特点。在明晰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基本内涵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特点,以完善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理论认知。首先,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具备关系性的特点。在前面的论述中,无论是形象的建构,还是形象的维系,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都是在社会大众与“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毋庸置疑,关系性便是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其次,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具备社会性的特点。一般而言,形象是由人主观建构而成的,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不过,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是比较特殊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建构并非个体力量所能完成的,而需要一定群体乃至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从这一意义上讲,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自诞生之日起,它就摆脱了个体主观意志的支配,而是更多地接受来自社会大众的评判、影响、建构。再次,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具备评价性的特点。在推广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时,每个人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象认知都代入了感知主体自身的价值倾向,那么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无疑是具有评价性质的。因此,形象研究可以说是对不同价值观交锋的场所的关照,形象的建构、呈现、优化可以说是间接梳理价值观冲突的重要渠道。最后,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具备可塑性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需求对形象进行专门的规划、设计、塑造。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绝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具备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这就给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优化提供了可能,使之能够契合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影响变量

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方式、形象传播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方式、形象传播等因素就是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一级变量。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这是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核心变量。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到底如何,关键看“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到底如何呈现。“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主要是由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实践活动、社会功能及其效果共同决定。那么,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实践活动、社会功能及其效果自然而然就成为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二级变量。详言之,首先,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大陈岛垦荒精神主要包含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等价值理念。这四种价值理念的深刻程度、先进程度、社会显示度、社会代表能力、结构关系状态等,都将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展现,进而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呈现。其次,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活动。近些年,大陈岛垦荒精神以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等方式,开展了诸多生动实践,成功融入现实生活中。那么,这些实践活动的多元性、趣味度、契合程度、引领风尚的能力等,都将成为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最后,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社会功能及其效果。实质上,这就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用性”,即是否有利于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引领社会风尚、是否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用程度。

(二)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方式。这是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基础变量。就感知主体而言,能够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变量,主要包括感知主体的素质、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这些因素是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二级变量。首先,感知主体的素质。感知主体的素质是其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的基础。感知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自身的知识基础、人格品质、创新水平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水平与认知方式选择,进而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产生影响。其次,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它主要包括感知主体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把握能力、理解能力、解释能力、反思能力等,这些因素影响着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展现。最后,感知主体的认知方式。根据感知主体的认知对象、功能、效果等差异,感知主体的认知方式主要包括具身认知、历史理解、价值评判、哲学反思等[5]138-142。其中,具身认知是感知主体亲身观察、参与、体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认识;历史理解是通过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追溯,来了解波澜壮阔的垦荒历史、理解垦荒的历史原因、感受垦荒队员们的伟大精神;价值评判是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主观价值评价;哲学反思则是以求索精神、求真态度对上述所获得的认识进行审视、批判、追究。这些认知方式以不同的形式、场合参与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建构,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呈现。

(三)形象传播。除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方式以外,还需要关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传播。这是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重要变量。要想考量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传播,就要关注传播媒介选择、传播格局、传播效率等因素。首先,来看看传播媒介的选择。当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传播媒介是多元化的,大致包括传统纸质媒体、电子媒体、新媒体等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传播态势。若是要考虑传播媒介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影响,不同的传播媒介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水平有不同的影响,给感知主体带去的形象体验也是不同的。其次,传播格局。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传播,主要包括单一媒体传播、多种媒体协作传播、全媒体融合传播等,不同的传播格局所带来的传播效果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至于,哪一种传播格局的传播效果更好,就要由具体的传播场合决定。最后,传播效率。所谓的传播效率,指的是传播“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速度、完整程度、精准程度等。毋庸置疑,传播效率越高,感知主体对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把握越到位、越深刻。

总而言之,“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呈现、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方式、形象传播是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主要影响变量(见图1),为进一步考察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提供了窗口和平台。

图1 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影响变量

四、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设计规划

关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目的在于促进大陈岛垦荒精神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指导。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关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设计规划。本文紧紧围绕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影响变量,展开设计规划。

(一)精准聚焦,推进大众化形象塑造。一方面,定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仅是当代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当是与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一道归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匹配社会大众思想诉求。广泛搜集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区域性的社会抽样调查,锁定社会大众的核心思想诉求。针对社会大众核心思想诉求,以“理念—视觉—行为”[6]97-98为基础框架,塑造社会大众容易识别、喜闻乐见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二)多措并举,构建全过程传播体系。无论形象如何容易识别、喜闻乐见,若是无法传播出去,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功。这就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形象传播体系。毋庸置疑,形象的传播是讲究策略的。结合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特点,在传播前,传播者不仅要提炼出大陈岛垦荒精神核心符号(如“奋斗创新”[1])以提升传播信息的浓度,还要注重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社会大众信任度较高的传播场景的搭配以提升传播的整体效果;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需具备多元传播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不但要积极推进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形成,而且要关注“广告传播、视觉识别传播、公关传播、销售促进传播和人际传播”[7]49-57等方法的组合、搭配使用,由此形成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全过程传播体系。

(三)完善提升,做好日常性形象管护。从形象的塑造到传播,让社会大众感受且认识到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先进形象。不过,对于大陈岛垦荒精神而言,先进形象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性的管理与维护,才能使其成为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7]63-64。这就要求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管护机构。该机构主要由学术顾问团队、形象管理团队、危机公关团队、活动组织团队等构成,担负学术生产、日常管理、危机公关、活动组织等职能,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提供日常性、全方位的管理与维护,不断完善、提升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充分实现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陈岛大众精神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
大众ID.4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